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紅
頭頸部血管造影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以及治療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數(shù)字減影血管成像(DSA)和CT血管成像(CTA)是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然而由于DSA與CTA都需要在檢查前注入造影劑,可能會導致患者產(chǎn)生造影劑過敏、感染、頭暈等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存在著一些限制[1]。三維時間飛越法磁共振血流成像(3D-TOF-MRA)以其無需造影劑、安全無創(chuàng)的優(yōu)點正愈來愈多地應用于頭頸部血管造影,本研究旨在運用3D-TOF-MRA對頭頸部的血管變異進行診斷,評估3D-TOF-MRA評估頭頸部血管變異的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2012年在筆者所在醫(yī)院放射科進行頭頸部MRA的患者12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0例,女600例,年齡22~73歲,平均(48.69±10.52)歲。均表現(xiàn)為頭暈、無力、四肢麻木等癥狀。
1.2 檢查方法 使用日立磁共振,16通道SENSE神經(jīng)血管線圈,分別對患者頭部、頸部以及主動脈弓上段進行3D-TOFMRA掃描,采用快速梯度回波(FFE)序列。頭部參數(shù):掃描層數(shù)150層,重復時間(TR)15 ms,回波時間(TE)3.5 ms,層厚2 mm,層間距1 mm;頸部參數(shù):160層,TR 20 ms,TE 3.5 ms,層厚2 mm,層間距1 mm;弓上段參數(shù):層數(shù)120層,TR22 ms,TE 3.5 ms,層厚2 mm,層間距1 mm。
1.3 影像分析 原始圖像通過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積再現(xiàn)(VR)重組。由兩位資深的放射科主治醫(yī)師對研究對象的MRA圖像行雙盲法診斷,分別記錄患者的顱內(nèi)血管、顱外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的MRA血管特點。
1200例患者中,共通過MRA發(fā)現(xiàn)血管變異438例,占總數(shù)的36.5%。其中椎-基底動脈變異217例,椎-基底動脈變異中椎動脈起始部變異51例,椎動脈發(fā)育不良115例,椎動脈未匯入基底動脈51例。大腦前動脈變異88例,其中大腦前動脈A1段缺如64例,大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良24例。窗式變異58例, 窗式變異中椎動脈15例,基底動脈29例,大腦前動脈14例。胚胎型大腦后動脈61例。大腦中動脈變異5例。
3D-TOF-MRA能夠安全、無創(chuàng)、清晰地顯示人體頭頸部的動脈血管。通過工作站進行后處理后形成的三維圖像能夠幫助臨床醫(yī)生全面分析頭頸部動脈血管的形態(tài)學特征。由于頭頸部血管的變異會對血流動力學產(chǎn)生一系列不利影響,極易造成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3D-TOF-MRA的出現(xiàn)為臨床評估頭頸部動脈血管提供了一種可靠的影像學診斷手段。
3.1 顱內(nèi)血管變異 大腦動脈環(huán)(Willis環(huán))的發(fā)育異常是腦缺血疾病的主要誘因之一[2]。本組研究資料中,大腦前動脈變異88例,其中大腦前動脈A1段缺如64例,大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良24例,大腦中動脈變異5例,胚胎型大腦后動脈61例。提示3D-TOF-MRA能清晰顯示W(wǎng)illis環(huán),同時敏感提示W(wǎng)illis環(huán)的變異,為評價血流的代償能力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3.2 椎-基底動脈變異 椎-基底動脈變異是發(fā)生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誘導因素之一,椎-基底動脈變異主要分為口徑、起始部以及動脈形態(tài)的變異。本組研究資料中,椎-基底動脈變異217例,其中,椎動脈發(fā)育不良115例,其中多為左右椎動脈管徑發(fā)育不對稱。文獻報道椎動脈發(fā)育不良會降低血流速度,造成血流阻力升高,從而導致椎-基底動脈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增加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率[3]。本研究中,椎動脈起始部變異51例,其中多直接起源于主動脈弓,這種變異猶如是一顆“定時炸彈”,因為一旦將來患者因為椎動脈粥樣硬化而出現(xiàn)椎動脈狹窄或阻塞時, 主動脈弓中的強大壓力就會導致椎動脈破裂。本研究中,椎動脈未匯入基底動脈51例。這種迂曲的椎動脈會降低血流速度,使患者更容易出現(xiàn)粥樣硬化。
3.3 窗式變異 窗式變異常見于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以及頭頸部動脈系統(tǒng)。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的窗式變異危險性極高,因為其在出現(xiàn)窗式變異的同時長伴有動脈瘤的出現(xiàn),而頭頸部動脈系統(tǒng)的窗式變異由于沒有明顯的臨床體征,所以很難及時檢出,但頭頸部動脈系統(tǒng)的窗式變異會導致其他血管出現(xiàn)異常,導致嚴重的繼發(fā)病癥。本組研究資料顯示,3D-TOFMRA共檢出窗式變異58例,其中椎動脈15例, 基底動脈29例, 大腦前動脈14例。提示3D-TOF-MRA能夠無創(chuàng)、準確地檢出患者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與頭頸部動脈系統(tǒng)的窗式變異。
綜上所述,3D-TOF-MRA 能夠清楚地顯示頭頸部血管,敏感提示頭頸部血管變異, 且具有無需造影劑, 安全、無創(chuàng),無輻射的特點,在無創(chuàng)評估頸動脈、椎-基底動脈和顱內(nèi)血管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MRA的結果有望對腦血管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起到指導性作用。
[1]Marckmann P, Skov L, Rossen K, et a.l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Suspected Causative Role of Gadodiamide Used for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J Am Soc Nephrol,2006,17(19): 2339.
[2]方瓊,余永強,劉斌,等. MDCT 血管成像對顱內(nèi)動脈及顱底Willis環(huán)解剖變異和其代償潛能的評估[J].解剖與臨床,2007,10(12): 383.
[3]華銳,劉筠,張羽.椎動脈變異的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8,45(3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