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24)
王國維(1877~1927)是“中國 20世紀美學研究三大熱門(《文心雕龍》、金圣嘆和王國維)之一”[1](1?2),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境界”理論則是熱門中的熱門,相關(guān)研究資料汗牛充棟,論文、論著不一而足,從不同角度發(fā)掘“境界”的豐富內(nèi)涵。學人們或認為“境界”“深受禪風佛雨的影響浸潤”[2](64),“富含禪意的哲理”[3](65);或闡發(fā)“境界”說對古典文論的繼承和超越,在“取以往‘興趣’‘神韻’諸說精華的同時又有度越阡陌的新識見”[4](63);或探討“境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隔”“真”的內(nèi)涵及其現(xiàn)代意義;或著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的解讀,認為其“美學內(nèi)涵來源于席勒的‘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兩概念,它們表現(xiàn)的是詩歌境界中自我對理想與自然的兩種關(guān)系”[5](61);或厘定“境界”理論和西方文論之間的關(guān)系,發(fā)現(xiàn)境界理論是“西方美學思想的一種移植”[6](53)。本文試圖通過梳理王國維的思想資源,發(fā)掘“境界”中蘊含的康德的時間理論,探討“境界”如何在時間維度中實現(xiàn)其真實性和現(xiàn)實性,并指出“境界”和時間理論的矛盾之處。
王國維是在系統(tǒng)學習和梳理中西方哲學的過程中與康德的時間理論相遇的。他從 1902年開始研習哲學,翻譯了日本文學博士桑木嚴翼的《哲學概論》;后來又譯《哲學小辭典》,通讀巴爾善(Panlsen)之《哲學概論》、文特爾彭(Windelband)之《哲學史》、康德之《純粹理性批判》、叔本華之《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接著又為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8世紀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尼采、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斯賓塞、斯賓諾莎、盧梭等西方重要哲學家立傳;最后是引入西方哲學視點重新闡釋中國哲學,撰寫《哲學辨惑》《論性》《釋理》《原命》等哲學論文,并梳理了孔子、子思、孟子、荀子、老子、列子、墨子、周濂溪、戴東原、阮文達等人的哲學思想。
在分析中西方哲學發(fā)展脈絡(luò)的過程中,王國維敏銳地抓住了康德這位哲學巨擘,充分認識到了康德在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因而對其學說用力頗多:學習過程中4次折回,先后花費5年時間,并寫有《德國哲學大家汗德傳》《汗德像贊》《汗德之事實及其著書》《汗德之哲學說》《汗德之知識論》《汗德之倫理學及宗教論》6篇文章,懷著極其推崇的心情介紹了康德的主要學術(shù)成就。羅素曾說:“《純粹理性批判》的最重要部分是空間和時間的學說?!盵7](256)王國維所見略同,在譯介康德學說時,也主要集中在時空理論上。從兩方面可以看出王國維消化吸收了康德時空觀的精華:一方面,他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緊扣對時間的追問。有《出門》詩為證:“出門惘惘知奚適,白日昭昭未易昏。但解購書那計讀,且消今日敢論旬。百年頓盡追懷里,一夜難為怨別人。我欲乘龍問羲叔,兩般誰幻又誰真?”錢鐘書解讀此詩說:“此非普羅太哥拉斯(Protagoras)之本論,而用之于哲學家所謂主觀時間(Duration)乎……然靜安標出‘真幻’兩字,則哲學家舍主觀時間而立客觀時間,牛頓所謂‘絕對真實數(shù)學時間’者是也?!盵8](25)錢鐘書認為:王國維在《出門》這首詩里寫歡樂的時候時間過得快,百年易逝;愁苦的時候時間過得慢,一夜難盡,這兩者究竟誰幻誰真?這不是含有西洋哲學家說的主觀時間嗎?但是王國維提出“真幻”兩字,不是強調(diào)內(nèi)在的對時間流逝的感覺,而是以外在的能衡量的時間為參照反觀人生。另一方面,王國維的哲學、倫理學、美學論著多次使用康德時空學說的術(shù)語和相關(guān)論點,主要方式有:第一,介紹。王國維在《汗德像贊》中用幾句話精到地提煉出時空理論的大致內(nèi)容:“人之最靈,厥唯天宮。外以接物,內(nèi)用反觀……息彼眾喙,示我大道。觀外于空,觀內(nèi)于時。諸果粲然,厥因之隨?!盵9](125)《汗德之知識論》一文則以詳盡的筆墨介紹了康德的時空理論。第二,引用。在論述過程中,或直接引用或歸納引用相關(guān)時空觀點,作為自己的論點或論據(jù)。①在梳理“理”的諸種狹義解釋時,直接引用康德的觀點。如《釋理》一文中有言:“汗德以通常所謂理性者謂之悟性,而與理性以特別之意,謂吾人于空間及時間中,結(jié)合感覺以成直觀者,感性之事?!盵10](272)②歸納引用康德的觀點以論證自己的觀點。如《論性》一文中有言:“今夫吾人之所可得而知者,一先天的知識,一后天的知識也。先天的知識,如空間時間之形式,及悟性之范疇……后天的知識乃經(jīng)驗上之所教我者?!盵10](259)第三,融合??档碌挠^點與王國維的見解合二為一,在行文中水乳交融。如《孔子之學說》一文中有言:“時間者,謂統(tǒng)一切現(xiàn)象之變化……能無限分截至延長之之謂也。空間者,謂一切現(xiàn)象物于其中……亦可以無限分截至延長之。至是二者之異,則空間為俱在,時間唯繼起……其特性雖大相異,然皆不能相離,若相分離,則現(xiàn)象界之事盡虛無迷妄,遂不可解?!盵10](290?291)康德的時空觀已渾然與王國維自己的理解相合,你我難分,用以論證“一切之現(xiàn)象界,皆被時間空間之二形式”。
