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那些港口的往事(散文)

2011-12-29 00:00:00林那北
時代文學·上半月 2011年3期


  一 麻豆
  
  孤浮海上的臺灣島,約有一千五百七十六公里長的海岸線。而海峽西岸這一邊,單福建省海岸線就有三千七百五十二公里,廣東省則有八千五百公里。東來西往,有那么多的港口或碼頭。都星羅棋布在岸的邊沿。它是跨越海峽最后的出發(fā)地與最初的抵達地,悲戚、欣喜、沉淪或者激越,無數(shù)拿命搏未來的人,把他們最深重的腳印留在了那里,嵌進了土里。據(jù)統(tǒng)計,臺灣在有清一代,曾先后有過一百九十八個港口星羅棋布于環(huán)島海岸或者河岸之上。潮起潮落,船來船去,這里是與外部的連接點與交叉處,宛若一個個環(huán),將世界緊緊扣住。
  臺南鹿耳門港雖已滄海桑田,年復一年被片片泥沙不懈侵蝕,但一直到現(xiàn)在,其開闊,其氣勢,都仍不失幾分壯麗與霸道。有太多的歷史殘片遺落在這片水域之上了,自古多少興亡事,又有多少英雄豪杰灰飛煙滅,只有水,依舊長流。
  《臺灣縣志》中有這樣的描述:“澎湖固守則鹿耳門安,鹿耳門安則全臺與之俱安?!贝_實,確實,從1684年臺南開始作為臺灣府城起,鹿耳門的地位始終是全島任何其他港口所無法比擬的。
  因為北岸是老灣沙洲,南岸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北汕尾島,兩岸沙角對峙而立,形似上尖下寬的鹿耳朵,于是得名“鹿耳門”。進入鹿耳門后,則是一個廣闊的內(nèi)海,就是臺江。從七鯤身到彼岸大約有四公里的距離,而臺江水深則達三至十四米,可以行舟,可以泊千艘商船。
  曾文溪全長一百三十八點五公里,在臺灣縱橫交錯的河流中其長度位居第四。阿里山是它的發(fā)源地,在起伏連綿的群山間千回百轉(zhuǎn)后,流入臺灣海峽。
  這個鎮(zhèn)叫麻豆,居于曾文溪北岸。早期是平埔族麻豆社的聚落地,在這張荷蘭人繪制的地圖上,它被稱為“Mattau”。而這張鄭氏時期的地圖上,則將“Mattau”音譯成“麻豆社”。“Mattau”是平埔語,原意是“眼睛”,引延出來的意思則是指重要的港口。
  麻豆現(xiàn)在離海已經(jīng)有近三十公里遠了。原先卻是相當靠近的,是八掌溪與曾文溪之間倒內(nèi)海中的港口。臺南麻豆鎮(zhèn)東北角水堀頭的古碼頭,是目前臺灣內(nèi)海河港的唯一遺跡。十八世紀之前,作為臺南平原上最強大的平埔族部落的麻豆社,一直是該港街的主人,而水堀頭則是麻豆社對外的主要出入口。早在十四世紀,散居這一帶海邊的新港、蕭垅、麻豆以及目加溜灣四大平埔族大約就已經(jīng)開始與漢人進行零星的番漢貿(mào)易。《明史》記載,十六世紀中葉,這一帶海港已經(jīng)活躍著海商、海盜以及漁民,當時漢人主要以布、鹽、銅簪、瓷品、瑪瑙與原住民交換鹿皮、鹿肉、魚、藤等貨物。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后,越來越多的漢人前來開墾,至乾嘉年間,漢人街莊已經(jīng)陸續(xù)成立,甚至護濟宮、金蓮寺、保濟寺、仁厚宮等漢人供奉的寺廟,也在那時陸續(xù)建起。
  《重修臺灣縣志》是乾隆十七年,即1752年由臺灣知縣魯鼎梅聘請泉州德化縣的進士王必昌所攥。書中記載:“邇來社番,表褲半如漢人。諳曉漢語。肄業(yè)番童,蕹發(fā)冠履,誦詩讀書,習課藝,應有司歲科試。”也就是說,在乾隆中葉的時候,這一帶原住民就已經(jīng)受到漢化影響,不但衣著似漢人,還會講漢話,甚至參與科舉了。
  文旦柚是麻豆名氣最大的水果。每年秋天時節(jié),豐碩的枝頭是一片耀眼的黃澄澄。這種柚來自對岸的漳州平和。
  平和種柚子的歷史已經(jīng)有五百多年了。傳說“文旦”原先是一位女伶的藝名,她赴嶺南演出后,把柚種從嶺南帶回漳州,所以人們就以她的藝名為柚子取下這個名。平和最出名的柚子則是瑁溪蜜柚,最早記錄種柚的人是明嘉靖年間的李如化。到清乾隆年間時,因為乾隆帝在一個偶然機會吃到平和蜜柚,龍心大悅,于是降旨進貢百粒蜜柚入京?;实鄢澡殖陨习a了,于是就將平和列為皇家內(nèi)苑,歲貢蜜柚百棵。同治皇帝還特地賜一枚刻著“西圃印記”四個字的印章和青龍旗一面,這兩樣東西都是作為貢品的標記和禁記,可以一路暢通無阻。
  柚子引種臺灣,其實是雍正初年的事。
  那時臺南鄭楊莊一個叫黃權的漢人將平和柚子帶去,最初僅作為田園點綴。到了道光三十年。麻豆街一個叫郭藥的居民。用兩斗米向別人換了六棵柚苗,攜回到麻豆自己家中栽種,然后開花結(jié)果,滿園飄香,剝皮一吃,竟香甜之極,于是四周鄉(xiāng)鄰也紛紛栽種。
  “西風已過洞庭波,麻豆莊中柚子多。往歲文宗若東渡,內(nèi)園應不數(shù)平和?!边@首詩是成豐年間福建巡撫王凱泰所寫的,“文宗”指的就是咸豐皇帝。由于氣候、雨水、土壤等諸多因素,平和的文旦柚在麻豆也種出了別樣的風味,于是也成為帝王的“御用文旦”。甚至日據(jù)臺灣期間,麻豆郭家所產(chǎn)的文旦柚還成了“禁園”,日本派專人負責這些柚樹的施肥、滅蟲等事項,開花時還專門登記了蕊數(shù),而采下的柚子則全部運往日本進貢天皇。
  除了文旦,麻豆負有盛名的還有糖和菁,這些貨物從古碼頭裝上船,順著曾文溪,源源不斷往外運送。
