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孫連新,谷奉天
(1.濱州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產(chǎn)業(yè)現(xiàn)代技術(shù)研究院,山東濱州256606;2.濱州學(xué)院,山東濱州256604)
國務(wù)院2009年11月23日,以國函[2009]138號(hào)批復(fù)印發(fā)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tài)經(jīng)濟(jì)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該《規(guī)劃》明確界定了黃河三角洲的地理坐標(biāo)為東經(jīng) 116°59'~120°18',北緯 36°25'~38°16',包括山東省東營、濱州兩市的全部,以及與其毗鄰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相似的德州樂陵市、慶云縣,濰坊北部寒亭區(qū)、壽光市、昌邑市,淄博高青縣和煙臺(tái)萊州市。共涉及6個(gè)區(qū)市的19個(gè)縣(市、區(qū)),陸地面積2.65×104km2,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根據(jù)地貌類型的不同,自然植被可劃分為:貝沙植被、海灘涂植被、水生植被和低山丘陵植被4個(gè)類型,其他絕大部分的平原和丘陵墾為栽培植被。
貝沙植被是古代黃河三角洲貝殼堤(島)上的植被。據(jù)歷史記載,公元11年至1047年黃河尾閭曾由濱州北部渤海灣南岸入海,所以這段海岸是古代黃河三角洲的一部分,一條貝殼堤(島)東南起自汪子島向西北延伸大口河堡、狼坨子和馮家堡,繼續(xù)向偏西方向與渤海灣趙家堡、岐口沿岸的Ⅱ號(hào)貝殼堤相聯(lián)接。其貝殼堤(島)高出平均高潮線3~4 m,平均寬度50~100 m.另一條是汪子島以東較新的貝殼堤(島),向東南方向一直延伸到小沙附近,規(guī)模較小,它代表1855年以前的海岸貝殼堤(島)。這兩個(gè)不同時(shí)期的貝殼堤(島)共計(jì)48個(gè)。另外還有黃河故道天然堤殘留沖擊島41個(gè),這種沖擊島向?;蛳驕系囊幻嬉舶l(fā)育了貝殼灘,生態(tài)環(huán)境近似貝沙島,生長植物也近似。所以,兩者共計(jì)89個(gè)島,總面積3 371 hm2。
貝沙植被的組成成分和結(jié)構(gòu)都比較簡單,據(jù)調(diào)查僅有164種,其中占10種以上的優(yōu)勢種為禾本科、菊科、蓼科、藜科。其它具3種以上的主要種為27科,占總科數(shù)67.5%,占總種數(shù)的92%。
貝沙島僅發(fā)育落葉闊葉灌叢和灌草叢,無喬木林,其中類成分多是暖溫帶的廣布種。這種富有溫帶海岸帶和島嶼的植物區(qū)系成分,同我國溫帶地區(qū)的海島、海灘涂植物都很相似,其中不少與渤海、黃海海岸和列島所共有。如草麻黃(Ephedra sinica)、酸棗(Zizyphus jujuba)、黃荊(Vitex negundo)、蛇葡萄(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柳(Tamarix)、毛葉繡線菊(Spiraea mollifolia)、美麗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等。這些植物既反映了構(gòu)成貝沙植被的主要成分,又反映了植被的外貌結(jié)構(gòu)和生態(tài)特點(diǎn),受生境條件所制約,貝沙島只能生長發(fā)育與環(huán)境相適應(yīng)的類群。灌木分枝多,高一般不超過2 m;組成種類貧乏,常以單優(yōu)勢種出現(xiàn),故冠層一致;組成植物種類,多以抗風(fēng)、耐鹽的陽性灌木和木質(zhì)藤本植物為主;它們的葉片多具厚角質(zhì)層,密被茸毛和泌鹽組織等,不少種類既有抗鹽性又有耐鹽性。如酸棗、黃荊、檉柳和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等,都具有這種雙重性。
根據(jù)貝沙島植被的生境差異和生活型以及建群種的不同,劃分為8個(gè)植物群系。