康德的時間理論是王國維境界理論建構(gòu)過程中的潛在視角。雖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并沒有明確提到康德的時間觀,但是不可否認其境界理論透露出十分鮮明的時間意識。
王國維的境界理論是否自成體系,一直是個爭論的焦點。筆者傾向于認為境界理論存在一個潛體系。佛雛在《新訂<人間詞話>、廣<人間詞話>》中對這個潛體系做了很好的概括。基于佛雛的理解,結(jié)合自己的認識,筆者將境界的理論體系表示如圖1。
可以看到,境界的理論體系分為生成論、鑒賞論、類型論、發(fā)展論四部分。境界生成的過程中有四對矛盾關(guān)系:虛實關(guān)系、出入關(guān)系、頓漸關(guān)系、隱顯關(guān)系。境界鑒賞的標準是:標意境(就作品整體看)、貴自然(就總的風格看)、重客觀(就審美觀照看)、講再現(xiàn)(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看)、尊情育(就藝術(shù)性能看)。境界的類型有:就創(chuàng)作方法可分為寫境、造境,就主客關(guān)系可分為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就題材內(nèi)容可分為詩人之境、常人之境,就審美屬性可分為優(yōu)美之境、宏壯之境。
在這個體系中,無論是生成論,鑒賞論,還是類型論,最終的落腳點仍在時空之中主客關(guān)系處理的問題上。主客的四種關(guān)系王國維均有提及:
第一種關(guān)系是客體形式在時空中與主體心靈重合,是為“意與境渾”“意境兩渾”,也即詩人之境,是詩詞最高之境界;
第二種關(guān)系是時空中顯現(xiàn)的客體形式多于主體心靈,是為“觀物者”“境多于意”“以境勝”,也即實、出、隱、自然、客觀、再現(xiàn)、寫境、無我之境,是詩詞其次之境界;
第三種關(guān)系是時空中顯現(xiàn)的主體心靈多于客體形式,是為“觀我者”“意余于境”“以意勝”,即虛、入、顯、情、造境、有我之境,是詩詞再次之境界;
第四種主客關(guān)系王國維稱之為“隔”。筆者將“隔”理解為客體形式在時空中與主體心靈分離,這種主客關(guān)系是王國維極為反對的。
這四種關(guān)系分別對應(yīng)于圖2中的A、B、C、D四個圖。
圖1 境界的理論體系
圖2 主客體的四種關(guān)系
要求詩詞有境界,也即是要求主體心靈在時空中能與客體形式“對接”上,它們消融為同一。這種同一本身就在境界的表達過程之中,任何一種境界都是主體與客體相合的一種可能性。
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再來看看該如何理解“境界”這個核心概念。王國維在《人間詞乙稿·序》中認為“境界”即是“其內(nèi)足以攄己,而外足以感人者”。[11](76)結(jié)合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內(nèi)足以攄己”即要求在時間中能直觀心靈的內(nèi)在狀況,反映內(nèi)在情感的本真狀態(tài);“外足以感人”即要求在空間中能直觀事物的外在形式,深切震動讀者的心靈。王國維之謂“境界”實是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在特定時空中、在彼此交合互動的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新境域,此境域或偏重主體心靈,或偏重客體形式?!靶戮秤颉奔赐鯂S所說“言外之味,弦外之響”?!俺尸F(xiàn)”的限定尤為重要,也是王國維認定“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的立論之所在[11](3)?!芭d趣”“神韻”不能道明主體心靈或客體形式在時空中向我們顯現(xiàn)而終致流于神秘、虛幻,“境界”的獨到之處正在于二者能在時空中顯現(xiàn),如此方可做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11](14)。
