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陽氣是人體最好的治病良藥。春季屬生發(fā)之際,屬肝,屬木,屬東方。然而肝膽相表里,由辯證角度而論,春季生發(fā)陽氣,又不能忽略調理膽經。
守護少陽之氣的“小柴胡湯”
道家認為少陽膽經之氣是人的原始祖氣,主升發(fā)。陽氣升發(fā)不足,人體的氣血就不能正常地供應全身,從而引發(fā)很多疾病。比如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中風、神經官能等癥。常見癥狀人群有濕熱體質者,中老年人等。
在漢代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一書中,有一味非常神奇的方劑,叫小柴胡湯。這個方子可以解表散熱、疏肝和胃,有治療胸脅苦滿、食欲不振、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之功,即正對上述之癥。武國忠醫(yī)師認為,其實我們的身體中也有一味類似于小柴胡湯功效的大藥,這就是足臨泣穴。
“足療”生發(fā)少陽之氣
武醫(yī)師說,奇經八脈就是人體的生命線,而這八脈上的要穴就像是“核反應堆”,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要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到日光照耀著整個身體,人體仿佛有了一股清陽之氣,這才是我們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萬應靈丹。而臨泣穴就是足少陽膽經上的主穴之一。
足臨泣穴往往被歷朝歷代的醫(yī)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視這個穴位。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的意思。泣,就是淚。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從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臨泣。
足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當足四趾本節(jié)(第四趾關節(jié))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它不但是膽經上的要穴,還連通帶脈。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系,也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所以,足臨泣穴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
近幾年流行足療,說明足底按摩確實對人體保健效果不錯。對于沒時間做足療的朋友,武國忠醫(yī)師建議,不妨睡前點揉一會兒臨泣穴,很快就通體舒泰,一身的疲勞就緩解了。身體有濕的朋友,還能通過點揉此穴起到祛風除濕的效果。此外,因為足臨泣主升發(fā)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郁結之氣,所以經常點按此穴做足療,還能起到舒緩壓力、調節(jié)心緒的作用。
春寒勿忘捂小腿
我國歷來有“春捂秋凍”之說,所謂“春捂”是指春季盡可能遲地緩減冬裝,“捂”住身體的熱氣。武國忠醫(yī)師提醒,“春捂”可不是多穿衣服那么簡單,“捂”對部位才能正確養(yǎng)生。有四個部位關乎人體的陽氣,要尤其注意:即手腕、腰眼、肚臍和小腿。本文內容所及,重點說說小腿。
春季天氣忽冷忽熱,不少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等,中醫(yī)認為這種表現屬于陽虛癥狀,這時要重點做好小腿外側的保暖工作。一是不要過早的脫減下衣,二是可經常用暖水袋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有很好的效果。
【超鏈接】
足臨泣穴的其他妙用
?、贋a肝膽之氣。最常見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這是典型的少陽病,體內有熱,可以在臨睡前點按此穴,瀉肝膽之氣以降逆。
②定喘。如果有氣喘的人,這個穴位還有定喘的功效。在臨床上使用小柴胡顆粒配合點按足臨泣穴,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醫(yī)療效果。
?、劬徑庾阃础E詴r常訴苦,長時間穿高跟鞋倦累異常,其實治療穿高跟鞋倦累感,只要指壓“臨泣”就有效。具體方法是,首先找準穴位,一邊吐氣一邊強壓6秒鐘,重復20次即可。
?、茉\斷膽囊病變。臨泣穴不僅有治病的效果,還有診斷的功能。平時點按足臨泣穴,如果感覺疼痛,就要注意一下膽囊是否有息肉或者炎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