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2011年山東理科卷第22題的第(1)問展開反思與探究:反思解法、追溯源頭,探究變化,總結命題.
關鍵詞:高考題;反思;探究
2011年山東理科卷第22題的第(1)問:直線l與橢圓■+■=1交于P(x1,y1),Q(x2,y2)兩點,△OPQ的面積是■. 證明:x■+x■和y■+y■均為定值.
本題從兩個動點出發(fā),基于三角形面積的不變性,證明與動點有關的兩個定值. 常規(guī)解法主要涉及直線方程、弦長公式、點線距離、面積公式和韋達定理. 常規(guī)解法的難點主要集中于計算面積時涉及的兩個變量斜率和截距,并且針對斜率的有無還需分類討論. 雙參數(shù)和大容量是考生解題時面臨的運算障礙. 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對本題的審視不應局限于計算的表象,而應深入反思解法,總結規(guī)律,探究變化,深度挖掘題目蘊涵的內(nèi)在價值.
■反思一:突破常規(guī),巧算面積
常規(guī)解法的難點究其根源在于復雜的面積算法. 考生首先想到的傳統(tǒng)算法也許成為限制思維突破的桎梏. 如果我們從面積的算法上更新思路,不難得到以下簡便解法.
解:由■=(x1,y1),■=(x2,y2),易證得S△OPQ=■x1y2-x2y1.
故x1y2-x2y1=■,平方得x■y■+x■y■=6+2x1x2y1y2. ①
由均值不等式知,12=2(x■+x■)+3(y■+y■)≥2■,
整理得■≤■. ②
將①代入②中得■≤■,
故■=■成立.
該等號成立的條件是2(x■+x■)=3(y■+y■)=6. 故x■+x■=3,y■+y■=2.
簡評:通過公式S△OPQ=■x1y2-x2y1建立條件和問題間的聯(lián)系,再借助均值不等式等號成立的條件,巧妙地證明了定值.此解巧借面積公式,突出均值不等式的應用,徹底回避了直線方程和橢圓方程的煩瑣計算. 簡潔與明快地既反映數(shù)學的外在形式,又反映數(shù)學內(nèi)在的美感,此解法挖掘了本題的內(nèi)在美.
■反思二:以圓換“圓”,追根溯源
面積為■推出了定值,使我們有理由猜想OP,OQ應存在某種特定的位置關系,這種關系也許正是本題設計的源頭. 如何探究這種關系呢?我們可以通過伸縮變換,先把橢圓變成圓,在圓中研究圖形的某種性質,然后再把這種性質還原到橢圓,從而得到橢圓中圖形的某種性質.
解:設橢圓上的任意一點(x,y),在伸縮變換下對應點為(x′,y′),且x′=■x,y′=y.
橢圓對應圓O:x2+y2=2,點P(x1,y1)對應點P′(x′1,y′1),即■x■,y■. 點Q(x2,y2)對應點Q′(x′2,y′2),即■x■,y■,△OPQ對應△OP′Q′且S△OP′Q′=■S△OPQ=1.
由S△OP′Q′=■OP′·OQ′·sin∠P′OQ′=sin∠P′OQ′=1,
得∠P′OQ′=90°,即OP′⊥OQ′.
故在圓O:x2+y2=2中可設
x′1=■cosθ,y′1=■sinθ,
則x′2=■cos(θ+90°)=-■sinθ,y′2=■sin(θ+90°)=■cosθ,
或x′2=■cos(θ-90°)=■sinθ,y′2=■sin(θ-90°)=-■cosθ.
故x■+x■= ■x′1■2+■x′■2=■(x′■+x′■)=3,y■+y■=y′■+y′■=2.
簡評:由伸縮變換可知圓半徑OP′,OQ′的垂直對應于橢圓半徑OP,OQ的共軛.共軛正是隱于面積之下的幾何關系,正是本題設計的思路之源. 那么圍繞著共軛關系,我們還能做哪些探究呢?
■探究一:特殊到一般,結論可升華
條件中的面積■和結論中的定值3和2,不禁讓人猜想它們和橢圓中的a,b存在某種內(nèi)在聯(lián)系,通過探究可得以下命題.
命題1點P(x1,y1),Q(x2,y2)是橢圓■+■=1(a>b>0)上的兩點,則當OP,OQ所在直徑為共軛直徑時,△OPQ面積的最大值是■,且x■+x■=a2,y■+y■=b2.
其證明可參考反思二,不再贅述.
■探究二:由點到線,定值發(fā)現(xiàn)
命題2點P,Q是橢圓■+■=1(a>b>0)上兩點,OP,OQ所在直徑為橢圓的共軛直徑.若直線PQ的方程為Ax+By=1,則a2A2+b2B2=2.
證明:若P,Q分別是橢圓長軸和短軸的端點,則A2=■,B2=■,顯然有a2A2+b2B2=2.
反之,由Ax+By=1,b2x2+a2y2=a2b2,■得(a2A2+b2B2)x2-2a2Ax+a2(1-b2B2)=0.
由kOP·kOQ=■=■=■=■=-■,
得a2A2+b2B2=2. 故命題得證.
命題3過橢圓■+■=1(a>b>0)上的點P分別作直線y=■x,y=-■x的平行線,分別交x軸于點M,N,與y軸交于點R,Q,則OM2+ON2=2a2,OR2+OQ2=2b2.
證明:設點P坐標為(x0,y0),與直線y=■x,y=-■x平行的直線方程分別是
y-y0=■(x-x0),y-y0=-■(x-x0).
令y=0,得xM=x0-■y0,xN=x0+■y0.
故OM2+ON2=x■+x■=x0-■y02+x0+■y02=2a2.
同理可證OR2+OQ2=2b2.
■探究三:條件改變,更多發(fā)現(xiàn)
以上探究都建立在OP,OQ所在直徑為橢圓共軛直徑這一前提下,若改變OP,OQ的位置關系,可總結出以下命題.
命題4設OP,OQ是橢圓■+■=1(a>b>0)中的一對互相垂直的半徑,則
(1)直線PQ恒切于定圓x2+y2=■;
?。?)■+■=■+■;
?。?)△OPQ面積的最小值為■,最大值為■.
證明:以原點為極點,x軸正向為極軸建立極坐標系,則橢圓的極坐標方程是ρ2=■,其中e為橢圓的離心率.
設點O到直線PQ的距離是OM,則OM2=■.
■=■=■+■=■=■=■,故OM2=■,
即PQ恒切于定圓x2+y2=■. 故(1)得證. (2),(3)的證明可參考(1),不再贅述.
如果類比到雙曲線和拋物線,可得以下命題(證明略).
命題5設OP,OQ是雙曲線■-■=1(b>a>0)中的一對互相垂直的半徑,則
?。?)直線PQ恒切于定圓x2+y2=■;
?。?)■+■=■-■;
?。?)△OPQ面積的最小值是■.
命題6過拋物線y2=2px頂點O的兩條互相垂直的弦分別交拋物線于點P(x1,y1),Q(x2,y2),則
?。?)x1x2=4p2,y1y2=-4p2;
?。?)直線PQ過定點(2p,0);
?。?)△OPQ的最小面積是4p2.
至此本文完成了對此道高考題的反思與探究. 筆者不禁感慨每年的高考試題無不凝聚著命題者的智慧與汗水. 它給我們?nèi)粘5臄?shù)學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寶貴的鮮活資源. 作為一線教學者,我們理應重視對高考試題的反思,洞悉命題的設想、解題的思路,實施有效的探究. 以高考試題的研究為平臺,才能使我們在多姿多彩中的試題變化中把握客觀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應用于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