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美人”意象多次出現(xiàn),為什么文人學士對這一意象情有獨鐘呢?首先是“美人”與文人學士的追求具有相似性,這樣更容易被別人理解。其次是他們受本身的政治使命及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借美人抒發(fā)自己對賢君明臣的渴慕,抒發(fā)君臣遇合之間的一種感慨。再次,這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的影響有關(guān)。最后,這體現(xiàn)了詩人們懷才不遇,理想追求的失落。
關(guān)鍵詞: 古典詩歌 “美人”意象 相似性 政治抱負 懷才不遇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國詩歌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古代的文人學士為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精彩的篇章,它的魅力至今吸引著我們。在高中階段,詩歌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品味、推敲和反復玩賞的。
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意象是必不可少的構(gòu)成。柳、杜鵑、月等意象被詩人廣泛應用,形成了固定的意象,是教師講解的重點,也易為學生理解。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美人”這一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多次出現(xiàn),不禁思考:文人學士為何獨愛“美人”?
“香草美人”的意象來源于屈原。屈原在《離騷》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課本把美人解釋為:“美人,指楚懷王。”在其中寄予了屈原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無獨有偶,千年以后蘇軾在暢游赤壁之后寫下膾炙人口的《赤壁賦》時也輕輕吟誦:“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課下注釋解釋美人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本瓦B高唱“醉里挑燈看劍”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低吟:“幾時秋水美人來,長恐扁舟乘興懶?!保ā队駱谴骸び庙嵈饏亲铀瓶h尉》)這些“美人”到底有什么魅力?本文對此加以探討。
一、“美人”與文人學士的追求具有相似性
美人本身表現(xiàn)出的美是讓人向往的。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美的事物人人皆愛,更何況是在封建社會處于弱勢地位、極具陰柔美的女性。這樣的美人是所有男性的向往,我們來看曹植在《洛神賦》中的描寫:“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quán),……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超凡脫俗的洛神正是曹植心之所向。在這里我們不僅僅可以把她看成是一個真實的美人,更重要的是“洛神”正是曹植所追求的一種美,一種政治的人生的理想,這種蘊含著神女氣質(zhì)的美女佳人形象,兼具了世俗女性的真實性和作為意象符號的虛擬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通過借代的手法將美人轉(zhuǎn)化為一種意象,她們寄托了詩人們的理想。這種理想更多方面可以意會為政治上的,那么在封建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xiàn)可能就只能寄托于明君的賞睞。以美人喻君主,把臣子和君主的關(guān)系比喻成自己對美人的追求與眷戀也是順理成章的。在《楚辭》的許多篇章中,屈原不斷地向楚懷王表白自己的忠忱,傾吐著對楚懷王的眷戀與期盼,不正像一個沉入愛河的男子在向心愛的女子傾訴衷腸嗎?正是二者的相似性,讓“美人”這一意象由“兒女情長”上升到君臣之事,含蓄蘊藉、意味深遠。
二、本身的政治使命,以及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的影響
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從他的《離騷》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長輩和他本人都對自己有著很高的政治期許?!盎视[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父親仔細揣摩生辰給他起的名字,“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薄凹娢峒扔写藘?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狈浅<榈某錾鷷r辰,后來又重視自身修養(yǎng)。占了天時又有自身的努力,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為了楚國,為了楚國的榮譽,為了宗族的利益。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屈原表面上是“恐美人之遲暮”,其實是擔心楚王不能勇于進取而誤了楚國的前途?!翱帧弊直磉_了詩人對國事的危機感,特別是為祖國的前途而焦慮,為祖國的命運而擔憂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懷王,希望日益衰敗的楚國重新振興,恢復到開國盛世的那種局面。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他的憂國憂民,他的忠君愛國,都從對“美人”的追求中體現(xiàn)出來。
