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中國 北京 100080)
“先生”用法芻議
王慶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中國 北京 100080)
【主持人的話】
本欄目由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語言理論和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協(xié)辦
■湖南科技大學謝奇勇教授等,認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發(fā)布10年來,關(guān)于“中小學普通話教學”的研究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切入,突出了區(qū)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特點,當前應(yīng)該從未來教師層面加強師范生的普通話水平研究。
■北京師范大學王慶副教授,認為“先生”使用要規(guī)范:古代人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稱呼,不宜提倡用來稱呼女性,英語不能一律翻譯成“Mister”。
■通化師范學院于金華副教授,認為“異形詞”挑選規(guī)范詞形,應(yīng)該首先考慮“理據(jù)性原則”,例如要選擇“餬口”放棄“糊口”。我們認為語言符號的價值第一,理據(jù)第二,因此,為了精簡漢字,應(yīng)該首先考慮字的通用性原則,理據(jù)性原則應(yīng)該放在第二位。
(關(guān)彥慶,彭澤潤)
語言的恰當使用,必須同時考慮語法、修辭等因素。“先生”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用法,尤其需要考慮修辭、習慣等。謹提出三點以供討論:1)在現(xiàn)代漢語中稱謂古昔先賢時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稱呼他們另有習慣;2)在現(xiàn)代漢語中,可以將“先生”用為男士的專稱,不宜提倡不加性別區(qū)分地用以稱呼女性;3)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先生”不宜一律譯為英語中的“Mister”,兩個詞在兩種語言中的意義并不對等。
“先生”;語法;修辭
有一次,指導(dǎo)一位學生寫畢業(yè)論文,我發(fā)現(xiàn)她的文中有“嚴復(fù)先生”這樣的表達方式,頗感異樣,便建議這名同學在文中直稱“嚴復(fù)”即可。后來,看到一位同事使用“馬建忠先生”這樣的表達法,又一次讓我有了異樣的感覺。再后來,見到黎劭西(錦熙)先生《新著國語文法》“二十四版附白(1959)”中說:“不過,馬建忠先生是早已作古了,而本書的著者還活著,不怕是舊書重印,對讀者還應(yīng)該負責。”[1]這里竟然早就出現(xiàn)了“馬建忠先生”的說法!之后,又讀到啟功先生《漢語現(xiàn)象論叢》“前言”中有“清末馬建忠先生學會了拉丁語、英語等西方語言”[2]這樣的句子。似乎“馬建忠先生”這一表達方式已有先例,不值得詫異。
此外,2010年10月20日《中華讀書報》載張紅揚的文章《〈勺園祓禊圖〉去國還鄉(xiāng)記略》,其中有這樣的說法:“清代政治家翁同龢先生”,“翁萬戈先生的高祖翁同龢先生”。看來,像“翁同龢先生”之類的表達法似乎很流行,但我對這類的表達方式始終有異樣的感覺,這涉及到了“先生”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用法?,F(xiàn)在,謹就此談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
依筆者的語感,在現(xiàn)代漢語的語境中,“姓名+先生”這一稱謂格式多用在現(xiàn)代人身上,較少用在離我們遠去的古代人身上。例如,我們習慣稱王力先生、啟功先生、季羨林先生、任繼愈先生等,但像“李鴻章先生”、“嚴復(fù)先生”、“馬建忠先生”這一類表達法卻很怪異,如其不然,請看一些更嫌怪異的說法:“朱熹先生”、“許慎先生”、“屈原先生”①。
