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通常是以教師為主導,以語言知識為中心,以閱讀為主要途徑,以詞匯量為目標,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毫無活力的外語學習氛圍;而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也往往只偏重知識和理論,輕視甚至忽視對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結果造成許多學生在筆試上得分較高,但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能力卻比較低。因此,英語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教學 文化意識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定的文化背景給異國語言學習者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并極可能在國際交往中引起誤解。而我們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中應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因此,文化因素教學應成為學校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以語法教學為主,很多人學了十來年英語,最后發(fā)現(xiàn)自己學的是“啞巴英語”。雖然當前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的教學目標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教學卻常被忽視,大多數學生的語用能力明顯低于語言能力,他們在實際交往中總是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障礙,而這些障礙往往又是因為說話雙方不了解對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或者是違反了其社會文化規(guī)約而造成的。因此,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了解使用該語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注重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的教學,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價值觀等,這樣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解,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語言不僅是一套符號系統(tǒng),而且是社會的產物,與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人們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社區(qū)(community)的習俗、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約和影響。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E.Sapir認為,語言有一個環(huán)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社會語言學家Hudson也認為:語言在絕大多數方面,都蘊涵在文化之中。可見,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因此,教授語言的同時避而不談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無意義的符號,或者說是教授了學生賦予了錯誤意義的符號。同樣,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語學習者也可能誤解他所聽到的或讀到的信息,交際的意圖也可能被誤解。
但是長期以來,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談及英語教學,人們往往只想到聽、說、讀、寫、譯幾項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yǎng)。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毫無疑問,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語言學習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第五種技能,排在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教學之后。它應該滲透在聽、說、讀、寫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另外,語言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畢竟不是為了記憶一些詞匯、語法規(guī)則。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人們學習語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際。
再者,由于外語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外語文化學習的過程。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那么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就會屢屢出現(xiàn)歧義誤解的現(xiàn)象。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這是一句冒犯的問話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會激起對方的反感。另外,我們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但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某一方面的特長時。中國人如果用“You are flattering me.(過獎)”來應酬的話,就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來回答,弄得外國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交際能力的強弱便成了衡量英語水平高低的一種尺度。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的雙方若不能進人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使交際失敗。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xiàn)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敗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因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足夠的重視,使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恰當運用語言。這不僅是現(xiàn)今教材所實施的交際教學原則的要求,而且是國際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主要內容
1.詞匯方面
在語言這個符號系統(tǒng)中,詞匯是受文化影響表現(xiàn)最為敏感的一個方面,由于不同的語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異,因而在各個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獨特文化的詞匯。而中國和英、美國家有著完全不同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各自語言中詞匯的文化內涵也不盡相同,所以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如果學生不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會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失誤。例如在漢語中“龍”是高貴、神圣、偉大、強壯的象征,中國自豪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在英語中,“dragon”卻表示邪惡。引申為“兇惡殘忍的人”,“狡詐、虛偽的人”,已經成為惡魔的代名詞。還有一常用詞“dog”,英漢對它的理解差別也很大,在漢語中,“狗”往往為貶義詞,如:“走狗”、“落水狗”、“狗腿子”、“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均屬貶義詞。但在英語中,“dog”卻可表示褒義詞,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as faithful as a dog(赤膽忠心)等,反映了英美人與狗的密切關系。另外,在顏色詞匯方面,中英文的差異也很大。例如,中文里的“紅茶”在英文里卻是“black tea”,而紅糖在英文里與之對應的卻是“brown sugar”;黃顏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式權貴之色,代表尊貴、莊嚴、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這一顏色是令人不快、討厭的顏色。在《圣經》中出賣耶穌的猶大身穿黃色的衣服,因而yellow也就被賦予了膽怯、無恥、卑劣之意,如“yellow belly(膽小鬼)”,“yellow peril(黃禍)”、“yellow looks(陰沉多疑的性格)”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像dog,dragon,red,yellow這些詞的讀音、詞義,還要教給學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場合,以及這些詞語的文化含義。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英語文化習俗,更好地使用該語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掌握好這些詞匯,學好英語,開闊他們的視野,而且有助于他們理解本民族文化。因為,人類所持有的語言既有個性,也有其共性。如果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掌握語言所載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便有助于正確、恰當使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
