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活動課在初中政治課中的比例很大,占總課時的20%,但仍有很多教師認為活動課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放棄上活動課而直接上文化課,殊不知這樣違背了活動課的初衷: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作者就課前、課上和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談一談上活動課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 思想政治課 活動課 教學環(huán)節(jié)
活動課在初中政治課中的比例很重,占總課時的20%,但仍有很多教師認為活動課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放棄上活動課而直接上文化課,殊不知這樣違背了活動課的初衷:加深理解和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并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那么怎樣才能達到活動課的目的呢?我結合上活動課的教學實踐,略作闡述。
一、課前,吊足胃口,激發(fā)興趣
影視作品如果戛然而止,留下種種懸念,我們會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渴望看到最后的大結局。吊足胃口,激發(fā)興趣,實際上就是把活動課的一些活動的內容提前到上文化課中來上,但要留有懸念,這樣可以加強同學們對所學內容的認同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從而為學好以后的內容打下興趣基礎,具體方法如下。
1.提前活動。把活動課的一些活動的內容穿插到所講的內容中去。這樣做一是為以后上活動課作鋪墊,二是借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講初一第三單元第九課《意志是克服困難的利劍》時,我就把后面活動課的一個內容《堅持到底》提前到第九課來上,但并不告訴他們原因,這樣使得同學們一方面不知道為什么(以為是懲罰,因為是在上課鈴剛響起來,有些同學沒有準備好),另一方面又感到十分新鮮,參與興趣大大提高,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展開。
再如初二第一課第二節(jié)《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我在講完兩者之間的關系之后就有意識地引導同學們思考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為活動課《法律和道德哪個更重要》作了鋪墊。
2.課前準備。就是讓學生課前進行一些與活動內容有關的活動,以便上課時有的放矢,不至于一問三不知,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課前準備好相關內容,不僅可以培養(yǎng)同學們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而且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如初二第五課《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讓學生事先觀察、調查校園環(huán)境。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還可以為上活動課做準備,可謂“一石三鳥”。
再如在上初三第四課第三節(jié)《我國面臨嚴峻的資源和環(huán)境形勢》之前,我先布置同學們調查當地水資源分布的特點及受污染的狀況,并學會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辦法。通過調查,同學們不僅獲取了豐富的感性材料,而且激發(fā)了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情感,樹立了環(huán)保意識,了解了我國政府對此所作的努力,并自覺地約束自己的一些不環(huán)保的行為,勸說他人保護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
二、課上,大膽取舍,注重實效
上活動課的目的是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養(yǎng)成良好學風,培養(yǎng)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因此,對于書上活動課所安排的內容,不應該一視同仁,輕重不分,而應大膽取舍,注重實效,這樣才能做到目的明確,主題突出,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應在備課時做好充分準備,準備好多種教學方案,對在課堂中的一些突發(fā)事情做到心中有數。只有有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并引導學生的活動緊緊圍繞上課的內容,不至于一盤散沙,毫無頭緒。
如:初一第三單元活動課《意志是克服困難的利劍》這一課時,教材中有六個活動項目,我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取舍,放棄了“開展秋游活動”、“學做小交警”、“簡化意志磨煉計劃”、“我終于學會了”,重點突出堅持到底和面對“不良誘惑”——“你怎么辦”。這樣,既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一節(jié)課)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做到主題突出,使他們有切身的體會。但在一個班(初一(10)班)這樣上時,對于堅持到底活動(起立,兩手向前平伸握拳,將大拇指一次握內,一次握外,輪流緊握,持續(xù)進行三分鐘,在握拳的過程中,每個人接受的考驗是相同的,當你決定放棄的一剎那,想到的是什么?又是什么念頭讓你堅持下去?),有同學提出異議:認為班上的女同學多,即使她們能堅持到底,也不能表明她們的意志就堅強,因為她們膽子特別小,力氣也小。立刻就有女同學提出反對意見。這樣活動課就變成了辯論課。對這一突發(fā)情況,怎么處理?是強行制止,回到預定的教學上去,還是因勢引導,使這次活動課取得更好的效果,達到超出預期的目的?趁著爭論的空隙,我說:“同學們,是男同學還是女同學的意志更堅強,不是爭論能解決的,不錯,相對于男同學來說,女同學顯得比較膽小,但膽小與意志堅強有多少聯系?是不是一個人膽小,意志就不堅強,膽大就表明意志堅強?”(同學們齊聲回答不是)“那么堅強意志到底是什么樣的,請同學們用身邊的事例來說明。你為什么會認為他們的意志是堅強的;當他們面對‘不良誘惑’時,他們的意志還是堅強的嗎?當你處在同樣的位置,你又會怎么辦?”這樣既避免了爭論,又使得課堂的重點回到了活動中去,并引出了下一個重點活動項目:面對“不良誘惑”——“你怎么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通過大膽取舍,注重實效,同學們的思維不只是停留在活動課上,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課后,“藕斷絲連,余韻不絕”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上活動課雖然也經過了認真、精心的準備,課上得不錯,學生的反響也好,但上過就算,只是為了上活動課而上活動課,不重視課后的反饋。也有的教師認為:為了上活動課已花去了不少精力,沒有必要再去搞什么復習、回顧,又不是上正課,何必呢?這些觀點其實都是錯誤的,好的活動課上完后,教師如能及時總結,作出精彩點評,同樣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此問題的理解,并由此進一步發(fā)展發(fā)散性思維,提高想象力和思維力。因此,在活動課上完后,我主張“藕斷絲連,余韻不絕”。
如初三的實踐活動:調查當地水資源分布的特點及受污染的狀況。在出示自己的調查報告后,讓他們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切合當地實際的解決方案。課后讓他們根據課上分析出來的結論,寫成小論文,作為他們的勞動結晶。
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們既了解到我們江南水鄉(xiāng)同樣也面臨著缺水的危險,理解國家提出的關于節(jié)水的一系列措施,認識到水污染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做到自覺自愿地去節(jié)水,并能勸說他人也注意節(jié)約用水,又可以加深課本內容的理解。
總之,政治活動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上好每一節(jié)活動課,對于同學們發(fā)揮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很大幫助。讓我們攜手起來,使學生的思維在活動中發(f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