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文
(天津市寧河縣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1500)
中風是由于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謇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好發(fā)于中老年人,起病急,變化快。其病因包括風、火、痰、瘀、氣虛、陰虛等多種因素。筆者根據氣虛血瘀的臨床特點,自擬參龍通絡湯治療氣虛血瘀證中風60例,療效較佳?,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120例,診斷參照1995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以半身不遂,肢體軟弱,偏身麻木,舌歪語蹇,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緩或細澀為主癥。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齡36~70歲,中位年齡55歲;病程5~30 d;其中腔隙性腦梗死30例,小腦梗死15例,腦葉梗死10例,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5例;肌力0級2例,1級10例,2級10例,3級15例;言語謇澀6例;伴高血壓病18例,糖尿病7例。對照組60例,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齡35~72歲,中位年齡56歲;病程7~28 d;腔隙性腦梗死29例,小腦梗死16例,腦葉梗死11例,基底節(jié)區(qū)出血4例;肌力 0級 1例,1級11例,2級 9例,3級16例;言語謇澀7例;伴高血壓16例,糖尿病8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予以相應治療。治療組另予中藥參龍通絡湯:黨參15 g,地龍15 g,當歸 10 g,赤芍 15 g,黃芪 40 g,防風 10 g,桃仁 10 g,紅花10 g,川芎 15 g,牛膝 10 g,桑枝 6 g,杜仲 6 g。 每日 1劑,水煎取汁早晚分服。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基本能獨立生活。有效:癥狀及體征好轉,能扶杖行動,或基本生活能自理。無效:癥狀及體征無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愈2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00%;對照組治愈9例,有效39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80.00%。兩組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中風為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病種之一,是臨床常見病。中醫(yī)學認為氣血虧虛,陰陽失調為中風發(fā)病的最根本病機,年老體衰是發(fā)病的病理基礎,而氣虛、血瘀、痰阻則為其致病之根源。如《靈樞·刺節(jié)真邪》篇指出“虛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wèi),營衛(wèi)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反為偏枯”,揭示“(真)氣虛”是發(fā)生中風病的重要病理基礎。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指出“半身不遂者,脾胃氣弱,氣血偏虛,為風邪所乘”,進一步闡發(fā)了此觀點。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瘀,瘀血阻絡,腦髓氣血虧虛而發(fā)中風。本于此,自擬參龍通絡湯以益氣活血通絡。方中黨參既能補氣又能補血,配伍黃芪可增強其補氣補血效果;黃芪、赤芍、防風即黃芪赤風湯,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配伍當歸可增加活血祛瘀之功;川芎為血中氣藥,既活血又行氣,又善祛除腦絡瘀滯;桑枝祛風濕而善達四肢經絡,通利關節(jié),與黃芪、當歸配伍,治療氣虛血瘀之癥更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地龍性走竄,善于通經行絡,與黃芪、當歸、川芎等補氣藥合用,共治中風后氣虛血滯、經絡不利之證;桃仁、紅花活血祛瘀通絡;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固本以扶正。諸藥配伍,共達益氣活血通絡之功,臨床驗證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致殘率和病死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