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以葉芝《當你年老時》為個案研究對象,討論該詩敘事讀者及人際意義,旨在發(fā)掘評讀賞析這類英詩的新視角或新的可能性。
關鍵詞: 《當你年老時》 敘事讀者 人際意義
一、引言
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的《當你年老時》是他早期的名詩,發(fā)表于1893年,是獻給比他小一歲多的愛爾蘭著名民族主義者毛德·崗(Maud Gonne,1866-1953)的凄美愛情詩。該詩文字淺顯,敘述直白,意境優(yōu)美,深受我國廣大讀者的喜愛,也被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進行解讀,如區(qū)鉷、蒲度戎(2005),傅浩(2002)等。本文打算另辟蹊徑,通過研究該詩的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來探討欣賞這類英詩的新視角新的可能性。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當你年老時
當你年老,鬢斑,睡意昏沉,
在爐旁打盹時,取下這本書,
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
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
多少人愛你風韻嫵媚的時光,
愛你的美麗出自假意或真情,
而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
愛你漸衰的臉上愁苦的風霜;
然后垂著頭,在熾燃的爐邊,
憂傷地低訴:愛神如何逃走,
在頭頂上的群山巔漫步閑游,
把他的面孔隱沒在繁星中間。
?。ǜ岛?,2002:91)
二、《當你年老時》中的“你”
《當你年老時》雖是一首經(jīng)典的抒情詩,但整首詩明顯有敘事的味道,詩人仿佛化身為一個講故事的人,通過全詩三節(jié)淡淡的敘述,為“你”傾訴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還采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手法(第二節(jié)),讓整個故事更為凄美動人,讓“你”為之深深打動。那么,這里的“你”到底該作何解讀呢?
普蘭斯(1973)提出“凡敘述——無論是口述還是筆述,是敘述真事還是神話,是講述故事還是描述一系列有連貫性的簡單動作——不但必須以(至少一位)敘述者而且以(至少一位)敘述接受者為其先決條件,敘述接受者即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人”(付琦,2007:35)。敘述接受者指敘述的“受體”,它處于交際的另一極,是終點也是起點,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讀者,盡管兩者有重合之處。李戰(zhàn)子(2000:52)采用費倫的修辭框架把接受者這一端分為三部分來解釋“你”在自傳中的作用,這些“你”的所指按對讀者的卷入程度大小由弱而強排列為:敘事接受者—敘事聽眾/作者聽眾—真實讀者。這首詩的敘事接受者/讀者雖不像自傳中的“你”那樣難以確定,但仍值得深入分析。
很明顯,全詩的敘事讀者是“你”——毛德·崗,是作者直接傾訴的理想對象,因為詩中的“你”和與“你”有關的部分出現(xiàn)多達六次,一直貫穿全詩。這充分說明了“你”在詩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葉芝的“毛德·崗”情結。但是詩的第二節(jié)還中出現(xiàn)了第三人稱的one man——一個深愛“你朝圣者靈魂”,深愛“你滿臉愁苦的風霜”的“他”。第三人稱的出現(xiàn),以客觀的敘事口吻如實地記錄“你”和“他”之間的凄美愛情。這時作者仿佛站到了旁觀者的立場,充當起了敘事聽眾。其實,詩歌敘事視角的這樣設置,反而更襯托出了詩人對“你”(現(xiàn)實生活中的毛德·崗)的愛是不容“你”忽視的客觀存在。只不過與早期或同期的其他浪漫主義詩人不同,葉芝將自己的情感深埋心底,愛得很深卻又很壓抑。也正是這份含蓄的愛,讓全詩顯得更加唯美,更加動人心弦。
拉比諾維茨把讀者分為四種:(1)實際或有血有肉的讀者——特性各異的你和我,我們的社會構成身份;(2)作者的讀者——假設的理想讀者,作者就是為這種讀者構思作品的,包括對這種讀者的知識和信仰的假設;(3)敘事讀者——“敘事者為之寫作的理想的讀者”,敘事者把一組信仰和一個知識整體投射在這種讀者身上;(4)理想的敘事讀者——“敘事者希望為之寫作”的讀者,這種讀者認為敘述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真實可靠的(吳顯友,2005:99)。很明顯,詩中的“你”主要是第(4)種或第(3)種讀者,因為毛德·崗就是詩中的“你”,是詩人寫作的靈感和源泉。當然,詩人也肯定希望“你”為第(1)種和第(2)種讀者,作為對詩人“熊熊爐火一般”炙熱愛情的見證人,這樣就更凸現(xiàn)了全詩的凄美性。
三、“你”的人際意義
上面分析了該詩的敘事讀者,這就證明該詩作為一個完整的語篇既有作者/敘事者,又有讀者/敘事讀者,完成了交際的功能,因此肯定具有人際意義。根據(jù)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人際意義就是語言所表達的關于講話者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的意義,由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等手段來實現(xiàn)。詩歌中的語氣、情態(tài)和評價所反映的或者所表達的說者/詩人的身份、態(tài)度、動機和推斷無一不與詩歌的主題息息相關(鄭元會、苗興偉,2008:104)。李戰(zhàn)子(2001:49)通過對廣告語篇和自傳語篇的分析,擴展了體現(xiàn)人際意義的手段。她認為除語氣、情態(tài)、語調外,還有多種實現(xiàn)人際意義的手段,如人稱、反身表達等,并在此基礎上擴展了人際意義的研究模型,認為應該從互動的、認知的和評價的三方面全面地研究人際意義,因為這三個方面都對語法詞匯項目和語用功能的描寫,比原來的研究框架更加平衡。