  從早期的記錄上看。臺南縣總共有七十多個港口。其數(shù)量居全島之冠。單臺江內(nèi)海就有漚汪港、大線頭港、目加溜灣港、竹仔港等數(shù)個港口環(huán)繞。每年春夏一場場豐沛的雨水之后,這些溪流總是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匯入臺江。道光三年,即1823年,一場大洪水使曾文溪改道直接沖入臺江,從此臺江進入暮年,越來越多的淤泥終于使它失去生機,不再千帆萬桅,不再貨來貨往,不再人聲鼎沸。
  
  二 笨港
  
  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民諺流行之前,臺灣其實還曾有“一府二笨”之說法。
  “笨”指的是笨港,即現(xiàn)在云林縣北港鎮(zhèn)和對岸的南港村與板頭村一帶。更具體點,從新港南壇水月庵至北港北壇碧水寺之間這片廣闊地盤。就是三百多年前古笨港的所在地,一條近百公里長的笨港溪從阿里山西麓的丘陵地帶出發(fā),一路蜿蜒蛇行,橫貫過差不過整個云嘉平原。
  臺灣西面一大片海域盛產(chǎn)烏魚,烏魚的活躍期在每年冬至前后一個月間。從宋朝起,每年逢這個時候,就有大陸漁民魚貫而來。然后停泊笨港溪口,與當?shù)氐脑∶裾归_貿(mào)易,有了來往,互有收益。
  明天啟元年間,載著后來被人稱為“開臺王”的漳州海澄人顏思齊的船只,從日本駛出后,就是在這里登陸的,然后安營扎寨,開始了他在臺灣的創(chuàng)業(yè)之旅。
  明天啟四年,荷蘭人從澎湖移駐安平。十余年后,其勢力也延伸到笨港,開始向在此耕種的漢人抽取人頭稅。位于今水林鄉(xiāng)附近的紅毛井,據(jù)說就是當年荷蘭人開鑿的。當?shù)厣踔林两褚踩杂幸宦啡∶麨椤凹t毛路”。
  那時,笨港這里的漢人還多是在崇禎元年大旱時,由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在閩南一帶招徠墾拓的數(shù)萬饑民及其后裔,“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只”,然后安置在虎尾溪以南至鹽水溪以北的這一帶勞作耕種,溫飽之余,還可向鄭氏納租。漸漸地,就形成了士獅仔莊(現(xiàn)嘉義縣六腳鄉(xiāng)涂獅村)、北新莊(現(xiàn)太保市北新村)、龜仔港莊(現(xiàn)嘉叉縣樸子市順安里)、大蚯田莊(現(xiàn)樸子市嵌后、竹村里)、大小康榔莊(現(xiàn)樸子市磊張、大葛、仁和里)、南勢竹莊(現(xiàn)義竹鄉(xiāng)南竹里)、鹿仔草莊(現(xiàn)鹿草鄉(xiāng)鹿草村)、龜佛山莊(現(xiàn)鹿草鄉(xiāng)竹山村)、沸水港莊(現(xiàn)臺南縣鹽水鎮(zhèn)井水里)等九莊。除了耕地種地,許多人還從事貿(mào)易往來。而笨港則是他們進出的門戶。
  笨港與府城臺南鄰近,出笨港溪后,航行的船只可以穿過馬沙溝直通鹿耳門。鄭成功逝去后,他的長子鄭經(jīng)接管鄭氏王朝大權,在諮議參軍陳永華的輔佐之下,經(jīng)濟上采取寓兵于民,將承天府四周二十四里劃為墾拓區(qū)域。陳永華還親赴南北兩路各社勸人開墾,栽種五谷。
  北港鎮(zhèn)安宮舊稱七王爺廟,當年就曾是鄭氏家族設館收租的場所。
  臺灣歸入大清版圖后,笨港被劃為諸羅縣管轄。在嚴厲的禁臺令之下,由于這里河道迂回,易于逃避官兵視線,便成為許多沖破禁令赴臺而來的先民登岸地之一。清朝廷曾調(diào)撥水師一百余名駐守在笨港溪的北岸,而當時全臺所配備的水師兵力不過九百零一人,其中駐守澎湖五百五十人,臺灣本島三百六十人。而笨港則占去了全島水師兵力的近三分之一,足見此處的重要性與復雜性。
  隔著一條笨港溪,兩岸當年分別形成了北街與南街,而南街又分前街與后街。
  北街最初的創(chuàng)立者據(jù)說叫陳立勛,祖籍福建泉州,曾是施瑯手下的一員武將。康熙二十二年臺灣收復后,笨港原先已經(jīng)開發(fā)出來的田地,有一部分成為陳立勛的產(chǎn)業(yè)。他后來索性就留居此地,以收購稻谷為業(yè),然后將谷子碾成糙米。再運往大陸銷售,富足一方。
  康熙中葉起,笨港這一帶已經(jīng)商店林立了,與泉州貿(mào)易的泉州郊、與廈門貿(mào)易的廈門郊、經(jīng)營笨港與龍溪間貿(mào)易的有龍江郊,此外還有糖郊、米郊、嵌郊、市郊。據(jù)這本編纂于康熙五十六年的《諸羅縣志》記載,當時的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市鎮(zhèn),此為最大”。
  北港公館街原先有一座別致的房子,稱為“公館”。港口街市愈繁榮,往來的人員就愈多。康熙五十五年,當?shù)孛癖娂Y合建起了一座公館,供來來往往的官差、商人投宿休憩,閑暇時也作為宣講圣諭、申明條約以及教育子弟的學堂,總之在當時完全可以算是一個高尚場所。
