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黃毅華,汪玉麗(深圳市西鄉(xiāng)人民醫(yī)院,廣東 深圳 518102)
病例 孕婦29歲,孕1產(chǎn)0。孕期到我院行產(chǎn)前超聲檢查。超聲所見:胎位為左枕前,雙頂徑8.9 cm,頭圍32.6 cm,腹圍32.3 cm,股骨長7.1 cm,S/D=2.2。胎兒心率為142次/min,胎兒相當于孕36+周。胎兒肝胃雙腎膀胱可見,動態(tài)觀察膽囊窩未探及正常膽囊回聲,可見一管狀囊性回聲,大小約2.4 cm× 0.8 cm。邊緣可見細小分支。CDFI:上述囊性回聲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胎盤位于后壁,厚約為3.2 cm,羊水深度為4.6 cm(圖1)。超聲提示:①宮內單活胎,胎兒發(fā)育相當于孕36+周;②胎盤Ⅱ級,羊水量正常;③胎兒先天畸形:胎兒膽道囊性病變,考慮膽道閉鎖可能,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待查。
圖1 胎兒腹腔內管狀囊性回聲。
孕婦入院分娩,出生后1 d超聲檢查:嬰兒膽囊未顯示,膽總管上段呈囊性擴張,長約為3.0 cm,寬約為1.2 cm。超聲提示:①膽囊發(fā)育不全,膽道閉鎖;②先天性膽總管囊腫(圖2)。
討論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癥是一種比較少見的疾病,迄今,全球醫(yī)學文獻中報道的先天性膽管擴張癥病例超過2500例,發(fā)病率約為1/13 000~1/2 000 000,好發(fā)于東方國家,尤其以日本常見,發(fā)病率高達1/10 000。亞洲人發(fā)病率是西方人的4倍,美國的發(fā)病率為1/13 500,澳大利亞為1/15 000[1-2]。目前臨床以Todani分型最常用[3]:Ⅰ型,膽總管囊性擴張,最常見,約占68%~90%;Ⅱ型,膽總管憩室,約占2%;Ⅲ型,膽總管囊腫,最少見;Ⅳ型,肝內和肝外膽管均囊性擴張,約占19%~26%;Ⅴ型,肝內膽管囊性擴張。
圖2 嬰兒膽總管囊狀擴張。
先天性膽管囊狀擴張癥系膽管壁先天性薄弱所致,好發(fā)于膽總管上部和中部,也可發(fā)生在肝內膽管,或同時累及肝內外膽管。囊腫多呈球形,大小不等,內含膽汁,囊壁為纖維結締組織,膽囊和囊腫以上的膽管一般不擴張。本病并發(fā)癥有膽汁淤滯、膽管炎、結石形成、胰腺炎、門靜脈高壓癥、出血、囊腫穿孔或破裂、囊腫癌變等。超聲檢查提示膽管囊狀擴張典型病例可發(fā)現(xiàn)囊腫與膽管相通,在胎兒期,因受胎兒體位、骨骼聲影及羊水量的影響,極易漏診此病。本例在我院先后進行了4次超聲檢查,到近足月時未能顯示胎兒膽囊才提示先天畸形。回顧中晚孕期檢查的圖像,分析漏診原因有:①中孕早期,胎兒腹部臟器較小,沒有認真觀察胎兒腹圍切面;②在最佳中孕篩查期,沒有取到標準的胎兒腹圍切面,更沒有觀察胎兒膽囊;③在晚孕期檢查時,對胎兒腹圍切面上異常的囊性結構誤認為是腸管回聲,亦沒有留意觀察胎兒的膽囊。所以對胎兒超聲檢查時要認真細致,要常規(guī)觀察胎兒膽囊,對胎兒腹部異常囊性回聲團,要認真分辨正常的解剖結構,追蹤可疑囊性包塊的來源,這樣對我們提高診斷及減少漏診有很大的幫助。
[1]Soreide K,Korner H,Havnen J,et al.Bile duct cysts in adults [J].Br J Surg,2004,91(12):1538-1548.
[2]Lee KF,Lai EC,Lai PB.Adult choledochal cyst[J].Asian J Surg,2005,28(1):29-33.
[3]Todani T,Tabuchi K,Watanabe Y,et al.Carcinoma arising in the wall of congenital bile duct cysts[J].Cancer,1979,44(3): 113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