用時空理論重新審視境界理論,意在引出關(guān)于境界的諸種討論所忽略的一個問題:我們一直關(guān)注“什么是境界”,較少注意“境界如何展現(xiàn)”。離開了空間,境界無法呈現(xiàn)客體形式;離開了時間,境界無法表現(xiàn)主體心靈。主體心靈把客體形式帶入不同的時空關(guān)聯(lián)中,使境界的生成及多樣性成為可能。但是比起空間,時間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因為心靈的狀態(tài)直接顯現(xiàn)于時間,客體形式不僅要通過空間更要通過時間才能真正給予我們的心靈,“空間是一切外部直觀的純形式,它作為先天條件只是限制在外部現(xiàn)象。相反,一切表象,不管它們是否有外物作為對象,畢竟本身是內(nèi)心的規(guī)定,屬于內(nèi)部狀態(tài),而這個內(nèi)部狀態(tài)卻隸屬在內(nèi)直觀的形式條件之下,因而隸屬在時間之下,因此時間是所有一般現(xiàn)象的先天條件,也就是說,是內(nèi)部現(xiàn)象(我們的靈魂)的直接條件,正因此也間接地是外部現(xiàn)象的條件”。[12](37)從這個意義上講,最終是時間而非空間拯救了“境界”的真實性和現(xiàn)實性。在時間之維,境界如何開顯?
王國維說:“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須臾之物。”[11](72)可見境界是主體心靈(“吾心”)在時間中(“須臾”)通過客體形式(“外物”)展示自身狀況的方式。王國維關(guān)注時間問題的方式是把境界和情感結(jié)合在一起。這一整體性的時間是在情感中加以體現(xiàn)的,所以不能被時間本身所涵蓋。過程中的時間才是思與在相結(jié)合的時間,也是境界呈現(xiàn)的時間。為了論述方便,筆者把時間從感情中分離出來,并將康德的時間理論與圖1和圖2結(jié)合起來以說明境界在時間中是怎樣呈現(xiàn)的。
第一,境界的呈現(xiàn)首先需要單位時間中連續(xù)相加的過程以造成不斷的時間之流,使在時間中顯現(xiàn)的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既有過去和起源,又有未來和結(jié)局?!案簟迸c“不隔”便是時間之流是否中斷的具體體現(xiàn)。為進一步深入說明,筆者做了一個統(tǒng)計如下:
王國維所舉之“隔”詞,寫景類的有:①“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②“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③“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④“謝家池上,江淹浦畔”;⑤“酒祓清愁,花消英氣”。
所舉之“不隔”詞,寫景類的有:⑥“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⑦“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⑨“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所舉之“不隔”詞,寫情類的有:⑩“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我們可以看到:“隔”的寫景詞,客體形式在時間中不是連續(xù)的,如①中的“橋”“月”,②中的“峰”“雨”,③中的“蟬”“西風”,④中的“池上”“浦畔”,⑤中的“酒”“花”,每組中對舉的幾個意象,不是縱向的承接關(guān)系,而是橫向的并列的關(guān)系,是一個個定點式的存在,并沒有形成一條時間之流。
“不隔”的寫景詞,客體形式之間具有時間的相續(xù)性:⑥中從“葉”到“雨”到“水面”再到“荷風”,⑦中從“闌干獨憑”到“晴碧連云”再到感嘆“行色愁人”,⑧中由“采菊”而見“南山”,進而見“日夕”和“飛鳥”,⑨中極目四望廣闊的天空,而后有遠處風吹草地、牛羊成群之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由動詞串聯(lián)為一個個情節(jié)單元,是在歷時的發(fā)展中有事件有故事的存在,因而有歷歷在目之感。
“不隔”的寫情詞,此時此刻便是心靈直接顯現(xiàn)出來之際,時間的到時就是心靈狀態(tài)顯現(xiàn)的到時。都是直抒胸臆,幾無含蓄和保留。雖然詩中宣揚的是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但是心靈的呈現(xiàn)如此具有現(xiàn)場感,讀來仍親切動人。
第二,境界的呈現(xiàn)內(nèi)容要求客體形式填滿時間作為其內(nèi)容,使時間不是形式意義上的時間,而是充實性的時間。境界系統(tǒng)中的虛和實、出和入、自然、客觀、再現(xiàn)、寫境、造境,都是從時間內(nèi)容的角度對境界提出的要求,其依據(jù)是同一時間之中的充實與虛空的差別。在純粹的充實與純粹的虛空兩端之間有無限的等級, 其充實的程度依次向純粹的虛空一端逐漸遞減,由此產(chǎn)生虛、出、情、造境;向純粹的充實一端逐漸遞增,由此產(chǎn)生實、入、自然、客觀、再現(xiàn)、寫境。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反復強調(diào)真景物、真感情?!罢妗笨衫斫鉃椋河袃?nèi)容在時間中。他不僅重視感情對時間的填充,“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11](2),而且尤為重視景物對時間的填充,“詞人之忠實,不獨對人事宜然,即對一草一木,亦須有忠實之意”。[11](13)強調(diào)感情、景物的實體性使境界有客觀的存在依托。