稱呼“嚴復(fù)先生”之類令人感覺怪異的原因,首先是因為搭配怪異?!跋壬笔且环N尊敬的稱呼,按照傳統(tǒng)習慣,禮貌地、尊敬地稱呼同時代的人或距離稍遠的前輩或古人,多在“先生”之前用“表字”、“雅號”、“郡望”或“謚號”等。例如,清代名將彭玉麟,字雪琴,沈葆楨致彭玉麟的信中稱 “雪琴先生大人閣下”;湘軍悍將羅澤南,字仲岳,號羅山,曾國潢致羅氏的信中稱“羅山先生閣下”;清代名臣閻敬銘,字丹初,李云麟致閻氏信中稱“丹翁先生老年伯大人座下”[3]。再如,諸葛亮,字孔明,人稱孔明先生;韓愈,因韓氏為昌黎郡望,故韓愈自稱昌黎韓愈,后世稱其為昌黎先生;孟郊逝后,友人私謚貞曜,故韓愈有《貞曜先生墓志銘》之作;顧炎武,號亭林,故后世稱亭林先生。
然而,古人的字、號、郡望等并不總是為現(xiàn)代廣大讀者所知,而為了簡潔、質(zhì)直起見,稱呼離我們稍遠的前輩或古昔先賢可以直稱其名,不必再在姓名后加稱“先生”,因為“姓名+先生”的表達方式顯得很不類,用語言學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此時“姓名”和“先生”一般不共現(xiàn)(co-occur)。因此,《王國維遺書》又稱《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4],前者直稱其名,后者用尊稱“表字+先生”的形式,兩種稱呼都合適。同樣道理,“嚴復(fù)先生”這樣的搭配讓人感到怪異,如果改成“嚴又陵先生”是可以的;稱呼“孫中山先生”是合適的,稱呼“孫文先生”便怪異;稱呼“太炎先生”是合適的,如魯迅先生有雜文名為《關(guān)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而稱呼“章炳麟先生”便讓人感覺怪異。2010年6月14日,CCTV-3中國青年歌手大賽評委余秋雨口稱“顧炎武先生、黃宗羲先生、王夫之先生”,均欠妥,以稱呼亭林先生、梨洲先生、船山先生為宜②。例如,錢穆《中國文化史導(dǎo)論》稱“顧亭林先生”和“亭林先生”[5]。當然,如果古人只有姓名流傳,有時也偶有“姓名+先生”的表示法,如《史記·刺客列傳》有“燕之處士田光先生”的說法。
以上所說的是傳統(tǒng)的習慣,適用于稱呼離我們相對稍遠的前輩和古人;但到了現(xiàn)代,人們大多沒有了名、字、號等的分別,或者雖有字、號,為了簡便、明確起見,人們便直稱其名了,傳統(tǒng)的禮貌原則在現(xiàn)代人身上已經(jīng)不大適用,讓位于簡潔明晰的原則了。例如,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字了一,比較尊敬的稱呼是“王了一先生”。1943年,王力先生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出版,朱自清先生的序言便稱王力為“王了一先生”,還有其他如黎劭西先生(錦熙)、楊遇夫先生(樹達)等,均稱“字+先生”;可是序言中也提到陳承澤先生(字慎侯)、丁聲樹先生(字梧梓)和呂叔湘先生,則稱“名+先生”[6]??梢姡敃r稱呼的習慣已經(jīng)有些改變,跟傳統(tǒng)的習慣不同了。到了今天,我們稱呼“王力先生”、“啟功先生”等,大多是因為習慣,也是為了能達到更明晰的交際效果,因為姓名可能是最為大家所知道的,而有些人的字、號可能只有十分熟悉的人才知道。梁啟超著《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多用字或號來稱呼清人,如焦里堂(循)、盧抱經(jīng)(文弨),多少給讀者帶來一些麻煩。
還需要指出的是,稱謂上的習慣對語感的影響十分顯著。例如,瞿秋白,是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我們一般可以直稱其名,或稱瞿秋白同志,若稱呼其為“瞿秋白先生”則讓人感到異樣,請看:“瞿秋白先生提倡翻譯 ‘應(yīng)用中國人口頭上可以講得出來的白話來寫’。”[7]這就如同外國人可以稱“鄧小平先生”,但國人似乎不宜如此稱呼③。
二
現(xiàn)在,尤其是在高校中,學生似乎有了一種以稱呼老師為“先生”的風尚。依筆者的淺見,此風不宜提倡;如果一定要用,也就勉強用在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師身上。有一次,我的一名學生稱我為“先生”,令我大窘。我告訴他,稱我為“老師”即可,稱呼為“先生”讓我感覺不習慣,也覺得不妥(因為我相對年輕;而且自感有一種被陌生人稱呼的感覺)。
