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品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們的喜愛。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蔽覀儜浞掷眠@些教材,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一、詩中有畫——色彩美
古詩往往是詩中有畫。在中外藝術史上,許多人把詩與畫相提并論。我國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睆男W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蓱z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痹娙诉\用紅、碧兩色,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夕陽返照,水波不興,江面上紅綠相映,紅的像瑪瑙一樣美麗,綠的如翡翠一樣透明,真是一幅寫意山水畫,落日秋河圖。不一會,太陽落山了,江面上水氣升騰。俯視,露珠點點晶瑩悅目;仰望,碧空如洗,新月在天。不禁使人陶醉于這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里。這難道不是“詩中有畫”的杰作嗎?
詩和畫雖然有某些共同的審美特征,但是,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語言藝術,兩者的審美特征有明顯的區(qū)別。畫,是用線條、色彩、形體、構圖等來表現(xiàn)的,具有直觀性;詩,是用語言描述的“無形畫”,具有間接性。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必須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啟發(fā)學生去想象,才能使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
首先,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如果教師能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描述出古詩的畫面,學生就能從教師的描述中感受到詩的畫面美。其次,教師要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春節(jié)除舊迎新的熱鬧景象。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回憶過年時的情景,使他們腦子里呈現(xiàn)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感受到詩的畫面美。再次,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去感受景物。如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逼渲小盎M蹊”、“壓枝低”等詞能引起視覺上的美感,“舞”有視覺感受,“啼”有聽覺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眼、耳、鼻、皮膚等多種感官去感受詩中有聲有色、有靜有動的畫面美。最后,教師要善于運用幻燈、繪畫等輔助手段。有些詩,通過觀看教學掛圖或幻燈片,能幫助學生感受詩中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教《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毕犬嫵鲆蛔笊降暮喒P畫。教前兩句詩時,將大山中間擦去,畫出奔涌的江水,讓學生體會“天門中斷”的壯觀景象,再讓學生自己畫出“孤帆”天邊來的景象。這樣,學生對詩中的畫面美就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詩中有境——意境美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意境美,是詩中所描繪生活畫面與作者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的美,正如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情。”作者選取最富有特征的具體事物,或最有意義的場景,或最典型感受來言志抒情,以啟發(fā)讀者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會意境與情感,并從中受到熏陶。
就古詩而言,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隨著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的。人高興時,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彈琴,花草歡笑;人悲傷時,大??奁?,江河哽咽,鮮花濺淚,鳥鳴驚心。正如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云:“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比缤蹙S的《竹里館》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泵鑼懺娙霜氉谥窳掷飶椙俚那榫?。后兩句描繪詩人隱居山林,不愿與世俗之人交游:“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边@兩句詩僅僅是描寫景物嗎?顯然不是。詩人本有濟世之才,但奸臣專權使得自己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詩人退隱山林,一想到官場黑暗,怎能不發(fā)出聲聲長嘯?因此,這兩句詩看似“景語”,實為“情語”,情景交融,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
如何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美呢?具體說來,我們應該帶領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通過馳騁想象來再現(xiàn)詩歌的意境,讓學生入境探情,讓詩歌本身的情來感動人,陶冶人,讓學生領悟詩歌形象中所寓含的情感、至理、趣味。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蔽覀兛梢酝ㄟ^對詩作所描繪意境的再現(xiàn)、賞析、理解,從而了解詩人表白自己永遠純潔無瑕的心。
三、詩中有理———哲理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詩,既充滿著詩情畫意,又閃耀著哲理的光輝,其藝術的魅力總是與思想的光輝水乳交融、契合無間的,因而更能震撼人心,益人神智。令人久誦不厭的,正是那些在理智上獨見機巧,給人以深刻啟示的詩篇。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寫出登高望遠的意境:“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但作者意猶未盡,還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古人喜歡登高望遠是有原因的。因為時間無窮無盡,空間無邊無際,也就充滿了時間與空間、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系。
根據(jù)哲理詩的特點,要使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教師應處理好詩中形與神的關系,就是藝術形象與哲理的關系。哲理是藝術形象的靈魂,而藝術形象則是哲理的軀殼。哲理總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此,教師應啟發(fā)學生由形悟神,探求詩中的意蘊,理解詩的哲理美。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苯處熂纫寣W生感受到詩中所描繪的秀麗景色,又要引導學生理解蘊含于景色描寫之中的孤帆雖遠去,但江水永流不盡,正象征友情地久天長的深刻哲理。
MS6t3baIVVgdpbDFAL/HXdvjxw5Oq7XGJ20OwIxMcDk=四、詩中有話——語言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解古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在古代,詩是用于吟唱的歌,故稱詩歌。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jié)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shù)、句數(shù)的整齊、均衡。因此,凡稱詩,即使不唱,誦讀起來也瑯瑯上口,鏗鏘有聲,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樂感,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jié)奏美。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jié)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古詩的節(jié)奏一般是按“音步”來劃分的。五言詩每句三個音步,七言詩每句四個音步,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除此以外,音步的劃分還有各種形式。這樣,古詩的語言就顯示出一種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的節(jié)奏美。
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煉美。每首古詩的字數(shù)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nèi)容。《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用得妙,一個“綠”字寫出了春風有色,可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讀著“綠”字仿佛看到了綠茸茸的細草鋪滿江岸,這正說明詩人對每個字的精心設計和選擇?!稐鳂蛞共础?,意在寫人,但始終未見人物形象,卻字字句句可讓人覺察到孤獨的游子的一片愁情?!安恢蛔郑M得風流”,委婉含蓄,意味蘊藉。
古詩的語言美,還表現(xiàn)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xiàn)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陶淵明詩歌的質(zhì)樸清淡,李白詩歌的飄逸灑脫,杜甫詩歌的沉郁深邃,白居易詩歌的通俗平易等,顯示出古代詩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
“詩是有聲的畫”。教學古詩時,應安排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宋代萬岳說:“書不厭頻讀,詩須放淡吟?!蓖ㄟ^朗讀,通過吟誦,詩的語言成為有聲的圖畫,直接訴諸兒童的聽覺,那詩的韻律、節(jié)奏,激蕩其間的情感,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結合在一起,促使兒童勢必帶著情感,又通過兒童自己運動覺,吟誦出來,那感受必然是深入一層的。①
注釋:
①李吉林.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系列談——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162.
參考文獻:
?。?]徐昭武,楊培晶.小學古詩詞背誦篇目譯釋與賞析大全.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11.
[2]美學與美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
[3]李吉林.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系列談——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