屈原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獨立人格,屈原的“正道直行”,屈原的為國家“竭忠盡智”,屈原的志潔行廉,以及屈原悲劇性的命運都為后世文人所推崇,所效仿。
后來,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儒家傳統(tǒng)的責任意識“忠君、愛國”成為其標榜的觀念。“學而優(yōu)則仕”、“達則兼濟天下”,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出來匡扶天下。這是他們想通過功業(yè)造福百姓的一種熱望。正是在這種儒學思想的長期浸染下,那些極具才華的人都希望出仕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承擔應有的責任。在封建社會一個人能否得到重用,完全要看這一時期的君主。無論是“推舉制”還是“科舉制”,只有得到了九五之尊的賞識,這個人才可以大展拳腳,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圣意難測,眾多的文人學士在政治斗爭失利時恐怕也不敢直白表明自己對“圣上”的不滿,只能將自己的哀怨、愁悶寄予到“美人”上來,以此借代君主,借美人抒發(fā)自己對賢君明臣的渴慕,抒發(fā)君臣遇合之間的一種感慨,也可以說是這些人在政治失意時的一種有口難言的無力的抗爭。
三、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的影響
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在歷史長河中能夠留下光輝燦爛一頁的,大多有極高的文學才華,有較高的自我期許及濃厚的文人氣質(zhì),也有極大的建功立業(yè)的熱情,希望能在當時大展拳腳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古語有云:“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保ā稇?zhàn)國策·趙策》)女子的精心打扮是為了欣賞他的男子,士人的才干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的賞識,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于是借“美人”為喻來抒寫各自情懷。從蘇軾的“望美人”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當時文壇的才子蘇軾有著很高的人生理想,渴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但在那個時代,他的明智、守正卻讓他始終生活在“守舊派”與“維新派”的夾縫中。屈原“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孤獨,他終于能夠盡情體會。而本身的那種文人氣節(jié)又不容許他低頭,“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成為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遙遠的夢想。李白也在樂府詩《長相思》中反復吟誦:“美人如花隔云端?!彼嫉拿廊诉h在長安,天高地遠,關(guān)山阻遏,夢魂難越,見面為難。寄托了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后,對唐玄宗的懷念。離開長安后李白的人生理想也越來越渺茫,難以實現(xiàn)。“美人”正是飽含著自己對賢明君主的期盼,以及報國機遇的渴慕,也是以對美人的思念折射自己理想追求的失落和悵惘。
這些“美人”意象正是由政治失意而產(chǎn)生的一種政治托寓,和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
四、懷才不遇,詩人們理想追求的失落
無論是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還是本身的理想追求和向往,文人學士之所以如此中意“美人”這一意象,究其根本,是因為他們懷才不遇,是源于他們知音難覓的孤獨,也是源于他們理想追求的失落。
他們在這種無奈中或者借美人遲暮來嘆息時光流逝,人生苦短,才能得不到展示、志向得不到實現(xiàn)的苦悶,或者表現(xiàn)自己對現(xiàn)狀的不滿和無法解脫的苦悶??沼袧M腹才華卻沒有施展的機會成了詩人心中永恒的情結(jié),詩中那擁有絕世才貌的“美人”就成了自己的代言人。
張衡在《四愁詩》中訴說著自己對“美人”的愁思,縱有美人的傾心期待,但是關(guān)山難越、阻隔重重,只能讓他徒增悵惘和嘆息。這里的“美人”是一種人生的理想,張衡以美人難尋訴說著自己人生理想追求其中不乏淡淡的失落。
前面我們提到的屈原、李白、蘇軾、辛棄疾,以及眾多的詩人,無不是在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時,發(fā)出了對“美人”的感慨來寄寓自己的興衰之感。
由此可知,“美人”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學士在自身特殊的境遇之中,采取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將自己對美人的渴慕或?qū)⒆约河鳛槊廊饲鄣谋憩F(xiàn)自己的情態(tài),其中有對時光匆匆的焦慮,也有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更有對希望明君賞識的渴望。
參考文獻:
?。?]中學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離騷(節(jié)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第2版.
?。?]中學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赤壁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