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旗 劉麗敏
(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哈爾濱150001)
木防己湯方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篇》第二十四條,原文:“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p>
木防己湯方: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雞子大,桂枝三兩,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取煮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木防己、桂枝各二兩,人參四兩,芒硝三兩,茯苓四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條文分析:本條文是治療飲邪迫肺,導致病人作喘的證治。其人膈間支飲,飲邪上行迫肺,肺氣不利而見其人喘滿;飲邪停于心下不去,故見心下痞堅;飲聚于膈,營衛(wèi)運行不利,故見面色黧黑;寒飲內結,其脈沉緊?!暗弥當凳?,醫(yī)吐下之不愈”,可見病非初起,根據病史較長,治療經過為吐下之法,攻吐傷正氣,導致體質偏虛,正如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云:“吐下之余定無完氣……人參益虛。”可見本證除飲邪存在外尚有虛證存在,屬于虛實夾雜之候。
根據以上癥候,醫(yī)圣張仲景根據臨床所出現的情況提出了兩套治療方案:第一,“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第二,“實者三日復發(fā),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由此可見,虛與實是應用石膏的關鍵,仲景“虛者”用石膏,而“實者”去石膏。
如果能對仲景關于“虛”、“實”正確理解,那么就能夠確切理解仲景應用石膏意圖,從而理解石膏的功用。
1.關于虛實的理解:《金匱要略選讀》認為,虛者指“心下虛軟”,實者指“心下痞堅結實”,認為虛實指的是臨床癥候,進而指水邪輕重。然而筆者認為,虛指的是氣虛、陽虛、正虛,實指的是水邪、腑實之實邪。原因有四:
第一,從實者加茯苓芒硝分析:茯苓利水,《本草衍義》載:“此物行水之功多”,《神農本草經》載:“利小便”。由此可知,“實”應為水邪之實邪。芒硝軟堅散結,《藥品化義》載:“味咸軟堅,故能通燥結”。由此可知“實”應為腑實。合而言之,實指的是水邪、腑實之實邪,較為恰當。總之,要比“心下痞堅結實的癥狀”這種說法更為確切。與之相對應的“虛”自然指的是氣虛、陽虛、正虛,即所謂的本虛之候,要比“心下虛軟的臨床癥候”說法更準確些。
第二,從藥物組成和“虛者即愈”分析:木防己善行膈間之飲,《本草拾遺》載:“木防己主風氣,宣通”。桂枝通陽利水,行水?!侗窘浭枳C》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水,曰補中”。人參大補元氣。縱觀三藥,為通陽補氣,所以說虛者為氣虛、陽虛、正虛。
第三,以古代個別醫(yī)家觀點觀之:“正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夺t(yī)案金鑒》引李彣語:“木防己湯補虛散飲,虛者受補即愈,實者飲邪固結不解,故復發(fā)不愈”。
第四,根據病史及治療史分析:患者病史較長(“得之數十日”),治療經過為吐下之法(“醫(yī)吐下之不愈”)。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云:“吐下之余定無完氣……人參益虛……”由此可見病人屬于久病之人,必然正氣虧虛,屬于臨床的虛證范疇。
2.從虛者用石膏分析,石膏功效除降逆平喘外尚有辛能助陽通陽之功。
仲景為什么應用石膏呢?《金匱要略選讀》認為,“石膏辛涼重墜,清解郁熱,降逆平喘”。
筆者認為,全文不曾提“熱”字,亦不見熱象,而且“脈沉緊”非熱也,而執(zhí)意說成是“內有郁熱”也僅是以石膏寒涼,臆測仲景之意,即“以方測證”似有牽強之處。雖說臨床應用兼有郁熱之候,療效肯定,但是并非仲景原意,后人常常把木防己湯應用于兼有郁熱之膈間水飲,雖然收到較好療效,但是殊不知未有郁熱之水飲亦可應用,因為石膏除了清解郁熱、降逆平喘以外,尚有辛以助陽通陽之功。仲景在此應用于誤吐誤下后的氣虛與陽虛的膈間支飲,可兼有熱邪,也可沒有熱邪。仲景以木防己之宣通行膈間水飲,以桂枝通陽利水助陽化氣,以石膏辛以通陽助陽利水,且降逆平喘,人參補氣,氣生則陽長?!疤撜摺笔嗯涔鹬π镣枤猓鹬Φ檬喽镣ㄖ柛?,而又避免過于燥熱,體現仲景治病把握分寸,掌握尺度,溫熱適中,故稱其“和”。而對于以水邪偏盛夾有腑實之邪的“實者”,仲景則因石膏辛涼,有悖于“溫藥和之”而不用,并加茯苓使水邪從小便而去,用芒硝使腸腑之實隨大便而解,給邪以出路,足見仲景用意之深矣!而仲景用石膏則取其辛性助陽,非獨定喘也。
總之,筆者認為,本方中石膏以辛助陽、降逆平喘,不可拘泥于清解郁熱,未有熱者亦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