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祥,邱澤武
民眾是災難救援的主力軍
王立祥,邱澤武
民眾;災難救援
R 129
如何將災難減至最低程度,如何履行救人為本這一神圣使命,世界各國都在積極摸索新的救援模式。然而無論是“把患者送到醫(yī)院”的英美模式還是把“醫(yī)院送到患者身邊”的歐洲模式,及我國從成立第一支國際救援隊后,到各地相繼成立的專業(yè)隊伍所做的種種嘗試,在面臨如此多的災難時,仍不能滿足重大災難中大量傷員的救護要求。因為在大范圍受災情況下,往往沒有足夠的救援人員和裝備,加之專業(yè)救援隊伍受到時間、交通、地域等諸多因素的不利影響,難以在救援的黃金72 h內實施有效的救助。如四川汶川地震時,個別地域救援隊未能及時到達,而玉樹地震的高原環(huán)境就曾給個別前來救援的隊伍以重創(chuàng),出現了救援者成為被救援者的不利局面,使其不能保證專業(yè)救援的開展。即使是當地的專業(yè)救援隊伍,在發(fā)生災難時其本身也是受害對象,亦將難以勝任救援的需求;而此時只有將災難現場的民眾充分組織調動起來,于第1時間展開自救互救,才能有效彌補專業(yè)救援隊伍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將救“人”為本的重要性落到實處。因此,民眾才是災難臨頭時救援的主力軍。
民眾在災難救援時能夠大顯身手,其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基于人們平時力量的積蓄。以往人們習慣地把救援定位在災難發(fā)生后,而忽略了救援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包括救援前、救援中、救援后一個完整的救援鏈。救援如同一場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從戰(zhàn)斗開始前就應該統籌規(guī)劃、制定方案、儲備人力物力,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認為,70%的救援應在平時做,這項工作刻不容緩。中國紅十字會長期以來面向公眾進行的救援訓練,經過培訓的民眾學員在災害面前表現出科學救援的良好素質,通過災害救援的現場實踐證明了平時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的重要性。四川汶川“5·12”地震那一刻,人稱“最牛校長”的葉志平校長并不在學校,然而,1min 36 s,這是全校師生從教學樓疏散到操場的時間;無一傷亡,這是全校師生在一場驚天災難中創(chuàng)下的紀錄。葉志平用3年的時間到處籌資,一點點修復加固原本是危房的教學樓;一絲不茍地貫徹縣教育局“每周1次安全教育課”的要求,并堅持每學期不厭其煩地演練緊急疏散,直到真正的災難證明了這一切努力的意義?,F在世界范圍內,有超過3.6萬名培訓教師和77萬名志愿者服務于社區(qū)急救教育的各個領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獲得救助。因此,在平時讓民眾擁有緊迫意識,獲得包括急救在內的應對所有災害及意外事故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當災難發(fā)生時,才可以更大程度發(fā)揮其積極作用,使他們成為災難救援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確立民眾是災難救援主力軍的理念,能有效地降低人力及財力成本。雖然平時向公民提供急救知識培訓是有成本的,然而,它所帶來的巨大收益可以抵消甚至遠遠高于成本。國內外證據表明,防災備難時投入1美元,災難損失時就節(jié)省4美元;有資深救災專家認為,這一比例是1:9。根據歐盟統計,致命傷、重傷和輕傷的社會經濟成本占歐盟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約1 800億歐元)的2%。其工傷事故中,每年約有500萬工人受傷導致缺勤3天以上,約有5 000名工人因此丟掉性命。如果我們將急救預防準備移到災難發(fā)生之前,按照災難經濟學的經濟效益理論就會得出“減負得正,以負換正”的結果。從受傷的經濟后果考慮,減少過早死亡和因傷致殘可產生潛在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發(fā)揮民眾在災難救援中的主力軍作用,除了能提供更快更有效的救援力量之外,亦是降低人力及財力成本的一種有效途徑。
