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作品導讀中的“第二文本”發(fā)現(xiàn)

2012-02-16 06:27袁曦臨東南大學情報科技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96
圖書館建設 2012年3期
關鍵詞:書目圖書館文本

袁曦臨 (東南大學情報科技研究所 江蘇 南京 210096)

陳 霞 (東南大學圖書館 江蘇 南京 211189)

巴特勒在《圖書館學導論》中指出,“圖書是保存人類記憶的一種社會裝置,圖書館是把它移入活的個人的意識的一種社會機構?!盵1]圖書或者其他載體形式的文本只是實現(xiàn)了人類文化的有效儲存功能,為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造提供了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閱讀是人類的一種認知過程,是其探索未知、創(chuàng)造自我的有效途徑。因此,只有通過閱讀,才能使文獻的意義得以顯現(xiàn),并使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造成為可能。

導讀是促進、推廣閱讀的一種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過程,也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導讀在我國圖書館工作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理論基礎是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為宗旨的中國古代目錄學。近代目錄學家余嘉錫在其所著的《目錄學發(fā)微》中寫道:“目錄學為讀書引導之資。凡承學之士,皆不可不涉其藩籬。”[2]可見,古代學有所成的學者,無不得益于書目的指導。

西方閱讀理論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迅猛,尤以接受閱讀理論最為突出。沃夫爾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和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立了接受閱讀理論,研究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和反應,并把目光轉向了對文本與讀者關系的研究[3]。

1 20世紀80年代閱讀理論的發(fā)展

閱讀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之所以得到巨大的發(fā)展,有其深刻的哲學背景,可以追溯到德國現(xiàn)代哲學解釋家、解釋學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年)[4]。他認為所謂理解的過程是文本世界與讀者世界的融合過程,是創(chuàng)作實踐與接受實踐的融合過程[4]。早期的解釋學只是針對圣經(jīng)進行解釋,認為文本的意義就是上帝的意旨。隨著文藝復興及人的理性意識的覺醒,解釋學開始由對神學的闡釋轉向對作者的闡釋,認為閱讀就是重建或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原意或意圖。

伽達默爾所開創(chuàng)的解釋學對文學研究的非凡意義在于,為文學作品拓展出了一個全新的意義世界,即不同讀者在面對同一部作品時,可以讀出一個自己所理解的意義世界,因而極大地挖掘了作品意義的深度和廣度,也為讀者的閱讀開拓出一個新的世界[5]。可以說,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對于我們今天認識閱讀和導讀的本質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作為伽達默爾的學生,姚斯和伊瑟爾認為文本和讀者之間應是一種互動的關系[6]。讀者以自己的審美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文本,將文本轉換為帶有個人色彩的語意和形象,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閱讀的快感,與此同時,文本也對讀者施加了影響,幫助讀者積累審美經(jīng)驗。因此可以說,閱讀理解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過程,能夠超越作者的本意。

在接受閱讀理論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即“期待視野”和“召喚結構”。所謂“期待視野”,就是讀者在閱讀某一部作品之前原本就具備的生活體驗、文化傳統(tǒng)、審美經(jīng)驗及理解能力等;而“召喚結構”是作品向讀者提示或暗示的東西,是作品給讀者留下的聯(lián)想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正是“召喚結構”促成了讀者通過合理的主觀想象去補充并完成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

“召喚結構”在文學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空白”和“空缺”。所謂“空白”,即指作品中沒有明確寫出來的或隱含、暗示的部分,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留白”;而“空缺”則是文學作品中另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即讀者閱讀時發(fā)現(xiàn)作品在某些情節(jié)或人物的發(fā)展中顯現(xiàn)出的一種缺失或斷層,會給閱讀造成某種程度的頓挫。相對于“空白”,“空缺”較難發(fā)現(xiàn),它如同文本中的隱性結構,需要有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讀者通過自身的體驗和理解去“還原”和“顯現(xiàn)”[7]。