  笨港水仙宮建于乾隆四年,即1739年,是由泉州郊、廈門郊和龍江郊三郊合資共同興建。祭祀水仙尊王,同時作為郊行商們處理商務和貿(mào)易問題的場所。那時期,笨港進入最鼎盛的發(fā)展階段,其地位僅次于府城臺南。乾隆二十九年,臺灣知府余文儀在重修臺灣府志中對笨港街有過這樣的記敘:“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日南街,日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俗稱小臺灣?!?br/>  北港大橋右側(cè)有一個著名的大集市,它已經(jīng)延續(xù)了三百多年,原先是墾戶佃農(nóng)們進行水牛或黃牛貿(mào)易的地方,所以被稱為“牛墟”?,F(xiàn)在,它成為全臺唯一還進行牛只買賣的集散地,逢陽歷三、六、九日,這里仍然人頭攢動。在現(xiàn)代化工具日益滲透進人們生活之中時,這個集市的存在,看上去似乎更像是一種標志,標志著那股綿延不息的懷舊情感。
  商業(yè)與農(nóng)耕的發(fā)展,使笨港有了興旺的氣象,許多東渡來臺的人都愿意在此安家扎根。乾隆六年,諸羅縣將當?shù)貪h人行政區(qū)劃為四里、七保、十七莊,到乾隆二十九年,則增加為四里、四十六保、十八莊。
  嘉義的東石鄉(xiāng),也處于笨港溪南岸。最早抵達的,是泉州晉江東石鄉(xiāng)一些隨鄭成功東渡的男丁,他們落腳這里開墾后,將老家的地名原樣照搬,也取名“東石”。
  他們祖籍地東石鎮(zhèn)在泉州晉江,依山面海,交通發(fā)達,與鄭成功老家石井僅一江之隔。當年鄭成功就曾屯兵于附近的龍江寺里,據(jù)說這塊“軍門界”石謁以及這塊作戰(zhàn)訓練的石地圖,就是當時留下的。
  兩岸地名相似或完全一樣的,其實并不僅東石一處。臺灣出版的《唐山過臺灣》中記載:臺灣用臺胞祖籍地命名的地方有一百多處。福建的地名有五十一處,其中多數(shù)是閩南的地名,如泉州厝、漳州厝、漳州寮、安溪寮莊、同安厝莊、南靖里、長泰里、長泰三村、詔安里、云霄厝、平和里等。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是,在笨港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期間,廟宇也大量興起。
  規(guī)模宏偉的北港朝天官,最早不過是一間簡陋的茅屋??滴跞?,一個法號樹璧的和尚,從福建莆田湄州奉請一尊高不盈尺的媽祖神像過海,在笨港登陸。相傳當時樹壁和尚因舟車勞頓,便將媽祖神像擱放井口邊上,然后他俯身舀水洗漱,只打算稍作休息然后繼續(xù)南下,不料重新捧起神像時,發(fā)現(xiàn)神像突然變得沉重異常,無論他如何使勁都無法捧得起來。當?shù)卦S多來自漳州、泉州的漢人本來就信奉媽祖,便紛紛前來向樹璧和尚請求,希望讓媽祖長駐笨港,以保佑這里頻繁往來的商旅船只的平安與財源的興旺。樹璧和尚不敢做主,便擲交問媽祖,競得到應允,于是建廟供奉。過了六年,當?shù)丶澤叹璧貙⒚┪莞某赏叻?,稱為“天妃廟”。到了雍正八年,民間再次集資重建,擴大了規(guī)模,稱為“笨港天后宮”。
  關于這座廟,當?shù)赜袀€非常有趣的傳說:那口井恰是龍穴,而當時媽祖像端坐水井邊上的位置,正好是龍的咽喉,所以得到靈氣。據(jù)說如果是一般人將房子建在此穴上,其子孫也必位至三公、富甲全國。
  1991年。有“臺灣古跡仙”、“臺灣史跡百科活字典”美譽的臺灣著名歷史學家林衡道教授曾做過調(diào)查,全臺共有媽祖廟383座,其中四分之一是從北港朝天宮分靈出去的。另外,再分靈到海外各國的還有二十多家,所以這里便被全臺媽祖廟視為總廟,各地前來進香的隊伍終年不絕,而且儀式隆重,熱鬧非凡。福建莆田湄州媽祖廟稱為朝天閣,而北港的媽祖神像正是從朝天閣奉迎而來的,道光年間,這座天后宮改名為“朝天宮”,以示脈絡傳承與思源之情。
  宮里有座花崗巖媽祖立像雕塑,高達數(shù)十米,她和福建湄洲島上的這尊媽祖神像遙遙相望,成為兩岸間一道別具意味的人文景觀。
  今天北港義民路、賜福里一帶,原是漳州陳姓移民的聚集地。據(jù)說,當年顏思齊在笨港上岸時,同行中有一人叫陳衷紀。安營扎寨墾荒拓土需要勞力,陳衷紀就回家鄉(xiāng)漳州招募陳姓宗親。那些人來了,在這里住下,形成一個小村落。而祭祀的廟宇也隨之興建起來,供奉的神明是開漳圣王。
  開漳圣王名陳元光,河南光州弋陽人,出生于唐顯慶二年,即公元657年二月十六日。唐總章二年閩粵邊陲騷亂,其父陳政率軍南下平亂,陳元光隨父同行。幾年后父死,他開始代掌父業(yè)。永隆二年,即公元681年,陳元光率部隊在今漳州云霄縣漳江畔安營駐守,保一方平安外,又勸農(nóng)務本,通商惠工,興修水利,屯墾安民,還將中原先進的文化和農(nóng)耕技術在當?shù)貍鞑?。武則天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陳元光成為首任漳州刺史,景云二年逝去,享年五十五歲,武則天賜其“忠毅文惠”謚號。在治理漳州二十五年的時光里,陳元光使當?shù)爻尸F(xiàn)了“北距泉興,南逾潮、惠,西抵汀贛,東接諸嶼,方數(shù)千里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的安定局面,所以極受擁戴,漸漸由人而神,被當?shù)匕傩枕敹Y膜拜。
