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和
(黑龍江省富??h家畜疫病防治院,富裕 161200)
豬弓型體是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該弓形體體長4~7μm、寬2~4μm,邊緣薄銳、一端鈍圓、一端較尖,象單個的桔瓣樣(新月型),核位于鈍端附近。如用姬姆薩氏液染色時胞漿染成淡藍色,核呈紫紅色。近年來,隨著鼠、貓等動物增多,對弓形體對飼料污染嚴重,而隨著養(yǎng)豬業(yè)不斷發(fā)展,豬弓型體病發(fā)病概率有所增加。
2004年5月6 日,黑龍江省富??h鐵磚養(yǎng)豬場有4棟母豬舍,其中有2棟豬舍養(yǎng)產仔母豬20頭,共產仔豬160頭,其中8~15日齡共8窩共64頭乳豬發(fā)病。發(fā)病第1 d死亡8頭。
乳豬發(fā)病急促,體溫升高、多在40.5℃~41.3℃之間,呈稽留熱,后期降到36℃以下,死前掙扎、口流白沫,個別病重的體溫維持在36.5℃達2~3 d仍可治愈。
病豬背毛干枯、色澤暗淡、精神沉郁、發(fā)抖喜臥、不吮乳,有的后軀發(fā)軟不能站立、吮乳困難、表現(xiàn)呼吸困難、胸腹式呼吸明顯,個別仔豬出現(xiàn)咳嗽,病初大便干燥,呈顆粒狀,后期為黃色軟便,個別病豬體溫升高到41.5℃。
血液稀薄,心包液增量,胸腔、腹腔積有數(shù)量不等的橙黃色清亮的滲出液。氣管內充滿白色的泡沫粘液、肺膨大、切面多汁、葉間質增寬、充積清透膠凍樣的液體、肺膜下實質內散布灰白色的壞死灶,有夾雜的陳舊出血斑,肝脾和腎均出現(xiàn)類似病灶,但散布稀疏而量少,壞死灶略大而淺表,界限清楚。腎臟病灶中央灰白、周圍有紅暈。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成索狀,觸之如硬橡皮樣,外周呈髓樣腫脹,切面常見綠豆大小致密而灰白色的壞死灶,部分豬只心腔擴張、心肌軟脆、肝略腫大、有出血斑塊、胃底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性潰瘍、全身肌肉脫水無光澤。
(1)肺膜增厚、膜下充滿一層粉紅色水腫液,并夾紅細胞,脫落上皮細胞和滲出細胞,使肺膜下間隙擴張,使小葉間質增寬。肺胞腔隔,因毛細血管充血、結締組織水腫而增厚、上皮細胞腫脹,終未和呼吸性支氣管腔內可見滲出液和紅細胞等滲出細胞,在其周圍常出現(xiàn)壞死灶,并有淋巴細胞,白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
(2)肝臟實質內散布一些壞死灶,在病灶周圍可見蟲體,肝細胞顆粒變性,有的嚴重脂變。
(3)腎小管上皮顆粒變性,管腔內可見蛋白液,腎實質可見小壞死灶,灶周圍的腎小管間隙明顯出血。
(4)脾臟中央動脈周圍的淋巴小結淡染,淋巴細胞減少,紅髓中可見大小不一的壞死灶。
取肺、肝、脾、肺門和腸系膜淋巴結制成觸片,瑞氏染色后鏡檢,可見月芽形和香蕉形等形態(tài)的弓形蟲滋養(yǎng)體,胞漿淺藍色,核呈紅色。腹水中亦可檢出,但不經離心,蟲體較少。
采用新鮮病死豬內臟材料,如腹水、淋巴結、肝、脾等,采取腹腔接種,14 d后對鮮死鼠的胸腹水和內臟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病變明顯,鏡檢可查到大量的蟲體。
預防:用復方磺胺甲噁唑片或磺胺噻唑等藥物拌入飼料中喂豬,按照使用說明和體重給藥。
治療:第1次肌肉注射2.5 ml/頭,間隔12 h后,肌注1.5ml/頭,連用4 d。用藥2 d后停止死亡。
本次僅幼齡仔豬發(fā)病的原因可能是母畜源抗體不足、產前雙重感染和飼養(yǎng)管理不當有關。如環(huán)境衛(wèi)生差、貓鼠活動,仔豬免疫力弱等。母體在懷孕后期或臨產前隱性發(fā)病而感染胎兒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內臟觸片查蟲是以肺臟為佳,蟲體清楚,背景清晰,而分離蟲體則以具有病變的肺和淋巴結較易成功。
近年來豬弓形蟲病在大中小型豬場養(yǎng)豬戶中不斷的發(fā)生,但根據(jù)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對癥用藥治療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為養(yǎng)豬戶減少經濟損失近幾十萬元。如:中草藥、磺胺類藥物和恩諾沙星、阿奇霉素等對不同病程階段的對癥治療,在療效上都收到了較好的滿意效果。同時也有待于我們獸醫(yī)科技人員去進一步深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