接受閱讀理論雖然來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社會,但其理念和思想方法并非僅為西方獨有。事實上,早在宋代,洪邁在《容齋續(xù)筆》中就提出:“經(jīng)典義理之說最為無窮,以故解釋傳統(tǒng),自漢至今,不可概數(shù),至有一字而數(shù)說者?!盵8]自古以來,中國傳統(tǒng)讀書人的讀書方法有兩種:一是“我注六經(jīng)”,二是“六經(jīng)注我”。所謂“我注六經(jīng)”,就是通過旁征博引求證經(jīng)書的本義,以做到“無證不言,文本還原”;而“六經(jīng)注我”,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對原始經(jīng)文加以深入挖掘,用六經(jīng)來解釋自己的思想,引申發(fā)揮,提出新的創(chuàng)見。因此從學理上講,“六經(jīng)注我”與西方的閱讀接受理論相一致。

2 圖書館導讀的4個要素

如果把閱讀接受理論應用到圖書館導讀領域并仔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圖書館導讀涉及到4個要素:讀者、閱讀文本、導讀工具與方法、導讀者,這4個要素構成一個完整的閱讀系統(tǒng)。本文將對其進行系統(tǒng)闡述。

2.1 讀者

伽達默爾指出:“藝術作品的存在就是那種需要觀賞者接受才能完成的游戲。”[4]從現(xiàn)象學角度看,文本的視角匯合點與讀者的立足點都是虛在的,需要依靠讀者的“結構化行為”(即閱讀行為),才能將文本和讀者實在化。所以,《小世界》的作者英國小說家戴維·洛奇才會說:“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是一種游戲,一種至少需要兩個人玩的游戲:一位讀者,一位作者?!盵9]這種比喻形象地闡述了作品和讀者之間的關系,類似于棒球運動中投手和捕手的關系:投手負責“發(fā)送”,而捕手的責任是“接住”。至于如何發(fā)送和接住,則依賴球手的水平和玩法?!拔谋尽本拖癜羟蛞粯?,是被投手(即“作者”)和捕手(即“讀者”)雙方所共有的,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

2.2 閱讀文本

“文本”(text)一詞從概念定義上看,是指書寫或印刷的文件或原文。但從詞源學上看,可以發(fā)現(xiàn)它的詞根“texere ”表示編織物、紡織品??梢姟拔谋尽痹揪桶Y構的涵義。

在接受閱讀理論看來,一個作品一旦出版,雖然從文本形式上講不再發(fā)生改變了,除非作者再次修訂,但作品并不是封閉、固定不變的。從文本的內涵意義方面講,其是一個面向讀者開放的意義結構,其中包含著隱喻、不確定性,乃至空白點。這些“留白”、“言下之意”及春秋筆法,不斷向讀者發(fā)出召喚,呼喚著讀者去聆聽,去發(fā)現(xiàn)和填補,而有水平和能力的讀者總會基于自身獨特的視覺體驗和視角,對文本的空白進行不同的填補,從而形成屬于讀者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閱讀文本,即相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出的“第一文本”作品而言的“第二文本”。任何作品經(jīng)讀者閱讀后都會在讀者心中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這種理解凝結了讀者的心理、經(jīng)歷和體驗。因此,“第二文本”是一種有別于第一文本的新的對象化的作品。

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jīng)典作品?》中說:“一部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從不會耗盡它要向讀者說的一切東西的書?!盵10]其原因就在于,經(jīng)典作品留有足夠多的“空白點”,而這些“空白點”向讀者發(fā)出邀請,讓他們運用自己的體會、經(jīng)驗、閱歷乃至想象去解釋和填補這些“空白點”,當這些“空白點”被填補后,文本便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此可以說,每一部文學經(jīng)典的身后,都拖著長長的影子。這重重疊影正是無數(shù)讀者讀出的“第二文本”。

