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豆
咖啡屋里吐著煙圈的Espresso、冬日午后朋友手中遞過來一杯暖手暖心的濃黑漿液,甚或忙碌規(guī)則的日子里,凌亂的辦公桌上放一杯悄悄釋放溫存的咖啡。每天,形形色色的人,在世界不同的角落里,都在等待著一杯咖啡。數(shù)百年來,咖啡以最沉靜的溫柔,最無從設防的方式,改變著歷史。
一說起咖啡,最常提到的就是牧羊人的故事:約在公元600年左右,有一個牧羊人,發(fā)現(xiàn)他的羊群每到夜晚就會異常地興奮嘶叫,他在驚怕之下,向教堂的神父求助,神父在細心地觀察羊群幾天后,發(fā)現(xiàn)羊群是吃了一種不知名的果實,神父自己吃了一點 ,發(fā)現(xiàn)這種果實可以令人興奮,自此神父將此一果實稱為“去除睡意、清凈心靈的神圣物品”,此后咖啡便成了藥品、食物及飲料。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它搖擺在天使羽翼與魔鬼淪陷之間,人們?yōu)樗偪?,為它作書、寫詩、甚至打仗,猶如維亞納諺語所說:歐洲人擋得住土耳其的弓刀,卻擋不住土耳其的咖啡。
1654年,威尼斯街頭出現(xiàn)歐洲第一家咖啡館。往后數(shù)十年間,釋放香氣的咖啡屋招牌,紛紛在倫敦、巴黎、維也納相繼亮起,在CoCo Chanel、Gianni Versace的流行神話還來不及侵犯改裝歐洲櫥窗以前,咖啡屋以一種最不招搖張狂的姿態(tài),安安靜靜地席卷世界。
咖啡館使原來上層社會封閉的沙龍生活走上了街頭,在許多城市,它曾是最早的市民可以自由聚會的公共社交場所。人們在這里讀報、辯論、玩牌、打桌球……“咖啡館作家”們宣稱自己的終身職業(yè)首先是咖啡館???,其次才是作家,去咖啡館并不是為了喝咖啡,而是他們的一種存在的方式。從個性解放的自由旗幟盧梭、伏爾泰到當時的許多著名文人,都有自己固定聚會的咖啡館。如現(xiàn)實派小說的奠基人狄更斯、以批判風格著稱的作家巴爾扎克和左拉、畫家畢加索、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一連串輝煌的名字,則把歐洲近代數(shù)百年的文化發(fā)展史大寫在不同咖啡館的??筒旧?。
清晨起床后喝一杯醒腦,白天工作時輕咽一口提神,更有閑暇里飲一杯咖啡、吃幾塊蛋糕,和朋友聊天小聚。咖啡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也縮短了你我之間的距離。美餐之后,泡上一杯咖啡,讀一份報紙,或是和戀人、朋友及家人在一起共享溫馨舒適、樂趣無窮的咖啡時光,是一種幸福。
仿佛從最初開始,人們已經(jīng)從咖啡里,找到了心靈飛翔的方式。
“我們咖啡館見!”這是在歐洲流行了300多年的社交方式,咖啡是歐洲人的一種需要;除了空氣和水,美國人認為,咖啡是第三位生活必需品,咖啡是美國人的一種需要。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咖啡將成為中國人的一種需要。
“一杯苦咖啡”是對咖啡最簡潔的闡釋,它如同未經(jīng)過修飾的鉆石,自然放射著耀眼的光芒,在那其中你才會明白真正的苦盡甘來;你才會體味人生與自然的結合。太多的時候沒有加過糖的咖啡就像生活一般,苦澀過后是醇而恬靜的甘甜,躁動后是平靜的享受,忍耐后是廣闊的天空。
如果只是把咖啡當作一種飲料飲用,其實是對咖啡最不公平的待遇。像中國的茶一樣,咖啡也有屬于它自己的靈魂。在西方國家,詩人總會用咖啡來比喻生活、愛情和人生。
1.怎樣拿咖啡杯
咖啡杯的正確拿法,應是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兒將杯子端起,不要用手指穿過杯耳再端杯子。
2.怎樣給咖啡加糖
給咖啡加糖時,砂糖可用咖啡匙舀取,直接加入杯內;也可先用糖夾子把方糖夾在咖啡碟的近身一側,再用咖啡匙把方糖加在杯子里。如果直接用糖夾子或手把方糖放入杯內,有時可能會使咖啡濺出,弄臟衣服或臺布。
咖啡匙是專門用來攪咖啡的,飲用咖啡時應當把它取出來。不要用咖啡匙舀著咖啡一匙一匙慢慢喝,也不要用咖啡匙來搗碎杯中的方糖。
剛剛煮好的咖啡太熱,可以用咖啡匙在杯中輕輕攪拌使之冷卻,或者等待其自然冷卻,然后再飲用,不要用嘴去把咖啡吹涼。
盛放咖啡的杯碟都是特制的。它們應當放在飲用者的正面或者右側,杯耳應指向右方。飲咖啡時,可以用右手拿著咖啡的杯耳,左手輕輕托著咖啡碟,慢慢地移向嘴邊輕啜。喝咖啡時,不要發(fā)出聲響。添加咖啡時,不要把咖啡杯從咖啡碟中拿起來。
飲咖啡時應當放下點心,吃點心時則放下咖啡杯。
咖啡的味道有濃淡之分,所以,不能像喝茶或可樂一樣,連續(xù)喝三、四杯。普通喝咖啡以80~100℃為適量,有時候若想連續(xù)喝三、四杯,就該將咖啡的濃度沖淡,或加入大量的牛奶,以滿足生理承受程度。趁熱喝是品美味咖啡的必要條件,即使是在夏季的大熱天飲熱咖啡,也是一樣的。
作為一種飲料,咖啡帶給人們的是享受、健康、振奮;作為一種文化,咖啡熏陶出人們獨有的優(yōu)雅浪漫、凝重有力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