該灌叢主要分布在海拔4 m以上的貝沙島,沙層比較深厚,淺層蓄有淡水,如大口河島、黑坨子島、棘家堡子島均有大面積分布;另外在較大的殘留沖擊島,表層積有貝沙,下層紅土深厚的島上也均有分布,如紅土洼子島、脊嶺子島等多有廣泛分布。由于灌叢受到海風(fēng)影響,多呈矮化叢生,群叢高度一般在1.5 m以下,總蓋度70% ~80%,最大90%。群叢組成種類貧乏,酸棗多成片生長,蓋度達(dá)60%,生物量625 g/m2。混生少量黃荊、柘(Cudranis tricuspidata)、草麻黃、毛葉繡線菊、美麗胡枝子等;藤本植物有蛇葡萄、白蘞(Ampelopsis joponica)、草本層以豬毛菜(SalsosAcollina)、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委陵菜(Pophorbia lumulata)、貓眼草(Euphorbia lumulata)、蘿摩(Metaplexis japonica)為主。該灌叢總面積達(dá)70 hm2。
本灌叢主要分布在年高潮線附近,海拔在3~4 m的中高低貝沙島,沙層薄,涵養(yǎng)水分差,以早中生黃荊為建群種,覆蓋度在80%以下。灌層低矮,一般高度在1m以下。常見伴生種有酸棗、草麻黃、美麗胡枝子等。草本層,蓋度在50%以上,高20~60 cm,主要有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長芒草(Stipa bungenan)、緣芒鵝冠草(Roegneria pendulina)、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s)、甘草(Glycyrrbiza uralensis)、問荊(Equisetum arvense)等。該灌叢總面積達(dá)65 hm2。
該灌叢以木質(zhì)藤本蔓性植物單葉蔓荊為優(yōu)勢種,主要分布于半流動(dòng)性低矮貝沙丘,是貝沙島的先鋒灌叢。由于單葉蔓荊匍匐莖可產(chǎn)生不定根,莖蔓延生長很強(qiáng),可長達(dá)3 m以上,多形成純一群落,具有顯著的固沙效益。主要分布在汪子島以東1855年前后海岸帶的新貝沙島上。有時(shí)伴生低矮的酸棗和黃荊。少量草本植物夾生于同層灌叢中。如翅堿蓬(Suaeda salsa)、豬毛菜(SalsolAcollina)、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二色補(bǔ)血草(Limonium bicolor)、砂引草(Meesserschschmidia sibirica)、珊瑚菜(Glehnis littoralis)等。該灌叢總面積達(dá)13.5 hm2。
該灌叢主要分布在微型起伏的低平貝沙島上,貝沙島多混有沖擊泥沙層,基質(zhì)薄,水分涵養(yǎng)差。草麻黃地下具短根,葉片退化,根系較深,具旱中生性。生長稀疏,一般蓋度在45%以下。伴生種有長芒草、白羊草和枸杞(Lycium chinense)等。灌叢總面積7 ~9 hm2。
該灌叢主要分布在貝沙島海拔較低的基部,貝沙層薄,大部分已被海潮沖刷為緩平高地,潛水位高,礦化度高達(dá)35 g/L以上,為重鹽堿化土壤。建群種檉柳為泌鹽型,一般高1~1.5 m,蓋度40% ~50%,多構(gòu)成純一群叢。個(gè)別伴生有鹽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翅堿蓬等。灌叢總面積13~15 hm2。
白刺灌叢主要分布在殘留沖積的低小泥土沖擊島上,貝沙層很薄,多在高潮線以上的高蒸發(fā)區(qū),潛水位1 m以上,礦化度高達(dá)100~150g/L,系重鹽漬區(qū)。白刺分枝密集低矮叢生,群落蓋度一般在70%上下,伴生種極少,只見稀疏的檉柳、翅堿蓬和二色補(bǔ)血草(Limonium bicolor)等。灌叢總面積達(dá)11 hm2。
該草叢以白羊草為建群種,散生少量灌木,主要分布在晚期堆積貝沙島和被挖后殘留少量貝沙的高地上。由于該生境持水能力差,蒸發(fā)量大,所以旱中生白羊草占據(jù)群落優(yōu)勢。一般蓋度在50%以下,生物量150 g/m2上下。少量伴生灌木有酸棗、杠柳、興安胡枝子(Lespedeza dahurica)等。總面積達(dá)20 hm2。