2.3 導讀工具與方法

書目是圖書館導讀的重要工具。書目在文化過程中通過收錄與編排文獻來實現(xiàn)積累和保存文化的功能。例如,梁啟超的《西學書目表》,就系統(tǒng)地整理評介了600余種西文圖書,內容涉及政、經(jīng)、史、社會、科技等多領域,用以傳播西方的新思想和新知識,并在書目表中采用書前加圈的方式來說明某種圖書的重要,勸導大家“擇其要而讀之,于世界蕃變之跡,國土遷異之原,可以粗有所聞矣”[11]。因此,書目是一種圖書館導讀常用的方法,即通過編寫內容提要或簡潔說明,為讀者指定讀書范圍,指明好的版本,指示讀書方法,指點目錄中所列圖書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讀書的緩急先后。

長久以來,圖書館在開展導讀工作時,最主要的導讀工具與方式就是“導讀書目”。但實踐證明,“導讀書目”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以下幾種書目的大量存在。

(1)萬金油式導讀書目 范圍過于寬泛,把公認的經(jīng)典著作一一羅列,不考慮讀者閱讀需求和閱讀基礎的不同,也不考慮讀者的性格、年齡與興趣的差異,這一類型的導讀書目雖然是由不同的圖書館提出的,但大多相似,千篇一律。

(2)深井式導讀書目 不考慮讀者的學科方向和知識積累,沒有梯度,不分等級,并且所列書目過于專深,使讀者嘗試之后,感覺難度過大,遂望而卻步。

(3)學者專家導讀書目 有許多圖書館會邀請著名的教授、學者推薦導讀書目。薦書者雖德高望重、學術成就斐然,但推薦的書目往往反映的是他們自己的關注點和志趣,對于大部分讀者缺少實際的參考價值和吸引力。

筆者認為,在圖書館導讀的實踐中,普遍存在居高臨下、忽視讀者的傾向,因而導讀效果并不理想。接受閱讀理論對 “讀者”的高度重視和重新發(fā)現(xiàn),恰恰為圖書館導讀的實踐指明了調整和改進的方向,即將導讀的重心轉向讀者對作品的闡述及讀者之間閱讀經(jīng)驗的交流和分享。

2.4 導讀者

導讀者具有兩種類型。

(1)導師式 即導讀者以其凌駕于讀者之上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來指導讀者閱讀,讀者在接受閱讀指導的同時,也會接受導讀者的意識和觀點,或會受到導讀者的意識影響;19世紀的圖書館服務理念帶有強烈的“以圖書和閱讀教化社會”的理想主義色彩,認為好書和閱讀可以凈化人的心靈,提升思想和道德素質。這一閱讀理想和導讀理念直至今天依然是我國圖書館員進行導讀教育和閱讀促進活動的依據(jù)和出發(fā)點,因而這類導讀館員致力于篩選和推薦好書,培養(yǎng)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2)主持式 即導讀者只是承擔和負責閱讀活動的組織,向讀者提供盡可能廣泛和全面的讀本和選擇,而把判斷、選擇閱讀的權利交給讀者。他們認為讀者選擇讀什么或者怎么讀是其的天賦權利。從本質上講,這一類型的導讀者受到的是西方自由主義理念、文化相對主義理念及閱讀接受美學思想的影響,其在西方圖書館界居于主要位置[12]。

3 導讀教育中的“第二文本”發(fā)現(xiàn)

岡特·格里姆(Gü nter Grimm)在《接受美學研究概論》中提出“第二文本”產(chǎn)生的理論前提為“S= A + R”。其中,S是指作品的意義,即文本的意義結構;A表示作者賦予的意義,由于作者一旦完成作品,即不能再在文本中開口發(fā)言,因此A的涵義是相對穩(wěn)定的;R是指接受者所理解、領悟和發(fā)現(xiàn)的意義,由于不同讀者的文化水平、閱歷、眼界及領悟能力的不同,因此,R是存在差異和變化的,換言之,R的意義可以在讀者的參與下得到無限延伸[13]。閱讀同一作品的讀者,他們面對的“第一文本”都是相同的,但閱讀之后所產(chǎn)生的“第二文本”,則會因人而異。所以,從讀者接受這個層面來看,“第二文本”的意義可能是無限的。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的是《易》,才子看見的是纏綿,革命家看見的是排滿,流言家看見的是宮闈秘事[14]。讀者眼光不同,看出的命意就各異,領悟到的意境更是各有千秋。面對同一文本,不同的接受主體可以有不同的“再創(chuàng)造”,使該作品具有不同的意義,也就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