人稱作為語法范疇,表示一個情景中參加者的數(shù)量和性質,通常用動詞或相關的人稱代詞表示人稱的區(qū)別。對人稱的探討把我們帶到了功能語言學、文體學和敘事學的交接面(李戰(zhàn)子,2002:137)。前面分析到詩中的第二人稱“你”從作者的角度肯定對應的是毛德·崗,表面上看是作者在向“你”傳遞信息這樣一種簡單的人際意義,但實際上暗含了作者對“你”的要求或請求:接受“我”的愛吧或者愛“我”吧,否則到年老時就會落到詩(信息)所表達的結局。然而,詩事實上的讀者卻遠遠不只毛德·崗一人,第二人稱“你”的普遍性還可以指廣大的其他讀者,這就在作者和其他讀者之間產(chǎn)生交際,形成共鳴,從而實現(xiàn)其人際意義。讀者閱讀此詩,會不自覺地將自己想成其中的“你”,體會詩中凄美的意境,被作者含蓄的愛深深打動。當然,根據(jù)詩歌中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可對調性”,廣大讀者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我”,以詩作者的身份向自己的愛人“你”表達自己默默的愛,讀者和作者完全融為一體。這樣,第二人稱“你”的使用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朝向讀者的姿態(tài),讀者被邀請到了詩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或見證了詩人的愛。
在功能語法中,語氣由主語和限定成分構成。這兩個要素緊密聯(lián)系,構成一個成分,而剩下的部分就叫“剩余成分”。本詩中的語氣和言語功能緊密配合,充分體現(xiàn)了詩歌的主題。詩的首行“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是一個陳述語氣的小句,表達一個肯定的命題,其中are一方面表明這是一個將要出現(xiàn)但還未到來的結果,是現(xiàn)在對未來的一種假設;另一方面它表明“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這種情況正在發(fā)生,是不容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小句首先確定了全詩的基調和氛圍:現(xiàn)在的“你”是一位年輕貌美、充滿魅力的女孩,但“你”擺脫不了歲月的摧殘,終究會“老,頭發(fā)花白并且睡意昏沉”。可是那個時候又尚未到來,現(xiàn)在的“你”依然還有選擇的機會?!澳恪痹谂c作者的關系中似乎顯得被動一些,需要作者主動的暗示。詩的第二節(jié)中兩個小句主語“how many/one man”和補語“moments of glad grace/pilgrim soul及beauty/sorrows”明顯形成對比,用but連接使得意義產(chǎn)生轉折,明顯地否定了前一小句中的命題而強調了后一小句中的新命題。同時從語法邏輯上看它應是第三節(jié)中murmur所帶的一個間接引語,是“你”年老時對過去美好歲月的念叨,加上“a little sadly”這一評價性的附加語,全詩明顯呈現(xiàn)出一副凄涼孤獨的晚景圖像,但從全詩整體來看它也可視為作者借“你”之口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樣就暗中表現(xiàn)出作者對“你”之愛的與眾不同和珍貴。這一明一暗依然一方面?zhèn)鬟_了作者給“你”的信息,另一方面突出了作者和“你”之間主動和被動的角色關系。
四、結語
借助敘事學和功能語言學理論,分析詩的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又將作者和作品中人物及讀者直接聯(lián)系起來,讓這幾者之間形成互動,最終達到對作品真正內涵的理解?!懂斈隳昀蠒r》一詩雖是葉芝早期的作品,但它也達到了浪漫主義詩歌的藝術高峰。該詩貌似平常,實則唯美的藝術風格、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為他后期轉入現(xiàn)代主義和象征主義埋下了伏筆。將這首詩作為個案,通過對其敘事讀者和人際意義的探討,能更好地揭示作品主題及深挖作品內涵。同時這種“作者—作品—讀者”的解讀方法無疑為全方位、多視角地賞析這類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傅浩.《當你年老時》:五種讀法[J].外國文學,2002,(5):91-94.
[2]付琦.從敘述接受者的角度談英語求職文書的撰寫[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4):35-37.
?。?]李戰(zhàn)子.第二人稱在自傳中的人際功能[J].外國語,2000,(6):51-56.
[4]李戰(zhàn)子.功能語法中的人際意義框架的擴展[J].外語研究,2001,(1):48-54.
[5]李戰(zhàn)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區(qū)鉷,蒲度戎.《當你年老》譯文比較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51-54.
[7]吳顯友.“E.C.”之謎——解讀喬伊斯情詩中的敘事讀者[J].河南大學學報,2005,(2):97-100.
?。?]鄭元會,苗興偉.詩歌翻譯中人際意義的建構——評莎士比亞第十八首十四行詩的翻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