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實踐課,要求學生必須積極參與通過反復實踐練習才能達到語言技能的熟練境界。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各種有效途徑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主動參與,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關鍵詞: 英語教學 學生 激發(fā) 主體作用
英語的學習重在實踐,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各種語言能力, 除了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的儲備外,最終是通過實踐檢驗體現(xiàn)出來。所以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主體,衡量教學效果的最終尺度是學生對英語掌握與應用的程度。所謂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xiàn),能夠能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教師在教材的選擇及教學手段的設計安排上都應服務于學生,體現(xiàn)學生的中心地位。教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引導促進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處于教學活動的主角位置,而不是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事物內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性質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那么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培養(yǎng)、品質塑造、性格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自身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都是外因,外因的好壞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古人說:“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比魏胃呙鞯慕處?,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基于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自身學習主體作用的正確認6YQgvD3xzaUrvpc6JKQzAblth2IDDB9zLtX1IZEHSZg=知,是所有教師的共同課題。
一、教師應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體驗和理論學習總結出以下幾點實踐經(jīng)驗。
1.培養(yǎng)師生間民主、平等的關系。
只有在師生民主平等的關系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表現(xiàn)出來。主體教育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客觀上不對等、主觀上平等民主的關系,客觀上的不對等指的是師生學識的不對等, 但在主觀上教師應將學生視為與自己平等的社會成員,尊重愛護他們、關心他們,與他們實現(xiàn)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2.樹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
“有教無類”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意思是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不同的方法傳授知識。這一理念即使現(xiàn)在看來,仍具有科學指導性,尤其在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上尤為凸顯。每個學生都有其“獨一無二”的個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的差異,其英語學習情況必然也千差萬別。因此,為了使英語教學適應于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必須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施行分層教學,給每一個學生必要的自主表現(xiàn)和發(fā)展的空間,以使學生共同發(fā)展。
3.傳授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師應該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符合英語學科的認識規(guī)律,更好地確立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的意義首先應該是教學習,讓學生知道怎么學,進而善于學。“知識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知識本身,又是訓練思維的材料”。教師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規(guī)律,學習和掌握簡捷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學習策略。學生也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體現(xiàn)自己的主體地位,從而自覺主動和科學有效地學習。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培養(yǎng)自學能力, 要注意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英語教師就要特別注意研究學習英語的規(guī)律特點和方法,讓學生會學與學會。
4.學會“放手”,讓學生在“自由”中培養(yǎng)自主性。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自由表現(xiàn)是對教學活動的主體參與,自由受束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受約束而影響學習效果。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參加的,是英語學科實踐活動和英語知識認知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認識的主體;教師的角色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這就要求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充分表現(xiàn)自己。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從主角位置退下來,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要把知識作為思維的結果去教,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過程,作為思維活動的主體去實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經(jīng)常讓學生帶讀單詞或領讀課文;讓學生提問和回答別的同學提出的問題,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教學內容活化為生活實際,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場所,綜合發(fā)展學生的英語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
由于教學過程是一個相互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承擔者、主體地位的保有者,學生的自主性表現(xiàn)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做好以下幾點。
1.掌握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學習態(tài)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們講“態(tài)度決定一切”雖有些夸張,但也體現(xiàn)了學習態(tài)度對于學習效果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學習方法首先要求學生要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建立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并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去面對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的同時,使基礎知識升華為語言技能,并發(fā)展成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明確英語學習的意義與價值。
英語是當今信息時代資訊的首要載體。對于通過改革開放獲得極大成功的中國人來說,越來越明白學會英語就等于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lián)系得更為密切。學生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lián)系起來,才能把英語學習真正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
總之,英語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參與的狀態(tài)與方法都對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教師不僅要采取靈活有效的方式來突出與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而且要不斷精進業(yè)務,在理論與實踐中不斷探討,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5-1.
?。?]魯子問.英語真實任務教學實踐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5-1.
[3]彭升庭.馬克思主義哲學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1.
[4]徐剛.孔子之道與《論語》其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
[5]李麗生.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