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包含了兩個階段:(1)讀者進入作品營造的環(huán)境和時代,在作者的引導下,對作家創(chuàng)造的人物和世界進行還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2)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保持理性和清醒,與作品進行交流,對作品進行填空、批評,甚至反駁。

由于每個人的文化觀念、閱歷、個人喜好等存在差異,其閱讀經(jīng)驗和期待視野自然不同。讀者閱讀某一作品的過程,也就是讀者自身的“期待視野”和文本相遇,進而開始讀者和文本之間相互認識、彼此交流和溝通的過程。這一過程賦予了作品當代性和個體性,從而在交流中產(chǎn)生出新的意義。“第二文本”正是在讀者期待視野和文本的召喚結構的互動中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作品需要讀者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唯其如此,其生命才可得以延續(xù)。

目前,國內圖書館開展的導讀活動基本上采取“導師式”導讀方法。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的會刊《今日閱讀》正是這一類型導讀的代表。其重點放在提倡讀什么書,邀請學者和專家講述怎么閱讀及列出導讀書目、推薦書目等,導讀活動主要是圍繞“第一文本”展開的。

眾所周知,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信息傳播和交流的最重要特點就是草根性、自主性和交互性,在Web2.0、Web3.0環(huán)境下成長的年輕群體,他們早已不滿足于被告知和被動閱讀,期待更多地參與信息的創(chuàng)造、傳播和分享。

在此背景下,圖書館的導讀服務如果僅僅強調“第一文本”顯然是不夠的,需要更重視“第二文本”的發(fā)現(xiàn)和開放性閱讀,以讀者之間相互交流的自己的體驗和感受來促使閱讀的推廣。因此,圖書館的導讀服務應該致力于發(fā)現(xiàn)閱讀中的“第二文本”。

4 “第二文本”的邊界

“第二文本”是屬于個體的、私人的、非精英化的。在讀者中心主義下, 文本的本意很有可能被讀者的主觀體驗所掩蓋,被再次建構、改變,容易削弱、曲解作者的本意,陷入解構主義的泥潭,使閱讀失去根基,甚至可能產(chǎn)生“喜兒為什么不嫁黃世仁”這樣離奇的疑問。對于經(jīng)典作品來說,這種曲解降低了經(jīng)典的價值。那么,“第二文本”的邊界在哪里呢?如何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的契合點呢?

對于這一點,伊瑟爾曾做過明確的說明:“不確定性與空白并不是文本中不存在的或可以由讀者根據(jù)個人需要任意填補的東西, 而是文本的內在結構中通過某些描寫方式省略掉的東西,它們雖然要由讀者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象去填補,但填補的方式必須為文本自身的規(guī)定性所制約?!盵15]因此,對于“第二文本”的強調,并不意味著讀者可以凌駕于文本之上。如果以探尋“第二文本”為名,放棄、忽視文本無疑是錯誤的。

小說《玫瑰的名字》的作者、意大利符號學家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 1932-),就對文本的泛濫無拘的詮釋表示過憂慮。他認為開放性閱讀一定是從作品出發(fā)的,它必須受到文本的制約,要有所規(guī)范[16]。他指出,對于文學的詮釋不是無限的,喪失了鑒定的尺度必將導致詮釋的失控,并且無限的衍義只能擾亂文本的解讀,從而使作品陷入虛無[16]。

對于圖書館開展的閱讀導讀活動來說,在推動讀者挖掘和發(fā)現(xiàn)“第二文本”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以下原則。