大穗結(jié)縷草草叢主要分布在近海低矮半流動(dòng)性貝沙島上,是貝沙島近海的先鋒植物群落,具一定的海潮侵襲性,喜陽光,植株強(qiáng)健,地下根莖繁茂。耐鹽堿、耐旱、耐貧瘠、耐低溫。能在海灘上形成很強(qiáng)的覆被,是鹽堿區(qū)發(fā)展草坪和護(hù)坡固堤的可選植物。該群叢多為純種構(gòu)成,有時(shí)稀疏混生興安天門冬、二色補(bǔ)血草和黃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等??偯娣e達(dá)30 hm2。
貝沙島上8個(gè)植被群叢是覆被度高的連片植被,總計(jì)230 hm2上下,僅占全部貝沙島面積的6.9%。而在島上散生的植物如萹蓄(Polygonum plebeium)、西伯利亞蓼(P.sibiricum)、習(xí)見蓼(P.plebeium)、中亞濱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灰綠藜(Cheiiopodium gloaucm)、鹽角草、翅堿蓬、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海邊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白刺、酸棗、檉柳、二色補(bǔ)血草、羅布麻(Apocynum venetum)、杠柳(Periploca sepium)、濱旋花(Calyjegia soldanlla)、枸杞、茵陳蒿(ArtemisiAcapillaris)、黃花蒿(A.annua)、青蒿(A.apiacea)、艾蒿(A.argyi)等,構(gòu)成了2 500 hm2覆蓋度20% ~40%不等的面積。這就是說,3 371 hm2的貝沙島陸面,有植被覆蓋的達(dá)80%以上。
黃河三角洲灘涂包括海岸帶的軟質(zhì)灘涂和硬質(zhì)灘涂2個(gè)類型。軟質(zhì)灘涂是由濱州的古代黃河三角洲泥質(zhì)灘涂、東營的近代黃河三角洲泥質(zhì)灘涂以及濰北至虎頭崖入海諸河流沖積的泥質(zhì)灘涂組成,總計(jì)23×104hm2?;㈩^崖以東的萊州市海岸,共計(jì)83.9km,是有沙質(zhì)和石質(zhì)組成的硬質(zhì)灘涂,因?yàn)┩肯騼?nèi)陸延伸淺,灘涂面積僅有10 hm2。
海灘涂是由高潮帶和潮間帶(潮間上帶、潮間中帶、潮間下帶)組成。黃河三角洲海灘涂高潮帶7.5×104hm2(濱州段2.2×104hm2、東營段3.8×104hm2、濰北段 1.3 ×104hm2、萊州段 0.2 ×104hm2);潮間帶15.5 ×104hm2。
潮間帶由于地處含鹽3%以下的近海,生長植物極少,僅有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翅堿蓬、鹽角草、檉柳等鹽生植物稀疏生長。在高潮帶,由于土壤含鹽低于3%以下,逐漸生長了以鹽生植被為主的各種植物群叢。
該群叢在潮間帶上帶和高潮帶的潮水溝案,多成純叢分布,生長高度20~30 cm,蓋度20% ~40%,生物量1 300 g/m2,總面積 38 hm2。
在年高潮區(qū)土壤含鹽3%以下地段,以及潮溝兩側(cè)岸頂,多構(gòu)成純翅堿蓬群叢。其植株形態(tài),因生境條件而異,在水分適宜,鹽分適度(1.0% ~1.5%)的地帶,8月份植株高達(dá)70~80 cm,分支茂密,枝葉呈暗綠色。若土壤干燥。含鹽在1.5%以上,植株低矮分枝稀少,且呈現(xiàn)紫紅色。分布面積:濱州古代黃河三角洲0.8×104hm2,東營近代黃河三角洲0.7×104hm2,濰北0.5×104hm2,萊州 80 hm2。
獐毛是禾木科多年生泌鹽植物,地上匍匐莖生活力很強(qiáng),在土壤含鹽1%的地段能形成良好的覆蓋,多成純叢。在含鹽量1.5%左右,潛水礦化度30 g/L以上的地段,獐毛雖長勢強(qiáng),但多有翅堿蓬混生,構(gòu)成獐毛-翅堿蓬群叢,獐毛多生長為不伸展地上匍匐莖的叢生直立型。在這種群從中還伴生少量檉柳、二色補(bǔ)血草。分布面積:濱州0.5×104hm2,東營0.5×104hm2,濰北0.4 ×104hm2,萊州0.03 ×104hm2。
檉柳是我國溫和、寒溫氣候區(qū)鹽土、鹽堿土的指示物。它生長的環(huán)境 pH值7.5~8.5,土壤含鹽0.8%以上,在潮間帶有稀疏純生,在年高潮區(qū)既有原生群叢也有次生群叢。常伴生獐毛、翅堿蓬、二色補(bǔ)血草、蒙古鴉蔥、白刺等。面積:濱州0.1×104hm2,東營0.5 ×104hm2,濰北0.2 ×104hm2。
