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上古六大靈珠中,夜明、避水、避火好像都有跡可循,而避風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段饔斡洝分形蚩兆o送唐僧過火焰山,找鐵扇公主借扇子,卻因為與紅孩兒之間的糾葛,被鐵扇公主一扇子扇出了幾萬里之外。悟空無奈之下,只得找靈吉菩薩借了一粒定風丹才克制住芭蕉扇的罡風。想來這定風丹就是避風珠的別稱,能夠讓持有者在颶風、狂風、龍卷風等飛沙走石的場景中如履平地。
從“避風”這一特性分析,避風珠應該具有很大的質量,不過在西游記中,很多問題無法用物理學觀點衡量,比如悟空的金箍棒就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按理說,這樣大的質量,一般的風力是奈何不得的,但超強的龍卷風能把載重卡車乃至建筑物都卷到空中,所以從這個意義分析,避風珠不應該是單純,的超重之物,應該具備一些其他特性才能起到“避風”的作用。
北京郊區(qū)有個鳥語林景區(qū),其中一處叫作“避風港”的景點據(jù)說與“避風珠”頗有關聯(lián),為什么叫避風港呢?那就是不管四周有多大的風,而這里沒有風。即使山下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這里依舊風平浪靜。這是什么原因呢?傳說悟空得到的那顆“避風珠”后來便遺失在這里,所以產(chǎn)生了“避風港”這樣一處福地。無獨有偶,武當山金殿內(nèi)的藻井上,據(jù)傳曾懸掛一顆銅質鎏金寶珠,能鎮(zhèn)住山風,確保殿內(nèi)神燈長明不滅。然而當這顆寶珠遺失之后,金殿內(nèi)卻依舊纖塵不動,曾有專家專門研究過武當山金殿的建筑設計,發(fā)現(xiàn)金殿設計精確,構筑科學,無論春夏秋冬,金殿各構件之間均嚴絲合縫,沒有任何空隙。所以即使殿外山風呼嘯,殿內(nèi)神燈卻紋絲不動。因此金殿內(nèi)不進風,并非是“避風珠”的作用。然而,在天柱峰頂,氣溫溫差大,金屬構件會產(chǎn)生嚴重的熱脹冷縮,明代工匠們是怎樣完成這些既讓金屬嚴絲合縫,又不留焊接痕跡的技術難題?即使拿到現(xiàn)在,復制這樣的構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不讓人感嘆我國古代工匠令人驚嘆的工藝水平。也有學者對“避風港”的成因進行分析,認為與其所處地理環(huán)境有關。不管避風港還是金殿,這些地方具備“避風”效果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或者建筑構造,并非“避風珠”的神力所致。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避風珠真的只是神話傳說中的道具而已。
從風的成因來看,空氣流動形成了風,溫差越大,空氣流動速率越快,若在一些特定條件下形成了氣旋,就會具備一定的破壞效果。以小說中對避風珠的描述而論,應該是避風珠堵住風的“氣眼”,才能在瞬間把狂風的破壞作用消弭于無形。針對龍卷風的形成原理,美國的一些專家提出用高炮來對付龍卷風,其理論依據(jù)是在雷雨天氣來臨之際,云層中積累的正負電子相遇產(chǎn)生大量的能量,能量導致云層打轉,形成旋渦,或者云層產(chǎn)生磁場,與地磁場相互影響,產(chǎn)生氣流旋渦,所以某些特定的地區(qū)更容易產(chǎn)生龍卷風。當向這些云層發(fā)射炮彈,打散形成旋渦的云層,就可以避免龍卷風的形成。但這種方法顯然只適合龍卷風尚未形成時,因為龍卷風一旦形成,由于氣流飄忽不定,很難想象如何捕捉氣流中心并提供相當?shù)哪芰縼頁羲樵茖有郎u,所以,以現(xiàn)代的技術條件,模擬“避風珠”來應對颶風帶來的危害顯然還難以實現(xiàn)。
颶風、龍卷風對于經(jīng)由之處的建筑、樹木乃至一切生命的破壞都是毀滅性的,能否從另外的角度拓展“避風”的思路呢?。從理論上講,對于撲面而來的氣流,多孔的物體顯然會比實心物體經(jīng)受更少的>中擊力,所以在颶風或者龍卷風來臨之時,打開房間的門窗可能會讓建筑物遭受的損失更小。這一點已經(jīng)通過聲波的傳導得到了證實——西班牙科學家把鋁板放置在水中,研究超聲波對鋁板的穿透能力。他們發(fā)現(xiàn)實心的鋁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超聲波的音量,但是穿孔的鋁板能在前者的基礎上把音量再降低10分貝。科學家發(fā)現(xiàn),當小孔的間距大約等于傳過來的聲波的波長時,消音的效果最好。這是因為,傳到鋁板處的聲波與等間距的小孔相互作用,在鋁板表面也產(chǎn)生了波長相似的聲波,會與傳來的聲波相互抵消。氣流經(jīng)過多孔物體時,完全可能因為類似的效應減弱其破壞性,另外,球狀外殼的建筑物也將比傳統(tǒng)的方形建筑物削弱颶風的摧毀效應。所以,對建筑物進行更加合理的布局和設計,可以讓建筑物成為人造“避風港”,提高人類在颶風等自然災害中的生存機會。
或許,在科技水平不斷發(fā)展的將來,人類能夠真正掌握“避風珠”的奧秘,它能幫助人們趨利避害,在應對大自然的突發(fā)狀況時更加得心應手。
編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