  漳州云霄縣的威惠廟就是開漳圣王的祖廟,它始建于唐嗣圣元年,即684年,原稱為將軍廟,宋徽宗政和三年改稱威惠廟。廟里除供奉陳元光父親陳政、夫人種氏,還配祀其子陳j向、其女柔懿夫人以及五谷王、伽藍爺、相公爺、部將馬仁和李伯瑤。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是開漳圣王誕辰。信徒都要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而這樣形式獨特的“走王”,則是在新春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元宵節(jié)之間舉行,年復一年,吸引兩岸越來越多的信徒酣暢投入,興致盎然。
  據(jù)說那年,就是陳衰紀最早從漳州云霄威惠廟里將里開漳圣王分身奉迎到笨港來的。乾隆三十年,北港街陳氏百姓成立陳姓王會,建起照烈堂,將一直祭拜的開漳圣王供奉其中。之后,在歲月的更迭中。這座廟宇雖經(jīng)歷過火毀、地震、兵亂以及外族入侵等諸多磨難,但一直到今天,仍是當?shù)卣闹菁说木窦耐校慊鹋d盛不衰。據(jù)統(tǒng)計,漳州供奉開漳圣王的廟宇登記在冊的目前有二百五十一座,而全臺灣則高達三百六十多座;其信眾海內(nèi)外超過兩千萬人,而其中最密集的也是在臺灣,多達近五百萬人。
  算起來,從雍正年間至乾隆中葉,笨港確實有過一段黃金歲月?!耙桓俊边@個諺語的流行,便是最好的佐證。很可惜,那以后,笨港卻衰敗了。
  人禍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彰化縣西門荊桐腳莊演戲。漳州人在此設賭場,參賭的泉州人輸了,雙方隨即發(fā)生口角,繼而一位姓廖的泉州人被誤殺身亡,而事后彰化知縣焦長發(fā)并不抓捕兇手,于是爆發(fā)了漳州與泉州的大械斗,彰化、諸羅兩縣以及全臺各地有數(shù)萬漳泉人卷入,彼此放火殺戳,血流成河。
  此事笨港也沒有僥幸繞開。北港以吳妹為首的泉州人擔心被漳州人所害,便先下手,帶著一百六十八人前往南港攻莊、放火。十月,北港人洪鐘又糾眾到南港搶奪。雙方拼殺問,南港雞犬不寧,許多村莊成為焦土,而殷商巨富則慌忙攜家財出逃,另擇其他地方居住,商業(yè)頓時遭受重創(chuàng)。這一年十一月,水師提督黃仕簡率兵鎮(zhèn)壓,吳妹、洪鐘都被斬殺,其他參與者又陸續(xù)捕殺了二百一十四人。
  其實漢人械斗在臺灣并非第一次了??滴趿荒?,即1722年起,臺南的閩、粵移民為了爭奪田地、山林、水源等自然資源。就曾屢次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械斗。
  康熙六十一年發(fā)生的械斗跟朱一貴有關。
  朱一貴是漳州人,他揭竿而起發(fā)動起義時,下淡水檳榔林的廣東籍人士杜君英率眾前往應合,本來可以同心協(xié)力一致抗清,不料兩人卻因權力問題很快內(nèi)訌,閩粵人開始結(jié)怨,朱一貴甚至下手對杜君英部屬的家鄉(xiāng)屏東客家莊進行報復。客家人為了自保,組成鄉(xiāng)勇拼死保鄉(xiāng),并且協(xié)助清軍,在下淡水溪旁大敗朱一貴軍隊。兩地人間的仇恨進不步加深,磨擦不斷,終致于械斗的發(fā)生。
  聚居在高屏溪沿岸的客家人組織成鄉(xiāng)勇,以居住地為單位,分成中堆、前堆、后堆、左堆、右堆以及先鋒堆共六堆拼死保鄉(xiāng),并協(xié)助清軍平亂。
  械斗共分閩粵、漳泉、異姓、西皮福祿四大類,自康熙六十一年,即1722年,至同治五年,即1866年的一百四十五年,臺灣民間共發(fā)生械斗一百三十多起,“七八年一小斗,十余年一大斗”,惡性循環(huán),沒完沒了。
  而乾隆四十七年的這場械斗共持續(xù)了兩三個月。血腥的殘殺之后,笨港元氣大傷。然后僅僅過了四年,又爆發(fā)林爽文起義。本來在彰化大里代莊以耕田、趕車為業(yè)的林爽文,其祖籍漳州平和,于是許多笨港的漳州人也振臂響應。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島嶼上,或許每個人都被自己孤寂的身影嚇著了,于是同鄉(xiāng)鄰里的親密感被情緒化地放大了,俱榮俱毀,同進同退。而官府,恰也覺得有隙可趁。募兵鎮(zhèn)壓時,只將泉州人與客家人招進隊伍,任雙方以刀槍進一步廝殺。
  乾隆五十二年五月三十日,林爽文部將與笨港北街泉州人組成的義勇隊交戰(zhàn),殺死對方一百零八人。之后又縱兵劫掠焚燒,北港幾成廢墟。而南港是漳州人的地盤,林爽文的部隊就在這一帶搭蓋兩百多間草寮駐扎。那期問,號稱十萬大軍的林爽文部隊差不多已經(jīng)將府城以外的廣大地區(qū)全部占據(jù),令大清朝廷萬分驚恐。經(jīng)過一次次調(diào)兵遣將,終于在乾隆五十三年將此事平息,前后歷時一年零三個月。
  兵荒戰(zhàn)亂,雞犬不寧;街肆已毀,人員四散。而此時天災也接踵而至。
  這條滋潤過兩岸百姓的溪流,變得越來越桀驁不馴了,年復一年間,洪水反復肆泛濫成災,一次次將田地與房屋沖毀。嘉慶二年,也即林爽文事件發(fā)生十一年之后,一場前所未有的超強颶風狂侵臺灣,山洪暴發(fā),泥沙四溢,笨港溪頓時潰不成軍,河道一夜之間兇悍地沖入南港的前后街之間,使許多街肆盡陷淤泥,那些僥幸茍存下性命的經(jīng)商者,膽戰(zhàn)心寒之中只好帶著殘余的財產(chǎn)遷往他處。笨南港街從此徹底蕭條沒落。
