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茹,婁方明,王 強
(1.遵義醫(yī)學院藥學院,貴州 遵義563000;2.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江蘇南京210009)
苦丁茶因具有“消炎退熱、清心明目、提神醒腦”等功效[1],在我國南部及西南地區(qū)四川、云南、貴州、廣州、海南等省獲得人們的喜愛。根據(jù)報道[2-4],苦丁茶為冬青科冬青屬(Ilex)和木犀科女貞屬(Ligustrum)植物的葉子經(jīng)過加工而成,其中冬青屬的植物主要有冬青Ilex kudingchAc.J.Tseng、大葉冬青I.latifolia Thunb等;而木犀科植物主要有女貞 Ligustrum lucidum Ait.、紫莖女貞 L.purpurascens Y.C.Yang、粗壯女貞 L.robustrum(Roxb.)BL.等。經(jīng)學者考證,黔產(chǎn)苦丁茶的原植物以女貞屬植物粗壯女貞為主[4]。本文借助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雙指標序列法[5-6]研究黔產(chǎn)苦丁茶的紅外指紋圖譜,有利于進行品質評判和品種篩選。
1000FT-IR型紅外分光光度計(美國VARIAN公司),F(xiàn)W-4型壓片機(天津市光學儀器廠)
市售苦丁茶樣品,產(chǎn)地見表1。粗壯女貞樣品經(jīng)中國藥科大學秦民堅教授鑒定原植物為木犀科女貞屬植物粗壯女貞 L.robustrum(Roxb.)BL.,溴化鉀(天津市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
樣品經(jīng)60℃干燥,粉碎過60目篩,將少量樣品粉末與適量溴化鉀混合,研磨。取研磨后細粉適量,用壓片機壓制成薄片。
調試好儀器,設置掃描范圍為4 000~400 cm-1,以溴化鉀為背景,將樣品薄片放于紅外分光光度計中開始掃描,每個樣品進行5次重復測定,掃描紅外指紋圖譜,所得光譜有良好重復性。
將苦丁茶樣品按照以上實驗方法測定紅外光譜,紅外光譜圖見圖1、2,吸收峰波數(shù)見表1。
圖1 粗壯女貞紅外光譜圖
共有峰的確定:對于一組吸收峰,若組內(nèi)吸收峰的波數(shù)最大差異顯著小于其與相鄰組之間的平均波數(shù)差,就確定該組峰是一組共有峰。在表1中,多數(shù)組峰明顯滿足這一條件,可明確判定為共有峰。如3 167.2、2 926.9 cm-1的兩組峰,對應的平均波數(shù)分別為3 168.8和2 931.6 cm-1,組內(nèi)最大波數(shù)差分別是93.9和10.1 cm-1,兩組峰的峰間距是237.2 cm-1,故可確認平均波數(shù)為3 167.2 cm-1的一組峰是共有峰,以此類推。
圖2 苦丁茶樣品紅外光譜圖
表1 紅外指紋圖譜吸收峰波數(shù)
以粗壯女貞為標準,將不同苦丁茶樣品與之相比較,計算紅外指紋圖譜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兩個指標。見表2。共有鑒別指標[5]:(1)共有峰數(shù)Ng,指在比較的兩個IR圖中都出現(xiàn)的吸收峰的個數(shù);(2)獨立峰,指紅外指紋圖譜中不同的吸收峰。NX為指紋圖譜x中相對于其共有峰的非共有峰數(shù),稱為x的變異峰數(shù)。(4)獨立峰數(shù)Nd,指相互比較的兩個IR圖中的獨立峰總數(shù)Nd=Ng+Na+Nb。(3)共有峰率P,(共有峰數(shù)Ng/兩個IR圖中的獨立峰數(shù)Nd)·100%。變異鑒別指標:變異峰率Pv為一個指紋圖譜中相對于共有峰的變異峰數(shù)與其共有峰數(shù)的比值Pv=(Nx/Ng)·100%。
表2 共有鑒別和變異鑒別
利用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兩個指標,可以從共性和差異兩個方面全面描述苦丁茶樣品I與粗壯女貞的紅外指紋圖譜之間的差異性。共有峰率越高,表明兩個指紋圖譜的共性越大;變異峰率差異越大,表明兩種藥材的差異越大。兩個指紋圖譜的變異峰率都小,說明兩種藥材品種或它們的某種性質相近,兩種藥材或其性質變異就小。根據(jù)表2,有6種苦丁茶樣品的共有峰率都大于90%變異峰率都小于10%,表明這6種苦丁茶的原植物來源就是粗壯女貞;而道真、務川、綏陽-2、新舟-1的4種苦丁茶樣品與粗壯女貞的紅外指紋圖譜之間的共有峰率均在80%~90%且變異峰率都小于10%,表明這4種苦丁茶的原植物來源是粗壯女貞的可能性較大,并且綏陽-2、新舟-1的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數(shù)據(jù)一致,均為(89.7,7.7/3.8),表明這兩種苦丁茶的植物來源一致。
利用植物的遺傳信息—共有峰率和變異信息,可同時精細描述任意2個樣品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6]。借助于紅外光譜的指紋性,用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分析法研究了黔產(chǎn)苦丁茶的紅外指紋圖譜,發(fā)現(xiàn)黔產(chǎn)苦丁茶的植物來源多以粗壯女貞為主。該方法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指紋圖譜分析方法,具有快速、簡便、準確等特點,有望成為藥材快速鑒別的一種新途徑。
[1] 程春萍.苦丁茶的藥理作用[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7,12:26-27.
[2] 張燦坤.苦丁茶原植物及商品調查[J].中藥材,1994,17(3):14-15.
[3] 俸宇星,陳數(shù)坤,趙瑞峰,等.中國冬青屬苦丁茶名實辯證[J].植物分類學報,1998,36(4):353-358.
[4] 王世清.貴州苦丁茶品種考證及資源調查(一)[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2,55:107 -108.
[5] 龐濤濤,杜黎明.苦丁茶紅外指紋圖譜共有峰率和變異峰率雙指標序列分析法[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07,27(3):486-489.
[6] 鄒華彬.雙指標信息顯著相似序列聚類分析桂附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無水乙醇提取物紅外指紋圖譜[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18):2325 -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