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也稱論辯,即彼此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確的認(rèn)識。辯論又被稱為論戰(zhàn),戰(zhàn)則有術(shù),在辯論中要想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令他人信服,就需要講究方式方法,講究策略。所以,熟悉和掌握一些辯論技巧,對提高辯手的現(xiàn)場應(yīng)變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辯論技巧呢?我覺得汲取古人策論中的養(yǎng)分是一條事半功倍的途徑。下面我就結(jié)合大家熟悉的幾篇文章談?wù)劰湃说恼撧q技巧。
一、控場技巧
辯論演講應(yīng)在友好和諧的氣氛中進(jìn)行,這不僅有利于辯者充分發(fā)揮才智,而且有利于對真理的探求。這就要求論辯者具備一定的控場技巧,最主要的是心理的控制。
1.尊重他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觸龍“病足,曾不能疾走”,卻也要“徐趨”而“至而自謝”,每一言每一行無不表現(xiàn)了對對方的尊敬。這種尊敬贏得了對方的好感,從而也為自己的說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礎(chǔ)。
2.努力制造一種和諧的談話氣氛。
《觸龍說趙太后》記載:觸龍剛見太后時,“太后盛氣而揖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觸龍開口便談讓長安君為人質(zhì)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尷尬境地。所以,見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談長安君之事,而是詢問太后的飲食起居,從而使太后慢慢消了氣,和諧的談話氛圍形成了,自己陳述意見條件的也就成熟了。
3.要審時度勢,巧抓時機。
古代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冻咭弧そ艺f于安陵君》章,記敘江乙勸說安陵君應(yīng)向楚王表示自己的忠誠,以此“深自結(jié)于王”,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安陵君接受了他的勸告,卻“三年而弗言”,后來,楚王在云夢澤打獵突然樂極生悲,安陵君這才抓住機會進(jìn)言,由于時機恰當(dāng),使楚王極為感動。
二、進(jìn)攻的技巧
1.巧藏問機法。
論辯之時,向論敵發(fā)問,是一種具有很大威懾力的方法。它可以迫使對方陷入進(jìn)退維谷、不打自招的境地。《孟子謂齊宣王》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孟子見齊王,意在責(zé)其“不行仁政,喪失民心”。試想,客居之臣,若直接詰問萬乘之主,他能接受得了?機敏的孟子卻從“對失信的朋友”、“對失職的官吏”怎么處置問起,讓齊王說出“與他斷交”、“撤掉他”的話之后,猛然提出了“假若一個國家治理不好應(yīng)怎么辦”的問題,齊王就是清楚了孟子的目的,也欲辯無辭了,直窘得左右張望岔開話題了。這真是問者有心巧設(shè)伏,答者無意自結(jié)網(wǎng)。
2.窺短擊虛法。
參加辯論雙方宛如兩軍對壘,唇槍舌劍,充分表現(xiàn)出辯論者的勇氣和智慧。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辯論中,辯論的雙方或一方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失誤。因此,機敏地捕捉戰(zhàn)機,迅速還擊敵人。
孔融小時是個奇才,很會說話。一天大夫陳韙譏諷他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币馑际莿e看小時候挺聰明,長大了不一定很有能力??兹诼犃耍郎弦痪洌骸跋刖r,必當(dāng)了了?!毕彝庵羰?,顯見你陳韙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陳韙聽了這話,面紅耳赤,一時語塞。因為孔融敏銳地抓住了戰(zhàn)機,反賓為主,在言語上占了上風(fēng)。
3.偷換概念法。
《戰(zhàn)國策》記載:有獻(xiàn)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币驃Z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xiàn)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蓖跄瞬粴ⅰ?br/> 中射之士的辯辭明顯把“可食”和“不死”兩個多義詞進(jìn)行了曲解,偷換概念,使對方陷入窘境,左右為難。
三、修辭運用技巧
先秦的謀臣策士在交際中很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從而通過增強語言的氣勢和力量說服對方。
1.鋪排渲染。
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為了讓聽者留f2a5b391d38bacf27159fda5b19e7e250c73e54d9a4374954956b72b7fa2d8c7下深刻的印象,必須要反復(fù)強調(diào)渲染,而排比是最基礎(chǔ)和普遍的論辯修辭手法。請看下例: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怒也。”
在這一段文字中,唐雎借助排比句式將歷史上一系列仁人俠士行刺的事例擺出來,形成排山倒海、狂風(fēng)掃地之勢,將秦王的威風(fēng)一掃而光,秦王的精神防線被徹底擊垮,于是出現(xiàn)“秦王色撓,長跪而謝”的令人拍手稱快的場面。
2.取譬設(shè)喻。
譬喻法,即打比方,目的是不直接刺激對方,使對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觀點、意見。如:《莊辛謂楚襄王》篇,莊辛為了說明“居安思危,必致后患”的道理,以蜻蛉、黃雀等為喻,由淺而深,反復(fù)闡述了只顧眼前利益,貪圖安樂以致喪生的危害,使楚襄王“顏色變作,身體戰(zhàn)栗”,不得不改弦更張。莊辛的論辯,通過比喻既把道理講清了,又沒有直接指責(zé)君王,讓君王難堪,這正是比喻委婉達(dá)意的妙處。
3.對比明理。
即運用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自己的觀點?!顿Y治通鑒》(之八)記載:魏惠王想壓倒齊威王,傲慢地說自己有很多珠寶,而齊威王以人為寶,認(rèn)為自己的四位賢才才是他們的國寶,突出了他們之間觀念和境界上的差距。齊威王所用的就是對比的語言技巧,二寶并呈,有目共睹,孰優(yōu)孰劣,一看便知。
總之,“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在當(dāng)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xiàn)代公民的重要素養(yǎng),為了盡快提高思辨能力,我們必須有選擇地學(xué)習(xí)古人的論辯技巧,汲取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