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未知生,焉知死
本刊編輯部
生命脆弱易逝,一切都是未知的。死亡是生命的終極災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命如夏花一般絢爛,如流星一般驚艷。人類無法預測生命的裂谷到底有多深,太陽的普照有多久,死亡的陰影何時到來。
2012,抑或是4006,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末日猜想。從1806年英國利茲的“先知母雞”下了一只“基督來了”的雞蛋之后,1891年摩門教世界末日、1910年哈雷彗星、2000年——千禧年危機等猜想都曾不同程度地引起公眾的關(guān)注。再早的預言可追溯到公元970年3月25日,一些術(shù)士的末世預言也曾引起西方長達30年的恐慌。
所有的末日預言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從未變成現(xiàn)實,只是預測的時間在不斷延后。下一個“世界末日”來到的那天,可能和任何一天都沒有區(qū)別,但改變卻在我們身邊每時每刻發(fā)生著。
末日論的作用就像放大鏡一樣,提高了人們對“迫在眉睫”的人種滅絕的警覺度。人類在“進化”自身生活的時候,不得不思考,終有一天,地球會不會因為人類自身而變得不再適合人類生存呢?這些潛伏在內(nèi)心的焦慮,正是來源于人類對自身隱秘欲望的深刻挖掘??茖W并不會讓過分著迷于世界末日的人類獲得免疫,即使有作用,也只是給了我們更多的憂慮。那些末日災難的想象,無不時刻告誡著人類,為了地球,我們應該改變些什么了。別忘記澳大利亞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的一句警告,真正的宇宙末日(或者說大危機)不只是一切有形結(jié)構(gòu)的末日,甚至也不是物質(zhì)的末日,它是一切事物的末日。本期“熱點聚焦”板塊將目光鎖定在人類歷史上那些落空的末日預言,不僅與讀者一起剖析“末日論”的真理與謬誤,還將探討假設(shè)地球遭受毀滅性的撞擊后哪個物種將成為這個星球新的主宰者。
同時,本期“探索·發(fā)現(xiàn)”板塊還將探索的目光投向浩瀚無邊的海洋,揭示幾種鮮為人知的海洋生物。盡管人類耗時10年完成并公布了一項海洋生物普查報告,但海洋仍然是一片浩瀚的未開發(fā)的“藍色領(lǐng)土”。海洋之門始終向無限的自由空間敞開,人們通過對這些未知海洋生物的基因或遺傳密碼的研究,將為解密海洋演變歷史和海洋生物進化過程提供大量寶貴也是更為直接的證據(jù)。
當今的科學還不能算是精密科學,對于未來,即使那些專家也不是絕對地了然于胸。也許只有從地球上遺留下來的自然密碼中,人類才可以破解最終的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