在土壤含鹽1% ~2%的重鹽堿區(qū)的高地、河堤、鹽堿埂均有純叢分布,是一種木本肉質(zhì)耐鹽植物,在濱州、東營、濰北高潮區(qū)多有點(diǎn)片生長,面積不大。濱州0.2×104hm2,東營 0.2×104hm2,濰北0.3 ×104hm2。
杞柳主要是灌木林,少為小喬木,主要分布在近代黃河三角洲的新淤地上,喜濕、微耐鹽堿,現(xiàn)在黃河口濕地有大面積自然分布,濱州和濰北海岸帶僅有小面積的低洼濕地生長。總面積有1×104hm2上下。
蘆葦生態(tài)幅度廣泛,在短期積水的低洼濕地,蘆葦生長矮小,俗稱“蘆草”,高潮帶大部分為這種蘆草,在長期積水的洼地,蘆葦植株可達(dá)1.5m左右,生長蘆草的缺水區(qū)多有獐毛、翅堿蓬混生組成蘆葦-獐毛-翅堿蓬群叢。總面積:濱州0.2×104hm2,東營0.3×104hm2,濰北0.2 ×104hm2,萊州0.01 ×104hm2。
主要分布在水分狀況較好的沙土壤,土壤含鹽在0.4%以下的低鹽堿區(qū)。在濱州和東營有大面積的連片群叢。多伴生有羅布麻(Apocynum venteum)、白茅(ImperatAcylindrica)、杞柳灌木等。野大豆并依扶這些植物展蔓纏繞生長。在東營海濱農(nóng)業(yè)部已批準(zhǔn)建成“野大豆原生態(tài)保護(hù)區(qū)”。
白茅群叢主要分布在高潮帶和潮上帶的低洼區(qū),雨季集蓄淡水洗鹽后,土壤鹽堿很低,是農(nóng)民分散開墾種植農(nóng)作物的指示植物。正因?yàn)樯硹l件較好,所以白茅多呈純叢結(jié)構(gòu),生長茂密,地面覆被較好。濱州和東營都有大面積連片群落,總面積在1.2×104hm2上下。
主要分布在虎頭崖以東萊州市的硬質(zhì)灘涂的砂灘上,可構(gòu)成純叢,個(gè)別分布地伴生有粗毛鴨嘴草(Ischaemum barbarum)、珊瑚菜(Glehmia littoralis)等。
黃河三角洲具有較廣泛的水域,僅獨(dú)流入海大于30 km的河流就有漳衛(wèi)新河(年均徑流7.6×108m3)、馬頰河(年均徑流2.58×108 m3)、徒駭河(年均徑流8.97×108m3)、淄脈河(年均徑流2.58×108 m3)、小清河(年均徑流8.47×108m3)、彌河(年均徑流4.27×108m3)、白浪河(年均徑流1.55×108m3)、濰河(年均徑流 14.6×108m3)、膠萊河(年均徑流2.33×108m3)等,除黃河以外,再加自然的溝、渠水面,河、溝、渠的總水面可達(dá)128 382.3 hm2。建國后,除引黃河水直接灌溉外,還建有大量平原水庫蓄水,再加上自然湖泊蓄水,水庫和湖泊水面積達(dá)到46 153.9 hm2。還有眾多的天然坑塘水面,達(dá)42 612.4 hm2。三者合計(jì),總淡水水域面積高達(dá)217 148.5 hm2,滋生著大量水生植物,可劃分為挺水群叢、浮水群叢和沉水群叢3個(gè)植被群系。
由于各地水質(zhì)條件差異,和植物生態(tài)學(xué)特征的不同,在不同的水域主要形成了蘆葦(Phragmitas cammuis)、荊三棱(Scirpus yagzra)、扁稈蔗草(Scirpus planiculmic)群叢;水蔥(Scirpus tabernaemontani)、水毛花(Seirpus triagulatus)、剛毛荸薺(Eleocharis valleculosa)群叢;香蒲(Typha orientalis)、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澤瀉(Sagittaria aginashi)、慈姑(Sagittaria sagittoflia)等3個(gè)挺水植被群叢。
3.1.1 蘆葦、扁稈蔗草、荊三棱群叢(Form.Phragnitas commuis,Scirpus yagzra,Scirpus planiculmic)主要分布在各入海大河的寬闊入??诘臏\水岸邊和水庫池沼的淺水處。由于這些水域面積相對(duì)穩(wěn)定,群落內(nèi)除優(yōu)勢種和次優(yōu)勢種外,還有較多的伴生種,如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水莎草(Juncelleus serotinus)等。群落蓋度60% ~80%,總面積達(dá)5 000 hm2。