第三,境界的呈現(xiàn)強調(diào)諸種客體形式在時間中互相關(guān)聯(lián),前后相繼的客體形式在時間中呈現(xiàn)出一定的變化關(guān)系。時間中如果同時有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那么二者之間有四種變化關(guān)系:主體心靈變化而客體形式不變,主體心靈不變而客體形式變化,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共變,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都不變。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優(yōu)美之境和宏壯之境便是這幾種變化的結(jié)果。
“無我之境”和“優(yōu)美之境”是時間前后相繼的過程中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不變或共變而產(chǎn)生的?!盁o我之境,以物觀物”之所以能進入“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狀態(tài),是因為主體的時間和客體的時間始終保持一致,使主體在伴隨客體的過程中,物我處于運動的平行狀態(tài),感覺是“于靜中得之”,因而“物我兩忘”,陶醉在“優(yōu)美”的體驗中。
“有我之境”和“宏壯之境”是時間前后相繼的過程中主體心靈變化而客體形式不變或主體心靈不變而客體形式變化而產(chǎn)生的。主客的時間平行被打破,到再次實現(xiàn)平行的這段時間,出現(xiàn)了時間的動蕩,使主體感覺到“由動之靜”,“宏壯”之感產(chǎn)生。
第四,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在時間序列的不同位置上造就了三種不同的境界類型:①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屬于流俗時間,此時便是生活現(xiàn)實而不是藝術(shù),也不存在境界的出場,因境界必“遺其關(guān)系、限制處”,需要遵從一定的法則進行取舍,因此,即便是“寫實家”,亦“理想家”。②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歸屬于特定的時間。常人之境即此謂,常人能感之,而不能寫之。表現(xiàn)在詞中,便是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只屬于詞中的時間,雖格調(diào)甚高,但流于就事論事,終無第一流之境界。③主體心靈和客體形式屬于全部時間。詩人之境即此謂。詩人之境界惟詩人能感之且能寫之,主要體現(xiàn)在詩人“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廣”[11](73),以“憂生憂世”、“擔荷人類罪惡”之博大情懷,將哲人式的反思融入詞本身的靈性之中,正是這種哲學的玄思使詞不再是詞本身,而是具有更高的形而上意義;也使詞中的表象,不僅僅屬于詞中的時間,而是直抵人生的全部時間,正如王國維所說“高蹈乎八荒之表,而抗心乎千秋之間”[11](77?78)。
“境界”的時間之維意圖在“境界”如何實現(xiàn)的問題上為主體心靈如何建構(gòu)客體形式提供一種可能性的解讀。在這個維度上,我們可以說,時間蘊藏著“境界”如何開顯的秘密。
關(guān)于“境界”與時空的關(guān)系,馬正平、彭玉平等學者也有相關(guān)論述,但對于時間和境界之間到底存在何種關(guān)系并沒有深入分析。馬正平認為:“在審美鑒賞體驗中,詩詞作品的內(nèi)容——情景交融的形象、圖畫——呈現(xiàn)于我們的心理上的是一種空間化的東西,而對其言外、像外之‘味’和‘致’的獲得過程則是一種時間化的東西?!盵13](63)其意圖在用時空視角詳細解讀一則則的詞話內(nèi)容,并找出內(nèi)部的有機聯(lián)系。彭玉平在論及境界的內(nèi)涵時認為,有境界的作品除了要具備真感情、真景物、自然的語言之外,還要“表達出景物的動態(tài)和神韻”及“通過寄興的方式使作品包含著深廣的感發(fā)空間”。[14](6)此種論述也鮮明地透露出境界時空視角的信息,但點到即止,沒有展開。筆者循著王國維的思想脈絡(luò),嘗試挖掘康德的時間理論和“境界”之間的可能聯(lián)系,“復現(xiàn)”王國維在創(chuàng)建境界理論時可能用到的隱性資源。時間視角為眾說紛紜的“境界”找到了另外一種可能的解讀方式,這種方式能讓我們科學地分析“境界”奧秘的絲絲縷縷,但我們也要看到王國維的境界和康德的時間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之處。