2.習慣用語方面
習慣用語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連,習慣用語大都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樣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里有著不同的表達方法,英語語言中的習語體現(xiàn)了這種差異。如漢語中有“壯如?!钡某烧Z,在英語中卻表達為“as strong as a horse”;中文里的“膽小如鼠”在英文中卻是“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英語中“the apple of one’s eye”卻是我們漢語中“掌上明珠”的意思,而不是字面上的“某人眼中的蘋果”的意思。另外,有些英語成語因為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所以僅僅從字面上是很難理解的,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從字面上看是“運煤到紐卡斯爾”,但實際它指的是“徒勞無益;多此一舉”。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紐卡斯爾(Newcastle)是英國的一個港市,位于英格蘭北部泰因(Tyne)河口附近,素以產煤著稱,早在1932年就獲得了英國國王亨利三世授予的挖煤特許權,是世界上最早的煤炭輸出港。因此,向紐卡斯爾運煤,無異于白費力氣。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內容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很多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難免就會望文生義,或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加以理解,要么感到迷惑不解,要么鬧出笑話。
3.語用得體方面
語言的交際性是語言的最本質的功能。人們在交際時,話語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語句,雙方參與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實的社會情景中和不同的場合下得體使用上下文連貫的話語。在話語方面,有些話在中國人之間聽起來很得體,但在英美人聽起來就不恰當,甚至令人誤解,傷了感情。例如在日常交際中,人們見面時很自然地要打招呼,可打招呼及問候語在不同的文化中卻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人的社會性,人們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體諒;而英美國家則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中國人見面后,除說聲“你好”以外,總還要問“你去哪兒?”、“你在干什么?”等以用來和對方打招呼,而英美人士往往對以上這些打招呼用語和社交方式不理解,還認為是干預他們的隱私權。另外,我們中國人見面也經常會問對方“吃了沒有?”,這里“吃了沒有”的含義已遠遠超出“吃飯”本身,它在漢語里是用來表示打招呼或問候對方,相當于英語中的“Hello!Hi!”。但在英語中“Have you eaten yet?”這句話的內涵僅僅限于吃飯。所以,當你問一個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時,他會以為你在邀請他吃飯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而絕不會回答“Yes/No”。因為在英美國家問別人吃過飯了沒有,通常是指間接地想邀請別人一起用餐;而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著希望與對方交異性朋友。還有,中國人同桌吃飯,先吃完者離席時常說:“慢用,慢用”,這是十分得體的情景性打招呼語言,但如對同桌的英美人說“Eat slowly,eat slowly.”的話,他就會莫名其妙,甚至認為你暗示他貪吃而大為惱火。盡管現(xiàn)在大多數學生不再用“Have you had yourdinner?”來打招呼,然而他們還是會誤認為字面意義相同的漢英言語,其功能也完全相同。例如當和別人告別時,英語常說“Goodbye.”或“Take care.”,漢語則除了“再見”、“保重”外,主人還會說“慢慢走”或“小心點!”之類的話。若用英語說成“Please walk slowly.”或者“Be careful.”的話,則外國人聽了會感到困惑:難道走快了就不禮貌嗎?你讓我小心,是不是你已知道我會在路上遇到什么危險?而實際上在此場合主人只要說“Bye-bye!”或“Thank you for coming!”或“See you next time!”就很得體。再如當你和西方人結束談話時對方說“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你千萬不要等著他會再次約你,事實上這是西方人在結束談話時表示友好所說的。如果缺少文化意識就會在實際交往中對英語本族人感到失望,認為西方人待人不夠誠懇,說話不算話,甚至虛偽。
另外,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所以中國人常常是以自我否定來表示謙虛的。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的長相、衣服漂亮時,往往會謙虛一番:“哪里,哪里?!倍斢⒚廊耸康倪@種贊揚遭到中國人拒絕時,因為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差異,常常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作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在送禮物時,中國人常謙虛地說:“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這是一點小禮物,不是什么好東西。)不太了解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這是“謙虛”的說法,他們會很納悶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認為“not very good”的小禮物給別人。再比如別人向你表示感謝時,漢語中常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直譯成英語就是“It is myduty.”或者“Iought to do that.”然而英美人聽了就可能不高興,因為他會認為你的幫助不見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職責而已或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應該說“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體的回答。
還有在書寫信封地址時,也表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差異。中國人看問題喜歡從一般到個別。而英美人更注重個別,所以中國人寫信封地址從大地址到小地址、門牌號、收信人;而英語中則恰恰相反,從小到大,先寫收信人姓名,再寫門牌、地名??梢钥闯?,語言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存在著種種深刻差異。這種差異會導致學習障礙、交際障礙。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文化意識的滲透應是同步的,在英語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培養(yǎng)、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掌握運用這門語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種種體現(xiàn),我們應該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和把握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碰到的文化差異問題,以便消除在英語交際中的尷尬情景,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加強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四、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進行文化教學
我國語言學家張占一曾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劃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識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不直接影響傳遞信息的文化因素,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知識;交流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因此,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流文化的教學。
束定芳、莊智象(1998)認為,英語教學階段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中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對于那些干擾交流的文化因素,應該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另外,文化教學結合語言交際實踐,使學生不至于認為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逐步擴展其范圍。適合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適度,并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與教材的內容有關,或者是教材的拓寬。文化導入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盡可能地與語言教學同行。