3.1.2 水蔥、水毛花、剛毛荸薺群叢(Form.Scirpus tabernaemontani,Seripus triagulatus,elecharis valleculosa)主要分布在湖泊、池塘和水溝的靜水水域,水庫邊岸淺水亦有分布。該群叢適生范圍廣,除靜止淺水生長,在沼澤濕地亦有分布,群系亦比較穩(wěn)定。植株高50~80 cm,蓋度60% ~80%,總面積達(dá)5 000 hm2。
3.1.3 香蒲、黑三棱、澤瀉、慈姑群叢(Form.Typha orientalis,Sparganium stoloniferum,Saguttaria aginashi,Sagittaria sagirrfolia)主要分布在湖泊、坑塘靜水水域和河溝緩流水的岸邊。該群系亦比較穩(wěn)定,株高60~140 cm,蓋度70% ~90%,總面積6 000 hm2。
該植被類型主要包括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青萍(Lemna minor)、紫萍(Spirodela pdyrhiza)群叢;鳳眼蓮(ElchnorniAcrassipes)、水鱉(Hydrocharis dubia)、浮葉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群叢和槐葉萍(Salyinia natans)、萍(Narsilea quadrifolia)、輪葉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群叢等3個(gè)植被群系。普遍分布在黃河三角洲含有機(jī)質(zhì)的靜水水域中,生長密度大,蓋度高,達(dá)85% ~95%,總面積達(dá)1 800 hm2。
主要有穗狀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魚藻(Ceratophyllum du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群叢;是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篦齒眼子菜(Potamogetom pectinatus)、茨藻(Najasmarina)群叢;竹葉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marima)、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小葉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群叢等3個(gè)植被類型。適生于河流、水渠等流動(dòng)水域。蓋度高達(dá)80% ~90%,總面積達(dá)2 100 hm2。
丘陵山地占黃河三角洲區(qū)域總面積的比例較小,僅為4.94%。在海拔50~200 m以下的丘陵地,由鄒平縣6 948 hm2,昌邑市的54 468 hm2,萊州市的38 897.8 hm2組成。共計(jì)100 314 hm2。整個(gè)丘陵區(qū)域已絕大部分開墾為農(nóng)業(yè)栽培植被,僅在低山腳下還存有少量未開墾的天然植被。所以,丘陵山地植被主要分布在鄒平和萊州兩縣市的低山區(qū)。鄒平縣大于海拔200 m的山地面積8 046 hm2,長白山大小山頭300余個(gè),最高峰826.8 m。萊州市大于海拔200 m的山地面積22 655.4 hm2,幾個(gè)較大的山體有胡頂山、馬山、吳家大山、大基山等,胡頂山海拔最高,頂峰為690.5 m。所以兩縣市的低山總面積為30 704.4 hm2。分布著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灌草叢、草甸等山地植被類型。
針葉林是以針葉樹為建群種所組成的各種森林群落的總稱,包括針葉純林,針葉樹混交林和以針葉樹為主的針闊混交林。
三角洲屬于落葉闊葉林區(qū),但在山區(qū)的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分布著溫性針葉林,主要是鄉(xiāng)土樹種赤松林叢(Form.Pinus densifiora),其次是引種的黑松林群叢(Form.Pinus thunbergii),還有側(cè)柏林群叢(Form.Platyoladus orientalis)。
