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展開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本文從建構主義的角度對師生角色、師生關系進行了全新的探討,為師生關系的發(fā)展,以及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關鍵詞: 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 學生角色 教師角色
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tài)度。在我國的師生關系中,受中國幾千年來“師道尊嚴”的影響,教師在知識傳授中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教學活動單一,基本上是教師講解、學生記憶的線性過程,在管理上則表現(xiàn)為“以教師為中心”的專制型師生關系,其結果是導致學生的被動性和消極態(tài)度。而在此種師生關系下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已無法適應現(xiàn)代及將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時代是不斷進步的,師生關系也是不斷發(fā)展的。針對現(xiàn)在我國正在進行的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理論基礎的教育改革,我們有必要去重新認識我們自身和我們所要面對的學生,樹立一種新的學生觀,給教師這一角色重新定位,以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一、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視野下的學生角色
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學習者的地位可謂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其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思想非常引人注目。建構主義堅信學生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shù)膶ο?。因此,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景中的,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即使對于那些他們還沒有接觸過,還沒有形成經驗的問題,他們往往也可以基于自己已有的相關經驗,憑借自己的認知能力和認知策略,形成對某一問題的推測性解釋。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生自己能夠主動建構知識,因此,學生應該成為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主角。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學生是有著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現(xiàn)形態(tài)、不斷發(fā)展的、以學習為任務的個體?!皩W生”一詞可以從人是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個層面來解讀:學生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學生學習遵從生活的守則和規(guī)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學生學習完整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天地之間。因此,教育教學活動必須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一切從學生的需要和目的出發(fā)。
二、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視野下的教師角色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進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自己認知結構建構的決定者。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也把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提出的支架式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的幫助就像腳手架一樣,在教學的開始階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并提供盡可能的幫助,隨著學習進程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把管理、調控學習的任務逐漸轉移給學生,指導成分逐漸減少,最后撤去支架,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中,教師就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幫助者,要在課堂上展示與現(xiàn)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并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形,幫助和指導學生探索。
受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影響,教師角色將有很大轉變。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tǒng)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施者和創(chuàng)造者。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將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專斷,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到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也是新條件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改變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另一方面要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教學行為,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中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
2.教師由傳統(tǒng)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曾對未來的教師作這樣的描述:“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義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而要適應這一轉變,教師角色至少需要發(fā)生這樣一種變化,即由教學支配者、管理者向促進者和指導者轉變。它的內涵應包括:教師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幫助學生制定適宜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xié)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白己的過失和錯誤。
3.由教育教學的實踐者轉變?yōu)榻逃虒W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個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苯處熥约壕蛻撌且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主要指:教師應當成為孜孜不倦的學習者、教學問題的探索者、新的教學思想的實踐者和教育改革的專業(yè)決策者。教師通過對自己教育教學行為的反思、研究和改進,實現(xiàn)教師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提高,進而從策略層面上提高教師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支撐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1.通過師生雙方的互動交往,構建一種民主對話關系。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的過程,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創(chuàng)造適宜的學習與教學環(huán)境,引導學生分析、批判,幫助其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并且這種學習環(huán)境要包含情境、協(xié)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個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利用這四個要素充分挖掘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最終實現(xiàn)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正如《學會生存》所闡述的那樣:“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苯處熀蛯W生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世界的理解,不同主體對世界意義的建構有差異性。要想獲得對世界的多種理解,建構出世界的多種意義,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
2.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傳統(tǒng)教育意義上的“教師是真理的化身”提出了挑戰(zhàn),對教師的絕對權威進行了否定,從而能有力地消除“師道尊嚴”的影響。而且,學生的挑戰(zhàn)威脅到師生關系系統(tǒng)的作用和教師的功能。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非常強調“合作學習”,把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視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因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事物的理解,對相同的事物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不存在唯一的理解,而通過合作學習,可以使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學活動中,知識建構的過程不僅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而且在教師身上發(fā)生,教師必須隨著情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實現(xiàn)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面對知識、共享人類文化、共感人格魅力、共悟精神價值,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新型民主對話、平等合作師生關系的合理選擇。
參考文獻: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8.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5.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2009年度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09240045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