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在高中所有學科中被公認為難度最大。對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現(xiàn)象的認識、物理過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構成了高中物理中的諸多難點。這些難點往往涉及高中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綜合應用,若處理不好將影響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影響學生更深入地對物理學科的學習。特別在新課改前提下,三維目標要求學生形成一定物理學習能力。教師若能恰當地處理這些問題,更有助于提高物理教與學的水平。在多年的教學中,我體會到,要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可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形象類比
高中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是高中物理教學的目標之一,而僅憑課本中的定義讓學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去理解,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興趣不高。還會造成學生概念不清,給物理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但教師抓住學生類比、模仿能力強的特點,舉出形象、生動、有趣的事例讓學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能達到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高中物理中,有相當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體,使學生難以理解。如電動勢的概念,課本上的定義是:“電源的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將單位正電荷從電源的負極經電源內部移動到電源正極,非靜電力所做的功?!边@種表述,沒有說明電動勢的實質——電動勢是電源把其他形式能轉化成電能的本領,也沒有達到讓學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電動勢的大小。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類比和說明。電動勢是體現(xiàn)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成電能本領的大小,就像廚師能把原材料做成佳肴,縫衣師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樣,都具有一種本領,而且不同的廚師、裁縫師傅,他們的這種本領大小也不一樣。他們的這種本領具備后,只有做成菜肴、衣服以后才能把這種本領表現(xiàn)出來,就像電源接入電路時,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成電能的本領表現(xiàn)出來一樣,未接入電路的電源,這種本領未表現(xiàn)出來,但是不能說他沒有本領,這種本領一樣存在,且保持不變。再加上實驗,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電動勢的概念。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還要提醒大家,形象類比,首先要形象,既相像又恰當,否則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反而會把學生引入歧途。這就需要我們在備課中備好類比事例,做到類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切合實際,這樣才能真正突破教學難點。
二、巧設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恰當地設計實驗或演示實驗,既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又能使他們懂得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學生對感性認識接受較快,印象深,記憶牢固。所以通過實驗可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內容銘記在心。
物理教學中的某些結論學生難以接受,即使記下來,也不能理解,很快就會忘記。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學中,當兩個力F1和F2的合力F一定時,隨著F1和F2之間夾角的增大,F(xiàn)1和F2將不斷增大,但F1和F2之間的夾角不可能等于180度。學生難以理解,于是在教學時,我問全班同學:“咱們班里誰的力氣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學舉手或推薦“大力士”。于是我拿出預先準備好的繩子和重物,把重物掛在繩子中間,問學生:“誰能把這根繩子拉直?”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認為自己可以,想來一試,結果無論誰也不能把繩子拉直。由此對問題展開分析,使學生既有興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結論記下來。
又如在閉合電路的教學中,說明沿閉合回路一周電勢降落為零,推導得出這一結論后,學生很難理解。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可用制作的滑梯,在教室里做一下這一演示實驗,讓小球代替電荷沿滑梯走一遭,很快使學生看到了結果,記下了結論。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來說明,既直觀、有趣,又達到了教學的目的。當然在設計實驗時,要有針對性,既要可觀,又要現(xiàn)象明顯,不能讓實驗失敗。這就需要在演示前進行反復調試和修改,做到萬無一失。否則,不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學生還要去考慮這個實驗,結果把一個問題變成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
三、引導辯論
辯論能使某些問題在頭腦中逐步地明晰起來,中學生好辯論,在辯論中,試圖通過發(fā)言來在公眾中尋找自己的地位,也能通過別人的意見來完善自己的想法。新課改更提出探究式學習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討論。學生通過辯論達到知識學習的目的,同時對知識的獲得過程有很好的理解。
在物理的教學中,通過物理現(xiàn)象,總結物理規(guī)律,得到其本質,是物理教學中的又一個難點。
如在學習落體運動時,“物體下落的快慢是由它們所受重力決定的,物體越重,下落的越快?!边@種錯誤的觀點延續(xù)了近兩千年,就是沒能對物理現(xiàn)象認真分析總結的結果。伽利略在1638年寫的《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指出,如果把兩個物體拴在一起,那么快的會由于被慢的拖著而減速,慢的會由于快的而加速……取一塊大石頭,設它的下落的速率為8,一塊小石頭,設它下落的速率為4,將它們拴在一起,整個系統(tǒng)的下落速率應該小于8,但是兩塊石頭拴在一起要比以前那個速率為8的石頭重……這樣從重物比輕物下落的快的假設就推出了與重物下落的更慢互相矛盾的結論。伽利略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小小的辯論使人們認識到原來觀點的錯誤。在進行自由落體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時,可先讓學生模擬辯論,逐步認識正確的結論。
又如:“物體的速度大,速度變化大,加速度一定大嗎?”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他們用不同方式證明結論的正確或錯誤,逐漸明白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再如:“帶點粒子在磁場中一定做圓周運動,不能做直線運動嗎?”“通電直導線放在磁場中必受磁場力嗎?”等等。教師可提出不同的辯論題目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辯論,使問題逐步明確,直至掌握為止。
讓學生辯論,需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可安排在課外或自習時進行,老師一定到場加以正確引導。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
要讓學生正確地辯論,首先要選擇合適的題目,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辯論,問題必須嚴密,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不明條件。其次,組織辯論的每個小組成員不宜過多,否則影響辯論連續(xù)性,主題單一性。更重要的是正確引導,當學生辯論到一定時,學生就會找老師交流看法,此時且不可盲目給出結論,可繼續(xù)給予引導,讓他們繼續(xù)辯論。最后一定對討論的問題給出明確的結論,使學生得到正確的答案,有興趣參加下次的辯論。否則,辯論后,可能會使學生認識到這個問題說不清,越說越糊涂,使難點更難。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難點是一個一個困難和障礙,每克服一個困難,排除一個障礙,往往給學生學習的一個動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學習物理的興趣就會產生,物理學習成績就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