  而北港則在光緒二十年十月也遭受重創(chuàng),一場莫名大火使大半條街的房屋都化為灰燼。曾經(jīng)人聲鼎沸的笨港,已不復舊時模樣。
  此時,臺灣中部另一個重要港口鹿港卻正處于最興旺的時期。
  
  三 鹿港
  
  鹿港在笨港北面,兩地相距大約七十公里。乾隆四十九年,鹿港始開與泉州蚶江對渡,成為繼鹿耳門之后的第二個“正口”,一時之間人來船往商賈如云。
  其實早在開設對渡之前,鹿港就已經(jīng)相當熱鬧??滴跷迨四?,施瑯族人施世榜興修的水利工程八堡圳竣工,彰化平原得以大量開墾種植,從漳、泉赴臺的許多移民就魚貫進入這一帶。雍正元年,即1723年,清政府在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設置了彰化縣,而縣治設在半線,即今天的彰化市,距鹿港僅20公里。
  埔頭街與相連的瑤林街都曾是鹿港最早的街道,當年狀若九曲,就沿著舊鹿港溪蜒蜿而建,滔滔之水直抵岸邊,水光帆影,盡入眼底。而在此開張營業(yè)者,則大都是船頭行兼大盤商。前面是店,后面臨溪,船可停泊,貨可直卸?!奥菇锫劽?,冬日偷閑識一臨,十月風沙吹不入。九天霜雪凍難侵”,重新將這首曾在當?shù)貍鞒闹裰υ~吟誦,那股悠哉閑適的生活氣息仍然剎時彌漫。
  瑤林街內(nèi)有一口井非常特別,它有半邊井口伸到圍墻外,另一半則留在圍墻之內(nèi)。房屋的主人姓王,祖上據(jù)說是宋太祖時的監(jiān)察院御史王佑。王佑曾在自家庭院里種植三棵槐樹,希望后人能官居三公宰相,后來王佑的次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時期成為宰相。于是王佑的子孫便以“三槐堂”作為自家的堂號。不知道王佑的后裔是何年從何處移民至鹿港,也不知這口井是哪年開挖的,但無論如何,一口井以這樣的姿勢佇立街邊,所有人便一眼就看明白了,井中清洌之水,一半是主人自用,另一半則是無私奉送給鄰里鄉(xiāng)親的。有著敦親睦鄰美德的王家,便一直被人稱道與尊敬。
  隨著兩岸商貿(mào)往來的頻繁,鹿港的人口已經(jīng)從最初的萬余人增加到五萬多人,尤其是不準攜眷赴臺禁令開放后,大量移民拖家?guī)Э隈v扎下來。原先的瑤林、埔頭等舊街市很快就飽和。于是地方人士開始有計劃有規(guī)模地擴大街市。
  這條中山路,就曾是外擴后的鹿港主要街市,由長興街、泰興街、和興街、福興街與順興街組成,統(tǒng)稱五福大街。又因為街道上方屋頂相連,而被稱為“不見天街”。當年所建的房屋多是長條形的,各家店面的寬度大都在五公尺左右,倒不是誰下令必須如此,而是由于當時建屋所需的木材。都是采用福州杉。而從大陸砍伐裝船運到臺灣的福州杉,其尺寸一般都在五公尺至六公尺之間,于是,無形中就使店面的寬度呈現(xiàn)了較為整齊劃一的局面,前面是店,后面二進、三進則是居家。
  后車巷位于五福大街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當年鋪著花崗巖石板的路面僅供人力拉車行駛,而行人徒步的商業(yè)街道,則以紅磚鋪設。外地來鹿港的運貨牛車,都必須停放在外圍街道上,改用人力車拉到后車巷,然后再由挑夫?qū)⒇浳锾暨\到外面的五福大街上。這種人車分道而行的規(guī)矩。即使在大陸最繁華的大都市,當時也并不多見。
  后車巷的這道隘門,也是那時期所建。因為有太多的兵患與械斗,性命與財產(chǎn)都朝夕生憂,于是商賈士紳便在鹿港的各角頭交界處設置了許多隘門,以作為防御工事,每到日暮之時,就將門一關,隔絕外界的往來。
  有一張日據(jù)時期描繪的地圖上。可以見到鹿港外圍布滿了一洼洼的水池,其實那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開挖的結(jié)果。之前,由于舊街地勢低洼,常受水患,新街擴建時當?shù)厝颂氐赝谌⊥练綄⒌鼗鶋|高,而所取的土,就是從這些地方挖來的,挖了一道道坑,水漫過,就留下這些水池子。
  從中山路的路口往菜園路方向看去,兩條路的參差非常明顯,高低大約相錯八十公分之多。而民權路與后車巷的入口處,也都是上坡路面。這些都是當年填土造街時留下的痕跡。
  乾隆四十九年至道光二十五年的六十余年問,鹿港經(jīng)歷了最輝煌的黃金歲月,之后,由于兩條同樣發(fā)源于八卦山麓的洋子厝溪和鹿港溪不斷攜帶大量泥沙沖積下來,造成河道的次第淤塞,海岸線不斷外移,再加上兵匪之亂與外族侵害,致使鹿港日漸遜色。
  
  四 淡水港
  
  幾乎在鹿港最興盛的時候,臺灣北部的淡水港也同時步入歷史舞臺。
  淡水河的長度達一百五十八公里,流域面積多達兩千七百多平方公里,是臺灣第三長河流。隨著南岸八里坌的日漸淤積,加上嘉慶元年,即1796年淡水河泛濫,洪水將八里坌城墻與街道沖毀,當?shù)鼐用窦娂娺w往對岸的淡水。船只與商人也轉(zhuǎn)而向北岸云集。
  嘉慶十三年,即1808年,清水師守備也由八里坌移駐淡水,并在這一片海域設守備署和炮臺,這可以看成是淡水興起的風向標。
  其實,那時的“淡水”并不僅僅指令天的淡水鎮(zhèn),而是一個地域的統(tǒng)稱,范圍包括今天淡水河流域以及臺北地區(qū)一帶。在臺灣初歸大清版圖之時,“淡水”是往返海峽上經(jīng)商的閩南人對整個臺灣北部的總稱。而今天的淡水鎮(zhèn)那時還不過是個小村落,名叫“滬尾”。
