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俊 劉 曉 梁正席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社會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社會公德意識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項基礎工程,如果沒有社會公德意識作為基礎,高層次的道德觀也就難以形成。高等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和輻射源,高校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科學素質,對宣傳、維護和遵守社會公德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普遍存在著大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公德意識的現(xiàn)象。在這里,筆者結合自身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從學校教育方面,提出加強大學生公德意識教育的一些做法或途徑。
公德教育不是在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某種場合對學生進行教育就可以取得實效的,也不是一兩個大型活動就能培養(yǎng)出來的,而是每時每刻滲透在教育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學校的一切活動中。換句話說,就是要把社會公德意識教育貫穿于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當中,始終保持公德意識教育的連續(xù)性,即從大學生進校到畢業(yè)的整個學習生活過程當中不斷地、反復地開展公德意識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公德教育氛圍。
高職高專學校新生的生源質量與其他的本科院校相比普遍偏低,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大多數(shù)學生的行為習慣、自制能力和法紀意識也比較差,這無疑增加了學校公德意識教育的難度。所以,學校必須從學生入校的那一刻起就要對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進行引導和教育。新生報到時,學校必須對負責接待任務的志愿者進行培訓,讓他們在接待新生及家長時要講究文明禮貌、保持微笑服務,讓新生懂得與人相處時應禮貌待人;在報到注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讓學生自覺排隊,養(yǎng)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入學教育環(huán)節(jié),學校除對學生進行專業(yè)教育外還要進行法紀知識、校規(guī)校紀的教育,讓遵紀守法的意識一開始就深入學生的頭腦。在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過程中,一方面學校要不斷地利用主題班會、志愿者服務活動、主題演講賽、社團活動、網(wǎng)絡宣傳、公民道德建設活動月等形式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另一方面學校的各個部門要以文明、優(yōu)質的服務態(tài)度為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營造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良好氛圍。這樣,既保持了社會公德教育的連續(xù)性,也增強了公德教育的實效性,也營造出了良好的社會公德教育氛圍。
2005年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中強調:“輔導員、班主任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笨梢哉f輔導員是大學生入學后認識的第一個老師,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作風、言行舉止等都對大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輔導員與學生朝夕相處,工作內(nèi)容涉及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輔導員要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關心學生,才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輔導員要走近學生、接納學生,努力成為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高職高專學校要抓好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教育首先就要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輔導員的自身素質。為了提高輔導員整體素質和育人水平,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要定期召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研究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方案;學校還定期對全體輔導員(班主任)進行培訓,尤其加強對新聘輔導員的培訓,一方面學校邀請校內(nèi)外專家為輔導員開展專題講座,另一方面每年都要選派輔導員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各種培訓;同時還組織輔導員沙龍活動,讓輔導員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心得交流、工作交流和相互減壓。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使我校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較大提高。
在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教學資源和條件之外,學校還應積極主動地去開辟社會公德教育的新途徑,挖掘社會公德教育的新載體,營造一個良好的公德氛圍,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
首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環(huán)境美化,營造出濃厚的社會公德教育氛圍。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健康向上的校園風貌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以實際行動展示大學生形象,提高自身的公德修養(yǎng)。做好校園美化工作,以整潔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熏陶人,感染人(即‘紅地毯’效應),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其次,不斷加強學生文明禮貌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教育學生不得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說臟話、吸煙和損壞公物;不得帶食物進入教學區(qū),愛護公共環(huán)境;上課不接打電話和玩手機,要尊師重道;在寢室必須維護好樓道的清潔衛(wèi)生,按時就寢,不得影響他人休息;在食堂提倡文明就餐,由學生志愿者進行監(jiān)督,使學生養(yǎng)成遵守秩序、講究衛(wèi)生、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再次,積極組織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為社會公德教育提供新載體。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團委積極組織開展社團活動,建立了“愛心塵緣社”和“愛心基金”?!皭坌膲m緣社”主要開展同學們的失物招領活動,“愛心基金”則是由全校學生自愿募捐并將其用于資助困難學生的“專項基金”。這一系列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助人為樂的高尚品質,也為學校的公德教育提供了新載體、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第四,積極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到什么是符合社會公德規(guī)范的行為,什么是不符合社會公德規(guī)范的行為,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養(yǎng),并積極帶動他人,做社會公德的宣傳員。
當今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信息的渠道很廣,特別是網(wǎng)絡的大量資源將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yǎng)過程中,高職高專學校應該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絡的功能大力宣傳、倡導社會公德。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網(wǎng)絡平臺,加強對大學生身邊的先進典型進行大力宣傳,豐富公德教育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校園網(wǎng)上開辟“不文明行為曝光臺”,對校園里的浪費、損壞公物、教學區(qū)不文明現(xiàn)象等進行曝光,讓大學生通過對這些不文明行為的討論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同時在校園網(wǎng)絡上開設了院長信箱和信息交流欄目,其中信息交流欄下開設有學院留言板、招生就業(yè)留言板、心理咨詢留言板以及校團委留言板,方便學生反映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加強了學校與學生、職能部門與學生、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使大學生走出公德意識方面的誤區(qū),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德意識;建立班級、專業(yè)QQ群,教師、輔導員充分利用網(wǎng)絡QQ群,與學生在網(wǎng)上進行交流、答疑解惑,在增強師生之間情感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教育。
學生打架、損壞公共財物等現(xiàn)象在每個大學(特別是高職高專學校)都是屢見不鮮的。這些現(xiàn)象為什么會反復發(fā)生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對自己的行為將會引發(fā)的后果不是很清楚,因此,高職高專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意識。筆者所在學校在開設法律基礎課程的同時,還在《學生手則》中增加了法律、法規(guī)、文件選編部分,具體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刑法》節(jié)選、《普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內(nèi)容,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法律知識教育。學校要求各班級利用主題班會開展法律知識學習活動,同時還在全校學生當中定期開展法紀知識競賽。學校通過采取以上措施,使得近幾年來學生打架現(xiàn)象得到有效杜絕,損壞公共財物的現(xiàn)象也大幅度減少。
總而言之,提高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guī)章制度。學校、社會、家庭、自我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側重、各有特點,是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統(tǒng)一整體。學校的德育教育在緊密結合學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創(chuàng)新思路,把社會公德教育與社會實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轉變道德觀念,增強公德意識。
[1]葛晨光.做好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05(7).
[2]李強.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探究[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