誠然,應對災難公共危機事件,主要是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負責管理統籌;近年來我國的突發(fā)事件屢屢發(fā)生,得到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國家建立了四級應急啟動機制等,在應對災難事件上也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但災難事件的發(fā)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其突發(fā)性、破壞性以及要員的流動性等諸多因素,使我們很難在第1時間及時啟動應急機制并正常運轉。比如當重大災難發(fā)生時,政府部門可能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在第1時間獲得災情信息,影響統籌指揮與應急機制的及時啟動。故人們不應過分依賴國家應急系統,在面對災難時真正做到不被動等待,依靠民眾自身的力量,及時地投入到災難救援的戰(zhàn)斗中。
綜上所述,一旦災難降臨時。只有將民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才能鑄成我們捍衛(wèi)生命的新的長城;只有堅持“個”自為戰(zhàn),“戶”自為戰(zhàn),“村”自為戰(zhàn)、“街”自為戰(zhàn)、“區(qū)”自為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才能打贏這場不見硝煙的人民戰(zhàn)爭。
縱觀今日世界,人類正處于百年不遇災難頻發(fā)的年代,尤其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fā)展,災害譜也在不斷擴大,已經不只限于地震、海嘯、洪水、火災等自然災害,例如恐怖襲擊、非常規(guī)戰(zhàn)爭、交通事故、生物化學物質泄漏、核污染等都已經成為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大敵。如何科學應對災難,最大限度地將災難造成的損失減至最低是全球都在關注的熱點問題。災難一旦發(fā)生,救人就是第1位的,但如何最大限度地履行這一職責,這始終是災難救援的首要命題。筆者結合國內外救援的實例,將救援類比為一場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從戰(zhàn)略的層面闡述民眾是災難救援主力軍的理念,旨在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救援新路子。
為什么說民眾是災難救援的主力軍呢?這首先是因為災難現場第1時間展開救援的是絕大多數的普通群眾,他們具有被救者和救助者的雙重身份。國內外資料表明,在災難現場通常作出第一反應的是鄰居、朋友、家人或者社區(qū)其他成員,惟有他們通過角色轉換,在不到5min的時間里,實施決定性的自救互救方法,使災難中的傷員獲得生存機會。比如1999年土耳其馬爾馬拉地震時,當時在倒塌的建筑中至少成功救出5萬名幸存者,他們中98%是由鄰居和其他當地居民解救出來的。而外來專業(yè)救援人員僅救出了350人。故以往人們所談及的救援,多是指專業(yè)救援人員幫助受傷的民眾擺脫困境,而受災民眾本身也把自己處于一個被動的位置,更多地寄希望于專業(yè)救援人員來幫助自己及家人脫離危險,忽略了其既是被救者也是救助者的雙重身份。
當災難發(fā)生時,即使專業(yè)救援隊伍到達迅速,也不如身處現場的民眾更及時。受災后“個”自為戰(zhàn),保證自身安全,而后“戶”自為戰(zhàn),即以家庭為單位,家中成員間緊密關系便于現場施救,故家庭是展開急救挽救生命最前沿的場所。在此基礎上,可以是“村”自為戰(zhàn)、“街”自為戰(zhàn)乃至于“區(qū)”自為戰(zhàn),把可用人力以區(qū)域為單位組織起來,統一指揮協調互補,利用熟悉環(huán)境地形,機動靈活的優(yōu)越性,進行快速準確的救援。在四川省一個小村抗震救災中,民兵雷紅在地震發(fā)生后左手骨折自行包扎處理后,又與其他4名民兵組成了現場戰(zhàn)斗小組,先后救出37名受傷群眾,引導疏散3 000多人。因此積極轉換角色,將災難事故的第一目擊者,變成合格的第一救助人,充分發(fā)揮其在時間、地點、人力及熟悉周圍環(huán)境的優(yōu)越性,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保存自己、解救他人,其意義也就不言而喻。所以民眾才是災難現場能最及時有效發(fā)揮作用的主力軍。
100039北京,武警總醫(yī)院急救醫(yī)學中心(王立祥);北京,解放軍307醫(yī)院消化科(邱澤武)
王立祥,E-mai l:wj j jwlx@163.com
201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