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馬 驪
蛇尾綱棘皮動物生活軼事
編譯|馬 驪
蛇尾綱是棲息海底深處的一種神奇的棘皮小動物。
小到何種程度?俄羅斯《科學(xué)與生活》雜志中有文章說,即使帶著面罩和氧氣管在大洋深處“匍匐”,也難看到蛇尾綱。只有當(dāng)人們穿上“人工水肺”、趴在海底仔仔細細地搜索時,才有可能在空曠寂靜的深海海底的動物群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
蛇尾綱棘皮動物的身軀是由一個圓形體盤和五個伸縮自如的腕組成。其體盤直徑不足20毫米,腕細而短,而且蜷縮于體盤腹部。如此說來,蛇尾綱頗像沉沒于浩瀚海底深處的一枚迷你紐扣,實在太不起眼了。
要找到蛇尾綱動物還有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不辭辛苦、從深水海域拖出海帶屬植被,蛇尾綱動物就依附在海帶屬的根莖上或者緊貼在海帶屬根莖上的貽貝屬空貝殼里。
蛇尾綱動物體盤色彩豐富,花紋繚亂得令人嘆為觀止。其體盤蓋有圓形鱗片,每個鱗片邊緣生滿了顆粒狀物體,體盤背面有五條大裂縫,形如星星,腕上環(huán)繞著五彩斑斕的斑紋。蛇尾綱之所以被稱為棘皮動物,是因為它多棘。其腕的兩側(cè)叢生著大量茂密、粗壯、棘尾稍鈍的刺,腕末端兩側(cè)有細小的、晶瑩剔透的管足,管足伸縮自如。
俄羅斯動物學(xué)博士尼·李特維諾夫有幸觀察到蛇尾綱動物的生活習(xí)性。在模擬海洋的人工水塘里,蛇尾綱動物倏忽間毫不猶豫地鉆進一處可容身的地方隱藏起來,一連數(shù)個星期也不肯“拋頭露面”。暴露在外的唯有腕末端管足,管足肩負著捕獲食物的重任。為了捕獲食物,蛇尾綱管足肆無忌憚地伸張著,伸出的長度大約是腕兩側(cè)的刺的5倍。
蛇尾綱動物的進食方法有很多。通常,其腕螺線般地將捕獲物卷起來纏住,然后收縮把食物送到嘴中。在捕獲食物過程中,其腕兩側(cè)的刺發(fā)揮主要作用,刺因捕獲食物的需要而變成鉤狀。
用腕末端管足傳遞食物是蛇尾綱動物進食的另一種方法。尼·李特維諾夫在觀察日記中詳細地描述了蛇尾綱動物怎樣用腕從魚的殘骸鉤下一團魚肉,怎樣用管足傳遞食物、放進嘴巴和吃到肚里的經(jīng)過。蛇尾綱動物的一對管足將捕獲到的一團食物托起,向嘴巴方向彎曲,并將食物傳給下一對管足;然后,再傳給下一對管足,像一場接力賽,直至把食物傳送到嘴中;如果食物團過大,兩個腕則側(cè)著互相擠壓夾緊食物。還有關(guān)于蛇尾綱動物怎樣爬上沉在海底的一團食物把它吃掉的問題。經(jīng)研究人員觀察發(fā)現(xiàn),蛇尾綱動物先伸出管足,管足在細水涓涓流淌的堅硬底質(zhì)順流,或逆流捕獲水中漂浮物,把它壓縮成團。蛇尾綱動物的管足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之功能。
蛇尾綱動物繁殖行為獨特,每年6月中旬是繁殖期。因有孕在身,胖得出奇的蛇尾綱動物在繁殖期間迫不得已爬出藏身之處,爬上石頭,開始生蛋。蛇尾綱動物伸出腕,用腕支撐起體盤,盡可能讓軀體高出海底,4只腕踮著“腳”站起來,生殖口處的腕高高地向上翹起。
這時候,蛇尾綱動物邊大口喘息,邊劇烈地抖動著身體,一串串粉紅色的蛋從體盤背面的生殖口中細流般地涌出,這些蛋一堆堆地堆積在海底。每只蛇尾綱動物產(chǎn)蛋4~5天,有趣的是每次產(chǎn)蛋都選擇在同一個地方。
蛇尾綱動物產(chǎn)蛋后一定要爬回原來的藏身之地繼續(xù)生活,這時它們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地盤之爭。因為一部分圖謀不軌的蛇尾綱動物,試圖趁機侵占他穴為己有。洞穴之主當(dāng)然不甘示弱,從洞穴伸出3~4只腕,有效地反擊外來入侵者。
若洞穴歸數(shù)只蛇尾綱動物所有,它們則“團結(jié)起來,一致對外”,即經(jīng)常使出渾身解數(shù)堅持不懈地保護自己的家園——個個摩肩接踵,腕腕相連,刺刺相挨,拼命地捍衛(wèi)著自己的領(lǐng)地,將來犯者一只只地擠走。哪怕“來犯者”強大也休想得逞,它們中有的用腕夾住來犯者的腕,使之難逃落網(wǎng);有的將來犯者擠到洞穴的墻角,迫使對方甘拜下風(fēng),落荒而逃。
更有趣的是,在地盤所有權(quán)之爭中,雄性和雌性蛇尾綱“夫唱婦隨”,并肩作戰(zhàn)。引起地盤爭奪戰(zhàn)的地盤究竟有多大?其直徑大概等于蛇尾綱動物伸直的腕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