(1)必須圍繞“作品的意圖” 讀者的解讀不能將文本甚至文本中的片段孤立起來,以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態(tài)度加以闡釋,造成對作品文本的曲解。

(2)承認詮釋的客觀真理性 即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應有相對確定的、為多數(shù)人接受的共同詮釋。在讀者進行“第二文本”的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符合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社會和民族,闡述和解讀應與其他歷史和社會的證據(jù)相吻合。

(3)強調作品的歷史文化語境 歷史文化語境不僅包含了作者創(chuàng)作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也包含了作者所領悟和感知的所有過往歷史的文化積淀。脫離語境,就不可能有作品的產(chǎn)生。因此可以說,語境是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和讀者閱讀作品的依據(jù)和基礎,作品的歷史文化語境是作品人物、情節(jié)發(fā)展的內生環(huán)境和內在運行機制。

以上3點是圖書館進行開放式閱讀導讀必須遵守的原則和把握的尺度。反之,脫離了作品的原意、當時的文化價值觀及語境,妄言“第二文本”的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就一定會陷入解讀的泛濫和詮釋的虛無,成為“戲說”。

5 結 語

閱讀行為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閱讀是人類諸多交流形式中,相對于寫作行為維度不可或缺的另一維。閱讀使得作者的寫作、作品的意義得以實現(xiàn)。在作品的閱讀感知活動中,沒有人,文學作品形同黑夜。只有讀者和作品之間對話式的感知交流活動,才照亮了作品文本;反過來,作品通過被感知和交流,又拓展和照亮了讀者的閱讀。面對信息社會中人們的閱讀環(huán)境、閱讀載體、閱讀方式和閱讀能力的巨變,圖書館必須要調整傳統(tǒng)導讀的內容與方式,并在此過程中尋找閱讀理論和導讀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也是圖書館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過渡的標志之一。

[1]張大英.巴特勒《圖書館學導論》述評[J].圖書館, 2011(5):42-44.

[2]彭斐章.迎接信息時代的科學:目錄學的現(xiàn)狀與未來[J].圖書與情報, 1989(4):1-6.

[3]潘智彪.讀者·作品·召喚結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2):44-49.

[4]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闡釋學的基本特征[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21l.

[5]王志強.從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原理看閱讀的本質[J].語文學刊,2008 (2) : 57-60.

[6]金元浦.當代文藝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32-235.

[7]伊塞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M].金元浦, 周 寧, 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15-220.

[8]曾祥芹.文章閱讀學[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240.

[9]羅禮太,吳爾芬.故事的價值[J].當代文壇,2006(6):32-34.

[10]譚 帆,張福貴.大學語文:人文社科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 2009:281

[11]黃 濤.論梁啟超《西學書目表》的目錄學成就[J].學術界,2007(2):293-300.

[12]于良芝.圖書館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84.

[13]馬新國.西方文論選講[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500-520.

[14]魯 迅.集外集拾遺補編[G]//林 非.魯迅著作全編:第 3 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69.

[15]郭宏安,章國鋒,王逢振.二十世紀西方文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327.

[16]艾 柯,柯里尼.詮釋與過度詮釋[M].王宇根,譯.第2版.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24-62.

猜你喜歡
書目圖書館文本
文本聯(lián)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推薦書目《初春之城》
作為“文本鏈”的元電影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圖書館
去圖書館
本刊郵購書目
《全國新書目》2009年1月薦書榜
中央文獻出版社等提供869種可供書目
大悟县| 深州市| 安吉县| 广昌县| 读书| 十堰市| 积石山| 莱西市| 中阳县| 弋阳县| 荆门市| 孝昌县| 宾阳县| 汉源县| 德江县| 萨迦县| 怀化市| 雷州市| 淄博市| 翼城县| 阳原县| 石家庄市| 石河子市| 吴堡县| 河池市| 乌兰浩特市| 连云港市| 太白县| 濉溪县| 壶关县| 东安县| 花莲县| 大连市| 攀枝花市| 宝山区| 石渠县| 辛集市| 尚志市| 南和县| 乌恰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