  《臺灣府志》中關于“滬”字有如下說明:“用碎石圍筑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nèi),水汐則捕之?!辈恢肋@與今天的圍海養(yǎng)殖有多大區(qū)別。而所謂的“滬尾”,應就是碎石所圍出的這個“滬”的尾端之處了。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滬尾”其實是平埔語的音譯。滬尾的對岸就是八里坌,原本都屬于淡水港的范圍所在。
  滬尾紅毛城是1642年荷蘭人修建的。
  明天啟四年,即1624年,荷蘭人在臺灣南部建熱蘭遮城,兩年后,西班牙艦隊也尾隨而至,在臺灣北部淡水河邊駐扎下來,1629年秋天他們在這里修建起一座城堡,取名“圣多明城”。真是個好地方啊,港深水闊,淡水河上游有硫磺、鹿皮、黃金等特產(chǎn),離??谟纸?,非常便于停泊與貿(mào)易出行。
  1642年,占據(jù)南部的荷蘭人為了能夠在臺灣吞噬到更多的利益,北上與老對手西班牙人打了一個多月的仗,最終以西班牙人敗走為結(jié)局。然后,在西班牙人建的圣多明哥城的原址上,荷蘭人重建一座更為堅固、寬闊的城堡,叫“安東尼堡”。但當?shù)匕傩詹⒉贿@么叫。他們從荷蘭人棕紅色的頭發(fā)上找到特征,索性簡單明了地將該城堡稱為“紅毛城”。
  據(jù)《淡水廳志》記載,滬尾街的福佑宮早在雍正元年時就已經(jīng)有了,由當?shù)貪h人及船戶、商人合資興建,主祭天上圣母,是滬尾街最早的寺廟。當年,宮的前面就是碼頭,站在碼頭上隱約可見的這座山叫觀音山。乾隆年間,山上興建起供奉觀音佛像的寺廟,山因此而得名,而宮的后面,則是五虎崗中的第三崗:崎仔頂。講風水的人相信這里前有水為鏡,后有山為屏,實在是上佳寶地。
  通過崎仔碩的這條小路,臺北腹地的物產(chǎn)陸續(xù)往滬嶼碼頭匯聚,移民的腳步自然也接踵而至,市街便漸漸密集呈現(xiàn)。
  今天清水街二百零八號那間房,當年曾建有一座文昌祠,供子弟讀書的私塾就設在里頭,所學內(nèi)容除三字經(jīng)、千字文之外,還有書法與吟誦詩文。
  因為是依山勢建街,就形成了相當特別的地勢地貌,房屋與路面常常如此高低不平、參差錯落。至今這條街上還保留著幾間清代筑就的長條形街92c19f389e68720e49825693ae951db54819a93ef29b19fc1bbfbf791f0888df屋,與鹿港一樣,那時這里也時興前店后屋的建筑格局。
  清水街是滬尾最早成形的街市,可以看出,這一段路地勢就比其它地方高,從前叫做“米市子街”,并設有專門碾米的“土壟間”。附近村落扣北方山丘各村莊收成的稻谷,運到這里,碾成大米,再裝船運往大陸出售。
  據(jù)一份資料統(tǒng)計,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滬尾街已有二三百戶居民,人煙漸起,商鋪相連。
  此時,滬尾南面同處于淡水河流域的新莊與艋舺兩個集鎮(zhèn)也相當興盛。
  新莊是“新興的街莊”的意思,也曾舟船熙攘,商賈云集,擁有過“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煙火”的榮耀歲月。而艋舺,雖居內(nèi)陸,但大漢溪、新店溪與淡水河恰好在此處交匯,因此水運四通八達。隨著臺灣北部商貿(mào)往來越來越頻繁,地理條件優(yōu)越的艋胛就一躍成為北臺灣的中心地帶。
  貴陽街與環(huán)河南路口蕃薯市舊址碑,儲存著一段歷史記憶。
  雍正元年,即1723年,泉州的晉江、南安、惠安三地移民渡海在這一帶搭建了數(shù)棟茅草屋,以販賣蕃薯為生,漸成一個小村落,稱為“蕃薯市”。蕃薯市緊鄰淡水河,上游的平埔族人駕著一種以整段樹干挖制而成的獨木舟,將農(nóng)產(chǎn)運來與他們交易,而艋舺在平埔族語中,就是獨木舟的意思。于是有了這個地名。
  那時無論是平埔族人還是泉州移民都沒有料到,這里后來會成為臺北市的發(fā)源地。
  從地圖上看,北至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靠城墻的那一段,西至淡水河,南至三水街。今天臺北市萬華區(qū)的這一帶,便是當年艋舺的范圍所在。
  臺北市有一個非常嚇人名字的老街區(qū),叫剝皮寮街。當然,它剝的不是人皮,而是樹皮。當年商船從大陸運來福州杉木后,就在此處登岸卸貨,將杉木的樹皮剝?nèi)?,然后銷售,于是有了這樣一個古怪的地名。那時,剝皮寮街與相鄰的因販售煤炭而得名的土炭街,都是其它街莊進入艋舺的必經(jīng)要道,其熱鬧與繁華一直到今天仍能窺見一二。
  那期間,艋舺外圍的鼓亭、六張犁、三張犁、大龍峒、新店等地都開辟為墾區(qū),集鎮(zhèn)與村落相繼出現(xiàn),這些地方百姓的日常需求與貿(mào)易往來,也使艋舺有了更多腳步匆匆的商旅。而艋舺的市街也漸漸往東擴展到八甲莊一帶,至道光年間,這里已經(jīng)有鋪戶千家、民眾達兩萬余人了。
