摘 要: 在我國由“制造型大國”向“制造型強國”轉變的大形勢下,針對中職機械教育的現狀,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機械基礎》教學作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 《機械基礎》 優(yōu)化教學內容 創(chuàng)新能力 教師角色的轉變
隨著“十二五”期間最后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我國經濟發(fā)展方式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主要的表現就是由“制造型大國”向“制造型強國”轉變,這使得社會對機械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這樣的大氣候使所有學校機械專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然而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機械類學生和社會需求的脫節(jié)也是不容回避的問題。怎樣充分利用中職生不長的在校時間培養(yǎng)出有技術、有基礎、有潛力、有發(fā)展的特色鮮明的機械應用型人才,是擺在每一個機械類職業(yè)教育人面前的課題。下面我結合多年的執(zhí)教經驗,和大家分享一下對這個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現狀分析
1.社會對機械類人才的大量而迫切的需求,和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yè)需要的矛盾尷尬的局面。
2.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短,所學科目繁雜,同時現在學生都比較浮躁,課堂學習效率低。
3.新的教育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新的教育手段不斷涌現。
二、采取的對策
?。ㄒ唬﹥?yōu)化教學內容
1.在理論知識簡化與實用化的同時堅固知識系統(tǒng)性和基礎性。職業(yè)中學機械基礎的教育內容重于應用,這是一個已經被廣泛認可的觀點。同時職業(yè)中學生源基礎的特點也要求教者簡化理論知識,這樣才更容易被學生吸收和應用。我們在教材內容優(yōu)化過程中要始終貫徹這一思想。例如在平面機構的運動分析一章,由于理論力學已經學習了運動學以及動力學的相關知識,因此對其理論部分就不需要在再重復,這部分內容可作為學生課后復習鞏固的部分。但對于平面機構的運動的特征以及在機械系統(tǒng)的中應用和地位就必須要求學生能夠充分掌握和理解,它在以后學習機械原理這門課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增加工程實踐化內容在課堂中的比例。通過對大多數學生進行的調查發(fā)現,同學們普遍對現實生活中的機械產品的結構和原理非常感興趣,而對理論性很強的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學習則積極性不高。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抓學生的這一心理,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理論授課時結合生活實踐或就干脆把生產生活中的機械拿進課堂分析,從而在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時,滲透理論知識,但這對授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對機械基礎的平衡一章,如果一味以理論知識灌輸不結合實際,同學們會普遍感到枯燥、乏味、難理解,更談不上理論知識在腦海中的建構。如果把這部分內容的實驗部分作為教學的重點,先觀看靜平衡和動平衡錄像片,再通過實驗來分析機構平衡實驗的原理,最后總結機構平衡的知識要點及其重要性,這時候就容易完成知識的遷移與建構,最后再給出生活中平衡例子進行分析,這樣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計算機為學生增加“創(chuàng)作”和“異想天開”的內容。計算機技術應用于教育可以說是知識對知識的饋贈,計算機因其強大的運算分析能力一方面大大豐富了教學的手段,另一方面配合相應的軟件(這類軟件正迅速進入教育領域)計算機可以虛擬分析、模擬、運行、檢測這樣就大大地縮短理念和實施的距離。學生可以在電腦的虛擬空間里進行相關知識的預習、復習、練習;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異想天開地進行一些設計和創(chuàng)作,并且成本低見效快,為今后真正地設計創(chuàng)新做鋪墊。作為一個副產品,學生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又學會了有關軟件在這方面的應用,非常有利于學生實現由學校到社會的“無縫跨越”。
?。ǘ╈`活地駕馭多種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為了完成教學內容在學生腦海中建構而采取的途徑。所以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變更、選擇教學手段。在《機械基礎》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有:掛圖、模型、實物……本人結合實踐也會用到以下的一些東西:橡皮泥、硬紙板、玩具(現在的玩具可以說用到幾乎大多數的機械基礎知識)。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多媒體投影系統(tǒng)、教學軟件、電子教室也成了很好的教學手段。教師應該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的主導作用再結合具體的內容靈活地選擇這些教學方法和手段這兩方面組織合適的教學過程和內容。比如對于基本構造可以用橡皮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教學;而對外形復雜零件則采用CAD軟件和電子教室,再結合實物這樣的手段學生參與度高收獲大。只有靈活正確地選擇教學方式和工具才能完成《機械基礎》中的繁雜抽象內容的教學。
?。ㄈ┙處熃巧霓D變
上面所說的優(yōu)化的教學內容,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其實都是“器”,要將這些資源作用于學生形成教育成果必須依靠教師這個“工”,教師角色的轉化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保證?,F代建構主義理論表明,采用研究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而建構主義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則由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因此,在新型教學模式下的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必然和必需的。只有明確了現在教師充當的是為學生提供各種信息資源、支持他們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的“引導者”地位,才能恰如其分地制訂教學計劃和準備教學資料。同時教師應該看到自己也應該是學習者機械學科的新知識、新工具、新的教學手段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教師也應有顆好學的心。
三、幾點希望
1.加強機械類精品課程的開發(fā)。單個教者能力畢竟有限,急待優(yōu)秀機械基礎課程為機械專業(yè)帶來更大的發(fā)展。
2.加強交流和培訓。教育是很個性的不可逆的一次性的過程,這要求教者有一定的高度和充裕的廣度,以及相應的深度。所以學校一方面要組織教師橫向地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教師的進修學習。
3.企業(yè)加強和學校的交流。教育和企業(yè)不是簡單的供求關系,而是互贏的合作關系。只有企業(yè)主動靠過來,學校主動迎上去才能使雙方的訴求得到解決。
4.加強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無論哪個發(fā)達的國家政府都在教育和企業(yè)之間發(fā)揮重要的作用,因為企業(yè)和教育的互利是對整個民族國家有長遠利益的。只有國家和政府才有統(tǒng)籌這兩者的高度和力度,其他任何組織都不能勝任。
以上就是我對新時期環(huán)境下《機械基礎》教學的幾點思考,謹作拋磚引玉,誤謬之處,還望指正。
參考文獻:
?。?]劉光臨.論知識經濟時代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0,7(6):1-2.
?。?]韓麗華,沙琳.機械原理實踐教學的改革[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7.
[3]李立.機械原理課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探討[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