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不僅僅取決于老師所受內(nèi)容全面、深入,更依賴于老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合理把握。要想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巧妙的教學導入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然而,要使學生樂意聽講,并非一件易事,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總結經(jīng)驗教訓。其中,導入的設計尤為重要,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同學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謂導入設計是教師講授新課之前的導語,目的在于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地聽課,有效引導學生集中思維,從而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精心設計初中歷史教學的導語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就歷史教學過程中常見、有效的導入方法加以介紹。
一、設懸念,激發(fā)興趣
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fā)展的巨大動力。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抓住學生的內(nèi)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我在講《兩漢與匈奴的和戰(zhàn)》這一課時,先問學生:“在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上,我國共得了幾塊金牌?”學生幾乎是齊聲回答:“51塊?!蔽揖o接問:“那同學們知道這第一名,也就是冠軍的稱呼從何而來呢?”學生都不知道,直搖頭。然后我就指出:“這冠軍的稱呼與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歷史人物──霍去病有關。那為什么有關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知道了?!蓖ㄟ^這樣的導入,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課就認真聽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啟發(fā),發(fā)散思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兒童從學習中得到滿足的良好情感,以便從這種情感中產(chǎn)生和形成一種情緒狀態(tài),即強烈的學習愿望?!睂霑r要緊緊圍繞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來設計,注意從授課內(nèi)容出發(fā),抓住授課內(nèi)容的重點和關鍵,巧妙設置學生感興趣而又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情境,以此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激發(fā)學生急于探索的心理狀態(tài)。如講《難忘九一八》,我利用課件這樣導入:新華網(wǎng)2005年9月18日電“經(jīng)商不忘愛國”:這是今年沈陽市商界紀念“九一八事變”74周年的共同心聲,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來臨之際,沈陽市工商界向全市1.5萬家會員發(fā)起倡議:9月18日不搞慶典活動。你知道“九一八事變”是怎么回事嗎?為什么沈陽人民要紀念九一八?再如在《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一課中,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啟發(fā)式導入:我國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為青年節(jié),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介紹到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上的十幅浮雕中也有一副是紀念五四運動的。那么,當代中學生應怎樣認識五四運動?怎樣繼承和發(fā)揚五四精神?這種富有啟發(fā)性的導入促使學生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
三、用復習,銜接新知
孔子云:“溫故而知新。”對學生已有的舊知識進行復習提問,在溫習鞏固前面所掌握的有關知識基礎之上,引入新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較好地接受新知識,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的認識更全面。如在教學《辛亥革命》一課時,我先復習提問:“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什么?”然后著重指出失敗的一面,問:“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并不滿足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國會產(chǎn)生怎樣的影響?”引導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后,一部分進步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探索中國的前途,導入新課。這樣的銜接,前后照應,過渡自然,使學生容易從以前的知識中轉入即將學習的課堂。
四、借媒體,增強直觀
歷史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具有很強時間性和空間性,對于中學生而言,平面的講述往往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于某種環(huán)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條件。在上新課前,適當?shù)夭シ排c講授的內(nèi)容有關的影片,通過直觀的、生動的畫面再現(xiàn)“史實”,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某個歷史時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fā)他們的情緒,還能很好地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如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時,我從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個情節(jié)入手導入新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提出如下話題:“看過電視劇《宋氏三姐妹》的同學不知道注意了沒有,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孫中山拿了一幅畫給宋耀如等人看,諸人看了感慨萬分,義憤填膺。這是一幅什么畫?為什么會引起他們的憤慨?”接著告訴學生,這是一幅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圖畫,這幅畫就是教材中的《時局圖》,再由講解該圖轉入新課的學習。
當然,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止上述四種導入方法,還有其他種類的導入方法,諸如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法,對聯(lián)導入法,敘家鄉(xiāng)、引起熱忱,等等,但是我認為,這些導入方法完全可以融入上述四種教學導入方法之中,沒有必要單獨作為一種導入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隨著歷史教學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深入,新的教學導入方法還會被不斷被發(fā)現(xiàn);上述教學導入方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關系的,老師在設置教學導入時完全可以將它們結合起來,這樣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