  建于蕃薯市街區(qū)上的青王宮,所供奉的青山王一說原名張滾,是三國時代東昊的將領,人稱張將軍。公元212年,張滾奉命駐守泉州惠安地區(qū),死后被百姓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另一種說法認為。青山王是河南光州固始縣人張悃。唐光啟元年,張悃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后,奉命鎮(zhèn)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后屢屢顯靈,于是當?shù)匕傩站驮谇嗌礁浇◤R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青王宮祖廟在福建泉州惠安縣。成豐四年。即1854年,艋舺一帶瘟疫流行,惠安籍移民特地回到惠安,將青山王迎請至艋新。先在艋舺舊街區(qū)建廟奉祀,由于信徒眾多,兩年后又在這里修筑了新廟,香火延持至今。每年農(nóng)歷十月廿二、廿三日兩天,當?shù)匦疟姸挤鋼矶?,為青山王誕辰舉辦大慶典,稱為艋舺大拜拜。
  青山王是泉州三邑人的道教信仰主神,也就是泉州三邑人城市的守護神。而臺灣主祀青山王的寺廟據(jù)說有一百六十八處,較大的有臺北鴻福宮、板橋青山宮、靈安王廟、艋舺青山宮、臺中靈安堂、沙漉青山宮、新竹靈安宮、南勢青山宮、彰化云園青山宮、高雄靈安宮等,各個寺的祭典內(nèi)容以及儀式都與泉州相同。
  艋舺的龍山寺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宮殿式建筑。它比青王宮早一百一十六年落戶艋舺。乾隆三年,泉州移民將老家安海龍山寺里所供奉的觀音菩薩分靈帶來,然后集資興建了這座寺廟。
  不過當?shù)貙τ邶埳剿碌膩須v,還流傳著另一種版本。
  雍正年間,一位泉州船夫來臺采購藥材,途中經(jīng)過艋舺,在這里休憩喘息。重新上路時他不慎將隨身攜帶的香火遺忘。當天晚上,這里光芒四射,有人上前一看,原來那里的樹枝上正懸掛著一包香火,上面寫著“龍山寺觀音佛祖”七個大字。于是當?shù)匕傩諏⑾慊鹁偷匕仓梅铎?,因為非常靈驗,前來祭拜的人就越來越多,于是在乾隆三年興建起這座宏偉的廟宇。
  除了主殿供奉觀音,龍山寺的后殿左翼分別奉祀大魁星君、文昌帝君與紫陽夫子,都是文神;而右翼則奉祀武神關帝。
  作為臺北三大古廟之一的大龍峒保安宮,比龍山寺遲四年在這里出現(xiàn),由同安人所建,所以有“保佑同安”之意。最早這里只是一個簡陋的木構(gòu)小庵,之后屢經(jīng)興修與擴建。才有今天這個規(guī)模。供奉其間的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原名吳本,福建省同安縣白礁村人,生于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公元979年。十七歲時起,他就以草藥、針灸、氣功,普濟眾生,手到病除,藥到病愈,成為一代神醫(yī),死后白礁村人自發(fā)建起龍湫庵供奉祭祀,稱他為“醫(yī)靈吳真人”。宋紹興二十一年,即1151年,宋高宗準奏將龍湫庵改建成宮殿式的廟宇,并賜名“慈濟廟”。十幾年后,宋孝宗又將“慈濟廟”改為“慈濟靈宮”,簡稱“慈濟宮”。之后,明永樂皇帝又敕封其為“吳天醫(yī)靈妙惠真君萬壽地極保生大帝”。臺南市學甲鎮(zhèn)的這座慈濟宮,是臺灣的開基祖廟,由鄭成功下令所建。
  1742年,因為這一帶瘴癘盛行,大龍峒的漢人也回同安白礁鄉(xiāng)從祖廟乞靈分火到臺灣。隨著漢人的增加,廟里的香火也越來越興盛。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一時期,艋新確實可以與南部的臺南、中部的鹿港呈三足鼎立之勢,可惜它持續(xù)的時間卻并不長久。與許多港道的命運一樣,由于過于迅猛的大面積毀林開墾,致使這一帶水土大量流失,高山低丘上的泥水被雨水挾帶而來,沖入河道,于是河道淤積,大型船只無法通行,只好停泊到艋舸北面兩公里外的大稻埕。
  大稻埕的歷史并不長。在閩南語中,“場”發(fā)音為“埕”,也就是說原先這里只是一個用來曬谷的大空地。咸豐元年,即艋舺一帶瘟疫流行的前三年,一個叫林藍田的泉州同安人為躲避海盜,從基隆搬到大稻埕,興建了三間閩南式的房子,成為大稻埕最早的商店。兩年后,即1853年,艋舺發(fā)生著名的“頂下郊拼”事件,下郊的泉州同安及漳州人。與頂郊的泉州晉江、南安、惠安人發(fā)生械斗,落敗的同安人抱著從老家迎請來的城隍爺神像離開艋舺。原本他們打算前往大龍峒,但走到大稻埕時,城隍爺“顯靈”不走了,同安人便將此理解為神示,是城隍爺讓他們在此地定居下來。
  霞海城隍廟所供奉的。就是當年從頂下郊拼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城隍神像。當年神像是從泉州同安霞城海邊的臨海門廟中奉迎來的,因此1856年在迪化街興建城隍廟時,廟名就定為“霞海”。
  與其他眾多神廟不同的是,霞海城隍廟的側(cè)殿,還配祀著這些“義勇公”,他們就是在慘烈的頂下郊拼中喪生的三十八位同安老鄉(xiāng)。令人奇怪的是,在這么繁華的、有那么多商人出入的地方,這座大稻埕最出名的一座廟卻一直保持著非常小的格局,前后范圍全合起來,大約一百平方米都不足。如果詢問,當?shù)厝藭嬖V你,因為此廟從風水上說屬于“雞母巢穴”,也就是母雞孵蛋的地方,如果大興土木,怕會搔擾了母雞,破了“穴”,壞了風水。
  玄機原來在此。