另外,由于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在掌握英語語言的同時,教師應該幫助他們逐步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為跨文化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針對當前中國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英語教師要廣采博覽,厚積薄發(fā),必須熟悉外語教學所涉及的兩種文化,即學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語民族文化,成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橋梁。在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提供外國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在不同場合下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借助所學文化因素去增強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還要幫助學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學生盡快獲得一種跨文化意識。因此,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化教學的質量,影響著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至于如何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我認為可以通過途徑來實現(xiàn)。
?。?)更新教學觀念
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教與學的雙向的互動,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英語綜合能力,即通過英語實現(xiàn)交流、學習及其研究。但是長期以來,由于教師過分地重視其基礎的問題,許多的教學內容演變成了重復的背誦和默寫;而且,由于考試指揮棒的作用,英語也像其他學科一樣,陷于題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為交際載體的特性也消失殆盡,英語學習變得枯燥乏味。
隨著現(xiàn)代國際交往的不斷擴大、對外交流的更加頻繁,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社會對于英語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會很多英語單詞、能翻譯很多英語文章的“翻譯機器”,而是能夠進行實際談判、實時交流、傳播文化的實用性人才。這一要求同樣反映在英語教學中。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只注重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識的內涵與價值,以文化教學為基點,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為橋梁,最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加強文化修養(yǎng)
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實施文化教學的主動者和執(zhí)行者,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將直接影響在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成效。因此,增強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意識顯得至關重要。要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我們認為可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其一是重視教師英語文化課程培訓。一方面,高師院校要單獨開設英語文化課程,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化習俗等,使學生具備初步的英語文化素養(yǎng);另一方面,各教育機構要強化在職教師的文化培訓,利用寒暑假等時間舉辦文化培訓班或文化講座,以提高在職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其二是教師要主動地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加強文化修養(yǎng)。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文化知識,教師首先必須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平時盡可能多地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閱讀大量的英文報紙、雜志和文學作品等。其三是要重視文化教學。所謂教學相長,學是提高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途徑,教同樣也是促進教師文化素養(yǎng)提高的途徑。假如一個英語教師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卻不愿意花時間或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個滿腹經綸的學者,而不能稱之為是一個教書育人的教育者。也許有很多英語教師會抱怨說自己的工作量大、壓力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實施文化教學。但這不應該成為教師放棄文化教學的理由。我們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在無謂的重復練習和作業(yè)批改上,還不如花點時間和精力試著變通一下。例如組織學生能親自參與的英語主題文化活動,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這既能使教師在師生互動中增強自身的文化意識,又能使學生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2.加強課堂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課堂是文化教學的主要陣地,雖然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但是只要教師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教學的45分鐘,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包括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文化內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文化教學,我認為可采用以下策略。
?。?)講解與解釋法
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平時很少有機會接觸該語言的真實環(huán)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往往會感到費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直接給學生講解、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并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精選一些典型的、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
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中,講解介紹文化知識的方法又可以一分為二,一種是綜合講解法,另一種是系統(tǒng)介紹法。很多學者將綜合講解法稱為“文化旁白”,指在語言課時就有關內容加入文化的介紹和討論。例如,在講到英國報紙的時候,可以介紹幾種大報和小報,以及它們的政治傾向和讀者群。綜合講解策略能夠創(chuàng)設文化語境、有助于聯(lián)想,這種文化教學的方法用途最廣、使用時間最長,但難度較大,它需要教師駕馭語言與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學技能與藝術。系統(tǒng)介紹法需要以文化課程為基礎,專門講授英語文化。目前,不少學校已經嘗試開設有關英語文化的選修課,如“英語語言國家概況”、“英美文化簡介”等課程,并定期開展文化專題講座等。系統(tǒng)介紹法能比較集中、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某個英語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學生多維透視該民族的文化,認識該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僅僅提供文化信息、講解文化特征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能通過實踐活動,如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某一文化問題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了解文化差異,增長文化知識,增強文化差異意識。
?。?)對比與分析法
在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化間的相通和差異。對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方法。通過對比,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發(fā)現(xiàn)本國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異同,幫助他們正確區(qū)分知識文化因素和交際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在文化滲透時“對癥下藥”,從而使學生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識的養(yǎng)成。英漢文化的比較是多層次、全方位的,包括價值觀、思維方式、社會規(guī)范及生活習俗等。母語與目的語中的習語、禁忌語、委婉語及比喻等不同文化內涵的對比則具有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