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文化意識作為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它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敏感性,從而加深對中外文化知識的理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習一種語言,實際上就是學習一種文化。而文化的導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把它與語言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關鍵詞: 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 文化導入
一、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原則
1.計劃性原則
初中生喜歡把英語和母語的思維等同起來,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會成為今后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針對初中生文化知識結構不完整、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成體系等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文化意識的“五級”目標要求對英語文化教學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設計。
2.循序漸進原則
鑒于初中生年齡和認知能力的特點,教師應采取多種途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資源,在課堂上逐步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逐步讓學生感受西方國家的文化,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幫助他們開闊國際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3.導入手段的多樣性原則
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廣泛運用,學生獲取文化內容的渠道呈現出多樣性,可以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生的需求。
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策略
1.詞匯和習語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不同的差異,詞匯和習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意義也是不同的。教師在詞匯和習語教學中應注重結合有關文化背景知識講解和滲透,讓學生通過詞語的聯想意義、社會意義和語用規(guī)則來加深對詞匯和習語內涵的理解。譬如:顏色在西方國家有其特殊的含義,black一般指黑色,是罪惡、虛偽和死亡的象征,這與漢語所表達的文化意義相同,但black tea卻為“紅茶”,black coffee指“不加牛奶的咖啡”;在漢語中,“藍色”常常使人聯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等美好的事物,而在《牛津初中英語》9A第二單元“Colours and Moods”(《顏色與心情》)一課中的“I am feeling blue.”這里的blue卻表示憂傷、憂郁,相當于sad。
在詞匯和習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英漢文化不同差異和規(guī)律的比較,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傳授相應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達到掌握英語文化的目的。
2.課文教學和對話活動方面
“課文和對話常常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課文和對話教學中不僅要注意語言層面的教學,而且要注重文化層面的教學”。[1]在課文和對話教學中,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補充和滲透既可以由教師完成,也可以讓學生以探究和小組合作的方式借助網絡、圖書館、電影、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完成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并讓學生進行匯報,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運用。
3.社交禮節(jié)和習俗方面
社交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和國際交往活動中,用于表示尊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guī)范和慣用形式,中西方社交禮節(jié)因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存在顯著的差異。
例如,在漢語文化中,稱謂是分析性的,而在英語文化中,稱謂是模糊籠統(tǒng)的,英語單詞cousin,aunt及uncle可以對應不同的漢語稱謂;中國人見面握手時習慣于身體微微前傾為禮,而西方國家認為這一動作顯得過于卑微;中國人在餐桌上以勸酒勸菜為禮貌,而西方人決不會勉強別人,客人往往隨女主人動作。主人一般詢問客人是否想喝點什么,客人應如實回答,客人如果謝絕,主人也就不再勉強。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如此之大。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逐步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4.文化背景知識方面
在講解《牛津初中英語》9B第一單元“Life on Mars”一課時,我認為這是給學生們介紹文化背景知識的好機會。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zhàn)爭的象征。順帶介紹一年中的第三個月March來自于Mars,而英文名Martin,Mark來也源自Mars,意為獻予戰(zhàn)爭之神。
通過改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西方社會“把神人化”的思想有所了解,而且能促使他們對東方文化里“把人神化”的傳統(tǒng)進行比較。
5.校外活動方面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外活動時間來擴充自己的文化知識,可就學生感興趣問題和當前熱點問題以學案的方式,列出提綱或問題讓學生合作搜索網站上的相關文章或通過查閱圖書雜志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整理和匯報與主題相關的成果,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感受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
例如,初中生如何與朋友交往,什么樣的娛樂活動和節(jié)日對他們最重要,在節(jié)日里如何慶祝等。“這樣有利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異的偏見,培養(yǎng)尊重他人文化,以達到語言、情感上的溝通”。[2]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英語角、英語文化知識競賽和講座、英語晚會等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
三、結語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背景知識與語言知識的滲透,消除對文化差異理解的障礙,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呂良環(huán).外語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96.
[2]http://www.luotuo.net.cn/a/jingji/xinjingjixue/2011/0313/6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