另外,有些人也習慣稱呼一些上了年紀而且學術(shù)成就卓著的女性老師為“先生”,就我個人的感覺來說似無不可,但我還是建議最好還是將“先生”用為男士的專稱為好。這并非有男權(quán)主義的嫌疑,而是順應(yīng)語言發(fā)展的潮流。就漢語中的傳統(tǒng)習慣而言,在指稱的時候,人們似乎不大在乎指稱對象的性別差異。例如,在古代漢語中,“他”兼指男女,兄、弟亦可兼指男女,必要時用“女兄”、“女弟”指稱女性,同樣,兒、孫亦可兼指男女,用女兒、女孫特指女性。用“先生”稱呼女性應(yīng)是古代漢語這種習慣的延續(xù)。可是,隨著語言的發(fā)展,男女性別的區(qū)別逐漸細致起來。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同歐洲一些語言的接觸,現(xiàn)代漢語中另造“她”來專指女性,用“他”專指男性。更有甚者,在港臺地區(qū)似乎還有“妳”,表示第二人稱為女性,與“你”相對待,但“妳”在中國大陸地區(qū)似乎還不被接受。因此,從語言發(fā)展和明晰的角度著眼,筆者主張“先生”用作男性的稱呼。
除以上所論,我們還要觀察現(xiàn)在活生生的語言事實。在商場門口,服務(wù)員見到男士便可以稱“先生”,見到女性便稱“女士”。這樣看來,“先生”一詞在普通的社會語境中似乎已經(jīng)成了男士的通稱,同社會上普遍使用的男士通稱“師傅”相比,“先生”一詞的正式程度可能要高一些?!跋壬钡倪@一在社會語境中的用法與其在高校語境中作“老師”解的“先生”有所不同。
三
我們還應(yīng)該注意一下“先生”一詞的翻譯問題。通常,英語中的“Mister”(略作Mr.)在漢語中大致可以譯成“先生”,但漢語中的“先生”卻不能一律譯成英語的“Mister”。在英語中,“Mister”是對沒有任何其他職銜稱呼的人的一個通稱。《朗文當代英語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對Mister(Mr.)的解釋是:a title for a man who has noother title(對沒有其他銜稱的男士的稱號);《牛津現(xiàn)代高階英漢雙解詞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對Mister的解釋是:title prefixed to a man’s(first name+)surname when he has no other title(冠于沒有特殊銜稱的男人姓名或姓之前的稱呼)??梢?,英語中的“Mister”同漢語中現(xiàn)在通稱男士為“先生”大致相似。而在漢語的語境中,除了表示對男士的通稱之外,“先生”有時具有尊敬的味道,如章太炎先生,若譯作“Mr.Zhang Taiyan”,從翻譯的等值角度看,很不妥。“Mister”與漢語中的“先生”的詞義不完全對等。當然,這是翻譯學上比較深層次的事,但具體實踐中不可不察。
另外,筆者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有“本文得到了某某先生的悉心指導(dǎo),誠致謝忱”一句話,英譯為Special thanks to Mr.So-and-so for his meticulous guidance。估計,英譯并非作者所為,而只是“翻譯”的結(jié)果。因為筆者清楚,此處的某某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女性語言學家。這里的英語譯文存在性別差異錯誤;其實這種語境中的 “先生”比較適合譯成“professor”。這或許也可以作為筆者主張用“先生”專指男士的一個補充理由。
除了漢語“先生”一詞翻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如何在漢語語境中稱謂外國學者的問題。一位同學在論文中有這樣的話:“奈達(Nida)先生認為,翻譯就是接受語言復(fù)制出源語言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體?!惫P者覺得,稱“奈達先生”也不是十分恰當。通行的作法是:按照歐美學界的習慣,文章引用直稱著者姓名,不加任何稱謂詞。例如,不宜稱“索緒爾先生”、“安徒生先生”、“康德先生”、“馬克思先生”④之類。即使對于一些中國學術(shù)界熟知的學者,如伯希和、李約瑟、韓禮德、費正清等,在學術(shù)研究文章中也不宜使用“先生”的稱謂。當然,這只是一種建議,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注釋:
①筆者還看到“屈原先生”這樣的說法,寫下來供大家參看?!白限卑阳兆油哆M河中,祈禱說:‘給魚蝦們吃,也給龍和屈原先生吃。祝你們過得好,并保佑大家都好。’巴豆吸著鼻涕說:‘屈原先生,這個粽子是我做的!看起來有點丑,不過你可以嘗嘗。’”(王早早.粽米飄香艾蒲長——端午節(jié)[M].第27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②文章初成后,又看到葉圣陶老于1980年6月18日在北京語言學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建立具有中國特點的語言學》,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例如顧炎武先生,有《音學五書》;段玉裁先生,有《六書音韻表》;朱駿聲先生,有《說文通訓(xùn)定聲》。”葉老可能為了簡明起見,然不足為訓(xùn)。