  那期間,臺北盆地附近仍然械斗不斷,每次兩敗俱傷之后,總會有一批人被迫離開原來的居住地,而遷徙到大稻埕,在原先同安人所建的街區(qū)外面,沿著蜒蜿流淌的淡水河。陸續(xù)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居住區(qū)。
  淡水一帶河面不寬,但河水較深,可供那些頻繁在兩岸間貿(mào)易的舟楫停泊。而河岸上又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供耕種,于是大稻埕就迅速發(fā)展起來了。
  現(xiàn)在大稻埕也成為臺北市區(qū)的一部份了,其范圍在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慶北路以西,而西面就是淡水河。
  那時期,性情懦弱無能的咸豐皇帝正被國內(nèi)的太平天國起義和英法聯(lián)軍的入侵弄得焦頭爛額。在他即位的那一年。三十八歲的洪秀全就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了,然后勢如破竹,陸續(xù)攻占永安、武漢、九江、安慶,并在咸豐三年攻占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而洪秀全自己,也自封為太平天國之王。
  咸豐七年十一月,莫法聯(lián)軍以武力攻占了廣州,并將兩廣總督葉名琛俘去,后又被解送到印度加爾各達囚禁,令葉名琛最終在囚禁地死去。
  對咸豐來說,這實在是內(nèi)憂外患的痛苦日子。
  咸豐八年三月,英法聯(lián)軍及英法美俄四國公使抵達天津大沽口外,要求“修約”。四月。英法聯(lián)軍在俄、美的支持下,攻陷大沽口炮臺,逼近天津。五月,欽差大臣杜康、花沙納因為懼于洋人的堅船利炮,分別與英法俄美國代表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中羨《天津條約》,條約內(nèi)容包括鴉片貿(mào)易合法化、增開通商口岸、減輕商船噸稅、公使常駐北京等等。
  此時沙俄政府趁火打劫,令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兵逼璦琿城下,要與中國政府談判中俄邊界問題。在對方兇狠威脅恫嚇之下,以中方談判代表身份出現(xiàn)的黑龍江將軍奕山腳一軟,在五月二十八日也簽下了《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歸俄國,并將烏蘇里江以東四十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這是至那里為止,各個條約中將中國領土割讓外國最多的一次。
  兩年后,也即成豐十年春,英軍一萬八千人、法軍七千人又結(jié)集開赴中國,先后攻占舟山、煙臺,接著向大沽口進犯,占領了天津,直逼北京。咸豐皇帝一籌莫展,他讓自己的六弟、恭親王奕訴為欽差大臣,辦理和局,而自己則從圓明園起駕,往熱河避難去了。
  盛夏八月,北京成了無主之城。英法聯(lián)軍從德勝門外長驅(qū)直入,攻占了北京西郊的圓明園。這座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即1707年的皇家宮苑,是清王朝傾全國物力和無數(shù)精工巧匠興建起來的,共有大型建筑145處。除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還有長春園、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筑群,被譽為“萬園之園”,其占地面積達五千二百畝,其中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與相鄰的頤和園相當,總面積等于八點五個紫禁城。英法聯(lián)軍在這里駐扎下來后做了什么?掠奪,然后為了掩蓋罪證,放火一把將它焚燒掉。熊熊大火沖天而起,把園中無數(shù)奇珍異寶以及數(shù)百來不及逃離的太監(jiān)、宮女、工匠吞沒?;鸸庵?,恭親王奕訴將侵略者提出的所有條件全部承諾,幾天后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并簽訂了《北京條約》。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與臺灣有關的,是新開了通商口岸,這其中包括安平、淡水、高雄、基隆四個港口。在整個中國積貧積弱的大背景下,臺灣島終于也成為西方列強銜進嘴里的一塊肥肉了。
  
  責任編輯 李

西华县| 宝坻区| 霍邱县| 比如县| 乌审旗| 五峰| 共和县| 盐亭县| 海阳市| 若羌县| 嘉荫县| 贵阳市| 澳门| 雷波县| 阜阳市| 昭觉县| 凤庆县| 镇雄县| 永善县| 麻城市| 新昌县| 岳阳市| 醴陵市| 周口市| 鄂托克旗| 探索| 梧州市| 枣强县| 隆昌县| 屏东市| 永修县| 湘潭县| 康定县| 彩票| 忻州市| 中方县| 格尔木市| 内丘县| 民勤县| 互助|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