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紅
中西醫(yī)結合對強直性脊柱炎56例的臨床治療
王在紅
目的 探討白芍總苷膠囊聯(lián)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AS)的臨床療效。方法 2007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AS患者56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治療組口服白芍總苷及柳氮磺胺吡啶,連用6個月;對照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6個月。觀察患者脊柱晨僵時間、疼痛程度、血沉、C反應蛋白及藥物不良反應。結果 兩組患者在脊柱晨僵持續(xù)時間、血沉、C反應蛋白、疼痛程度等指標方面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患者脊柱晨僵持續(xù)時間、ESR、CRP、疼痛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67.8%,對照組總有效率42.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轉氨酶升高1例,輕度腹瀉3例;對照組轉氨酶升高5例,輕度腹瀉3例,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白芍總苷膠囊聯(lián)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療AS效果優(yōu)于單用柳氮磺胺吡啶,在臨床有推廣意義。
強直性脊柱炎;白芍總苷;中西醫(yī)結合療法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主要侵犯中軸關節(jié),并可累及周圍關節(jié)的慢性進行性炎性疾病。晚期脊柱強直,關節(jié)畸形,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白芍是常用的傳統(tǒng)中藥,具有養(yǎng)血、柔肝、斂陰、收汗、緩急止痛等功效。據(jù)《本經(jīng)》記載,白芍“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止痛、利小便、益氣”,白芍總苷膠囊是從白芍干燥根中提取有效成分白芍總苷(TGP),其具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等功能。藥理研究也表明其具有雙向免疫調節(jié)、抗炎鎮(zhèn)痛的效果[2]。柳氮磺胺吡啶(SASP)作為治療AS的常用藥物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但通常根據(jù)病情需要聯(lián)合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藥物,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大,個體難以耐受。本研究采用白勺總苷膠囊(帕夫林)聯(lián)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評價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AS患者56例,全部病人均經(jīng)過骶髂關節(jié)CT及HLA-B27檢查,均符合1984年美國風濕學會修訂的AS診斷標準[3]。男32例,女24例,年齡15~38歲,病程0.5~10年,發(fā)病年齡平均24.1歲,其中男性平均22.6歲,女性平均26.2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8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帕夫林(TGP)0.6g,口服,1日2次,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1周0.25g,第2周0.5g,第3周0.75g,此后均為0.75g,口服,1日3次,連續(xù)服用6個月;對照組僅給予SASP治療,第1周0.25g,第2周0.5g,第3周0.75g,此后均為0.75g,口服,1日3次,連續(xù)服用6個月。兩組同時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1.3 觀察指標 包括晨僵、疼痛程度、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并與治療前對比觀察療效。疼痛程度按5分計算,1分:無癥狀;2分:輕度疼痛;3分:中度疼痛;4分:重度疼痛;5分:非常疼痛,活動嚴重受限。晨僵、疼痛程度、ESR、CRP治療前后的改善百分率:(治療前值-治療后值)/治療前值×100%。相加后求其平均改善百分率進行療效評價,≥75%為顯效,≥50%為進步,≥30%為改善,<3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進步+改善)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及組間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在脊柱晨僵持續(xù)時間、ESR、CRP、疼痛程度等指標方面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患者脊柱晨僵持續(xù)時間、ESR、CRP、疼痛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指標(±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shù)(n)晨僵持續(xù)時間(min)ESR(mm/h)疼痛程度(分)CRP(mg/L)治療組 28 治療前 52.1±21.5 53.5±18.2 4.4±0.6 30.1±8.3治療后 20.5±14.6ab 16.4±5.1ab 1.2±0.4ab 10.2±3.4ab對照組 28 治療前 55.8±22.6 55.2±20.3 4.5±0.7 31.6±9.4治療后 31.3±15.2a 28.6±17.5a 2.7±0.6a 18.9±3.7a
2.2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6個月后,治療組總有效率67.8%,對照組總有效率42.8%,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n)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轉氨酶升高1例,輕度腹瀉3例;對照組轉氨酶升高5例,輕度腹瀉3例。兩組都給以對癥處理,未停止用藥,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AS是一種以骶髂關節(jié)和脊柱慢性炎癥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晚期可發(fā)生脊柱強直、畸形,使機體功能嚴重受損[4-5]。AS中醫(yī)規(guī)范名為脊痹,《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中將AS的病因歸結為稟賦不足,素體虛弱,腎肝經(jīng)血不足,腎督虧虛,風寒濕邪乘虛深入腎督,筋脈失調骨質受損[6]。
AS治療一般主張進行功能鍛煉、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免疫抑制劑,但多數(shù)藥物長期使用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目前治療AS的藥物主要有非甾體類消炎藥和慢作用抗風濕藥,SASP是目前公認的對AS治療有效的西藥,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腸道反應、可逆性肝酶升高等。白芍是常用的傳統(tǒng)中藥,具有養(yǎng)血、柔肝、斂陰、收汗、緩急止痛等功效。帕夫林(TGP)是我國研發(fā)的抗炎免疫調節(jié)藥,為中藥白芍制劑,其主要成分為白芍總苷,具有抗炎免疫調節(jié)作用,能夠改善患者的病情,減輕患者癥狀和體征,并能調節(jié)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中藥白芍柔筋止痛養(yǎng)血活血之功效。據(jù)動物研究表明[7],TGP能升高模型小鼠降低的白介素(IL)-2水平,降低模型小鼠升高的IL-4水平,可能是其可調節(jié)Th1分泌的IL-2和Th2分泌的IL-4之間的平衡性,從而抑制Th2細胞功能,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TGP還能夠調節(jié)G蛋白-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信號轉導通路、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通路,從而發(fā)揮其抗炎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8]。
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在脊柱晨僵持續(xù)時間、血沉、C反應蛋白、疼痛程度等指標方面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治療組患者脊柱晨僵持續(xù)時間、ESR、CRP、疼痛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因此,TGP聯(lián)合SASP治療AS效果優(yōu)于單用SASP,在臨床有推廣意義。
[1] 李堅,李滿意,婁玉鈐.強直性脊柱炎中醫(yī)證型分布規(guī)律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6(1):6-10.
[2] 杜君宏,董秉丹.甲氨喋呤單用及與白芍總苷聯(lián)用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6):540-542.
[3] Linden S,Valkenburg HA,Cats A.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A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J].Arthritis and Rheum,1984,27(4):361-368.
[4] 王芳.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活動期強直性脊柱炎[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6):265-266.
[5] 郭進,張家永,林敏.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強直性脊柱炎40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0,16(32):148-149.
[6] 路志正,焦樹德.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594.
[7] 李傳應,王春,魏偉.白芍總苷對小鼠慢性皮炎-濕疹的治療作用及其部分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8,24(10):1366-1369.
[8] Zheng YQ,Wei W.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 suppresses adjuvant arthritis in rats and intervenes cytokine2 signaling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synoviocytes[J].Int Immunopharm acol,2005,5(10):1560-1573.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106
454150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王在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