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著“方法”一詞,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xué)。
相傳,古時有一位皇帝患有噎膈癥,無論吃什么東西都吐,生命危在旦夕,身邊的御醫(yī)們束手無策。一天,皇帝身邊的侍從稟報說:“百里之外有一位專治此病的老和尚,隱居于山野,何不將他請到宮中,為陛下診治?”皇帝依言將和尚請來。和尚為皇帝把脈后,隨即開好了藥方。旁邊的御醫(yī)接過一看,竟與自己所開的藥方一模一樣,遂告訴和尚說這個藥方已經(jīng)試過了,沒有效果。和尚并不理會,仍然叫侍從將藥買回,他親自煎煮,等到藥煎到只剩下兩勺湯藥時,和尚將湯藥端到皇帝榻前,但請他不要用慣常的喝藥方式,而是用湯匙盛上藥汁后用舌頭舔著服用,直到把湯藥添完為止?;实垡姥苑旰?,立馬有了起色,連服幾劑后,病就痊愈了。
皇帝病好后,向和尚詢問道:“同樣的方子,為什么第一次服用時完全無效,而這次卻有起死回生之效呢?”和尚解釋道:“若要藥劑發(fā)揮出最大的藥效,既要有對癥下藥的‘方’,也要有靈活變通的‘法’,你用舌頭舔服湯匙中的藥,可使藥物緩緩作用于咽喉之處,但若按照慣常的方法,將藥一口氣吞下去,當(dāng)然無濟于事了?!被实勐牶蠡腥淮笪颍瓉砗人幰惨v究方法,只有“方”與“法”結(jié)合才能藥到病除。從此“方法”一詞便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