③讀《李澤厚集·雜著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其中《從辛亥革命談起——1992年春在丹佛市講演》一文(307頁)有這樣的句子:“中山先生不也有其‘訓(xùn)政時期’,而介石先生不把它‘訓(xùn)’了幾十年么?”蔣介石,臺灣一般稱為“蔣中正先生”,似無“介石先生”一類的稱法。在此將李澤厚先生的稱呼法列出,以廣其例。又,2012年3月28日《中華讀書報》載朱玲的文章《墓園春秋》,四次提到“蔣中正先生”,兩次直稱“蔣介石”,這是合適的。
④“對于馬克思先生喜歡的格言:‘懷疑一切?!荒茈S意全盤搬用?!保ㄧ娚偃A,《學問之途》第71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M].商務(wù)印書館,2001:28.
[2]啟 功.漢語現(xiàn)象論叢[M].中華書局,1997:1.
[3]清代名人書札[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190、105、186.
[4]參見葛劍雄主編.王國維考古學文輯[M].(鳳凰出版社2008)對王國維的介紹;王國維遺書[M].(上海書店,1983);陳寅恪學術(shù)文化隨筆[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王靜安先生遺書》序”.
[5]錢 穆.中國文化史導(dǎo)論[M].商務(wù)印書館,1996:252.
[6]王 力.中國現(xiàn)代語法[M].(上冊).中華書局,1956:2-4.
[7]單 宇.現(xiàn)當代翻譯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分析[J].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4):148.
(責任編輯:章永林)
Usage of“Xiansheng”in Modern Chinese
WANG Q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e appropriate use of languag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grammar,rhetoric and social conventions as well.The use of“Xiansheng”(the usual English equivalent is"Mister",but not precise)in Modern Chinese can give a good example of it.When addressing the person in the long past history,it is not appropriate to use the form of“First name+Second name+Xiansheng”, because there are other more appropriate conventional forms of addressing.We propose that“Xiansheng”should be used as a title of gentlemen,not appropriate for ladies any more in Modern Chinese.In the translation,it is also not right to render the“Xiansheng”in any case to“Mister”in English,for these two words are not precisely equivalent in the two languages.
“Xiansheng”;grammar;rhetoric
H05
A
1008—7974(2012)07—0008—03
2012—06—02
王 慶(1971-),山東高青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