落葉闊葉林是黃河三角洲的地帶性植被,也是這一地區(qū)的頂級(jí)群落,除沿海鹽堿土外,整個(gè)調(diào)查區(qū)的山地、丘陵都有分布。落葉闊葉林的建群種主要是櫟屬(Quercus spp.)的幾個(gè)種,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楓楊(Pterocarya stenoptera)、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等組成群落的上層樹種。
灌叢是以灌木為建群而形成的植物群落,除少數(shù)類型外,大多數(shù)是森林破壞后出現(xiàn)的次生植被。灌叢能耐不良的環(huán)境條件,在不適宜于喬木生長的條件下,灌叢是一種良好的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植被。灌叢類型很多,但面積不大,主要有6類:胡枝子灌叢(Form.Lespedeza bicolor)、繡線菊灌叢(Form.Spiraea salicifolia)、紫穗槐 灌 叢 (Form.Amorhoa fruticosa)、黃荊灌叢(Form.Vitexnegundo)、酸棗灌叢(Form.Ziziphus jujuba)、扁擔(dān)木灌叢(Form.Grewia biloba)。
灌草叢是以多年生旱生的禾本科植物為建群種并散生著灌木的植物群落,是山地、丘陵上的森林破壞后形成的一種次生植被。由于不斷受到人為的干擾而使環(huán)境中的土層變得瘠薄,在短期內(nèi)難以恢復(fù)為森林,故而具有相對(duì)穩(wěn)定性。這種群落在萊州、鄒平的山地、丘陵上普遍存在,但由于多年來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它的面積已經(jīng)逐步在減少。現(xiàn)存在以下幾個(gè)植被類型:黃荊、酸棗、黃背草灌草叢(Form.Viter negendo,Zizyhus jujube,Themeda triandra var.japonica);幼刺槐、野古草灌草叢(Form.Robinia pseudoacia,Arundinella hirta);扁擔(dān)木、白茅灌草叢[Form.Grewia biloba var.parviflora,ImperatAcylindrical var.major]。
草甸是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為主體的群落類型,是在水分適中的條件下形成和發(fā)育起來的。這里所說的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濕中生植物,也包括部分鹽中生植物。以這些植物為建群種所形成的群落,稱為草甸。
根據(jù)優(yōu)勢種的生活型及層片結(jié)構(gòu)的差異,我國的草甸植被可分為4個(gè)植被類型,即典型草甸、高寒草甸、沼澤草甸和鹽生草甸。三角洲萊州、鄒平低山丘陵草甸為典型草甸類型,主要由中生植物所組成,種類比較豐富,多由雜類草為主構(gòu)成群落的建群種,所以又稱為雜類草草甸,草層密茂,外貌華麗,又稱為五花草甸。萊州、鄒平山區(qū)典型草甸類型:野菊、丹參為主的雜類草草甸(Form.Dendramthen indi cum,Salviamiltiorhiza);結(jié)縷草草甸(Form.Zoysia joponica);中華結(jié)縷草草甸(Form.Zoysia sinica)、狗牙根草甸(Form.Cynodon dactylon);苔草草甸(Form.Carex spp.)。
[1] 陳漢斌.山東植物志[M].青島:青島出版社,1989.
[2] 山東省科學(xué)技術(shù)委員會(huì).山東省海岸帶和海涂資源綜合調(diào)查報(bào)告集[M].北京:中國科技學(xué)術(shù)出版社,1990.
[3] 谷奉天.黃河三角洲野生經(jīng)濟(jì)植物資源[M].濟(jì)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