眾所周知,境界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并非王國維所獨創(chuàng)。在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實踐中,由于一代代批評家不斷賦予“境界”以新的內(nèi)容,使其形成了一個本土的具有豐富審美內(nèi)涵的重要概念。王國維借用西方哲學中的邏輯思維方式從中分解出“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大境”“小境”“詩人之境”“常人之境”等范疇,使其初備理論形態(tài)。囿于對“詞話”這種體裁的偏好,雖然他劃分得十分細致,但無法對諸種范疇的內(nèi)涵詳細加以論述,尤為重要的是,他無法逃脫“境界”這個核心概念在傳統(tǒng)中形成的附于其上的層層枷鎖。境界的定義有很多種,核心部分就是強調(diào)情景交融,也即是王國維曾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1](34)。這句話在最初的手稿本中還有其一席之地,正式發(fā)表時則被王國維刪去。刪的原因何在?康德的時間理論是建立在主體、客體分離的基礎(chǔ)上,主體在時間中認識客體?!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的論述說明境界本來強調(diào)的是主客融合,或者境界本來就沒有要將主客分開來的企圖。有境界的詩詞出自天才,這些天才在視覺的一瞬間,把握到了外物和自我之間微妙的生命聯(lián)系,自我和外物天衣無縫地合為一體,情和景絕然難分。如果執(zhí)意要保留景語即情語的論斷,即是承認主客本難分離,那么勢必與“造境”“寫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等概念發(fā)生沖突,“觀我”“觀物”“吾心”“外物”等概念也將不免唐突。這樣一來,“境界”理論將面臨崩塌。時間理論和境界理論之間的矛盾,是這兩種理論背后中西思維傳統(tǒng)的矛盾。不僅“境界”面臨此種問題,《人間詞話》中的其他很多概念也逃不過此種命運。
身處激烈變革時代的王國維徘徊在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理論之間,以極其復雜的心態(tài)對中西兩種思想資源進行不同路數(shù)的梳理和整合。中西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斑駁地投射在《人間詞話》中,使得字里行間充滿激蕩和不安,形成了其復雜性、矛盾性和開放性的特征。本國文化將以何種方式得以延續(xù)?外來思想又將如何與本土文化進行接軌?中國該用什么樣的批評方式實現(xiàn)民族身份認同及與世界對話的雙重任務(wù)?又該進行何種形態(tài)的文學批評實踐才能使其具備現(xiàn)代品質(zhì)和世界性品格?《人間詞話》充滿了此類問題的反復糾纏和較量,從最初的手稿本到最后的刪定本,那些增增刪刪的痕跡反復訴說著王國維艱辛的思考歷程。用康德的時間理論建構(gòu)起來的境界,即使有矛盾之處,仍然以其無法超越的范式激發(fā)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思考。
[1]周錫山. 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前言)[M]. 沈陽: 萬卷出版公司, 2009.
[2]詹志和. 王國維“境界說”的佛學闡釋[J]. 中國文學研究,2008(4): 64.
[3]王蘇. 王國維“境界說”的禪宗意蘊[J]. 中州學刊, 1990(3): 65.
[4]周祖謙. 王國維“境界”說與“興趣”“神韻”說之關(guān)系試解[J]. 河北學刊, 1998(2): 63.
[5]肖鷹. “有我”與“無我”: 自然與理想的結(jié)合方式——論王國維“境界”說的詩境構(gòu)成原理[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2): 61.
[6]吳超昭, 王建美. 對話與失衡——王國維境界理論生成機制分析[J].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2007(4): 53.
[7][英]羅素. 西方哲學史: 及其與從古代到現(xiàn)代的政治、社會情況的聯(lián)系(下卷)[M]. 馬元德譯. 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 1976.
[8]錢鐘書. 談藝錄[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
[9]周錫山編校. 王國維集(第二集)[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10]周錫山編校. 王國維集(第一集)[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11]王國維撰, 黃霖等導讀. 人間詞話[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12][德]康德. 純粹理性批判[M]. 鄧嘵芒譯, 楊祖陶校.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13]馬正平. 生命的空間——《人間詞話》的當代解讀[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
[14]彭玉平.《人間詞話》前言[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