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詩“尋訪不遇”主題的審美探析

2012-03-02 03:39:10黃雪敏林丹純
江淮論壇 2012年1期

黃雪敏 林丹純

摘要:“尋訪不遇”是《全唐詩》中一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學(xué)主題。“尋訪不遇”,不僅是詩人的一種個人生活遭遇,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審美情趣的展現(xiàn)。尋蹤《全唐詩》中蘊(yùn)含“尋訪不遇”主題的詩歌文本,有助于了解我國古代文人這種普遍的“不遇”生存困境,也可以深入探析文人內(nèi)心世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

關(guān)鍵詞:尋訪;不遇;精神追求

中圖分類號:I207.22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1-862X(2012)01-0154-008お

唐代交游酬唱、讀書山林之風(fēng)很盛。詩人們常到幽僻之地尋訪,與友人、僧道交往,產(chǎn)生了大批酬唱之作。由于唐代信息、交通的落后,現(xiàn)實中的尋訪往往由于缺乏事先溝通而存在著大量“尋訪不遇”的情況,故而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也產(chǎn)生了許多以“尋訪不遇”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詩歌。根據(jù)對現(xiàn)有《全唐詩》[1]55730首詩歌的檢索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尋訪不遇”主題的詩歌約有159首。

一、“尋訪不遇”:現(xiàn)實的行為和困境

詩人們尋訪的對象,大多數(shù)是至交或友人,如戴叔倫《過龍灣五王閣訪友人不遇》、韋莊《訪潯陽友人不遇》、李咸用《訪友人不遇》等,均體現(xiàn)了詩人尋訪友人而不遇的遭遇。其次是佛道中人,如白居易《尋郭道士不遇》、劉長卿《尋洪尊師不遇》、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尋山僧不遇作》等,透漏了唐代佛教與道教盛行,文人士大夫與佛道中人交往甚密的時代風(fēng)氣。再次是隱士,隱士又稱逸人、舍人、山人、處士、隱者,這是一些淡泊名利、與世隔絕的高士,所居住之地往往是幽僻之地,行蹤不定,詩人們尋訪的目的自然常常落空,如皎然《訪陸羽處士不遇》、王維《酬田逸人游巖見尋不遇題隱居里壁》、賈島《尋隱者不遇》、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等。

一般而言,詩人們尋訪的對象,通常是淡泊名利、遠(yuǎn)離俗世的高士,所居住的地方,也往往是交通不便、通訊不及的幽僻之地。他們“以天地為屋宇”,居住在幽清僻靜的化外之境,梅妻鶴子,與蒼松古樹為伴:“鶴老難知歲,梅寒未作花”(劉長卿《尋洪尊師不遇》)、“秋光古松下,誰伴一仙翁”(裴夷直《酬盧郎中游寺見招不遇》)。他們?nèi)谌朐谟捏蚝捅谭宓淖匀伙L(fēng)光之中,與天地互相融合:“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閑來煉藥煮酒:“藥院雞犬靜,酒壚苔蘚班”(獨孤及《與韓侍御同尋李七舍人不遇,題壁留贈》),也常到山的更深處探幽歷險,仿佛在人間消失了蹤跡:“人間不自尋行跡,一片孤云在碧天”(韋莊《訪含弘山僧不遇留題精舍》)。另外,由于所訪之人多是僧道,佛寺道觀也是詩人經(jīng)常光顧到訪的地方,這在詩中也有明顯體現(xiàn):“閑來仙觀問希夷,云滿星壇水滿池”(李中《訪洞神宮邵道者不遇》)、“吾師正遇歸山日,閑客空題到寺年”(韋莊《訪含弘山僧不遇留題精舍》)、“泉聲入秋寺,月色遍寒山”(于武陵《夜尋僧不遇》)。詩人所到訪的地方并不都是令人不知人間煙火氣味的深山野林,也有住著尋常百姓的窮鄉(xiāng)僻壤。詩人們那些淡泊名利、做著閑官散職或只是鄉(xiāng)村野老的朋友們往往住在幽靜、近于遠(yuǎn)離俗世的窮鄉(xiāng)僻壤里,與樸素的勞動人民為鄰:“欲問當(dāng)年事,耕人都不知”(李中《再到山陽尋故人不遇二首》),與雞犬為伴:“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孟浩然《尋菊花潭主人不遇》),種著菊花和桑麻:“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皎然《尋陸鴻漸不遇》),雖然沒有遠(yuǎn)離人間,卻自有一番野趣。此外,由于多年未聯(lián)系,或者詩人所尋訪的是性情浪漫、行蹤不定之人,即使在鬧市中,詩人們也會有尋訪而不遇的遭遇,如“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聞?wù)f到揚(yáng)州,吹簫憶舊游。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包何《同諸公尋李方直不遇》)等。

同時,詩人們的尋訪對象多是友人、佛道中人、隱士,因而詩人們的尋訪目的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其一,尋訪舊友。在古代通訊、交通條件不發(fā)達(dá)的情況下,再加上多年未聯(lián)系,所要尋找的人早已不在了,或者是去到遠(yuǎn)不可及的遠(yuǎn)方:“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或者是連下落也不得而知:“欲問當(dāng)年事,耕人都不知”(李中《再到山陽尋故人不遇二首》),使人倍感時光荏苒、物是人非。

其二,煮茶談天。此類與以上不同之處在于,詩人與朋友是常來往的,卻也有吃閉門羹的時候:“門前雪滿無人跡,應(yīng)是先生出未歸”(岑參《草堂村尋羅生不遇》),有時候在門口等著,人卻久久未歸:“門前不見歸軒至,城上愁看落日斜”(錢起《訪李卿不遇》),有的干脆在墻壁上留了題壁詩,告訴友人自己來過:“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李咸用《訪友人不遇》)??梢?,中國古代的題壁詩有相當(dāng)一部分是由于尋訪不遇產(chǎn)生的。

其三,學(xué)禪問道,談?wù)撔怼T娙藗儗ぴL的對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僧名道,因此常在詩中表達(dá)了學(xué)禪問道的尋訪目的,如“訪師師不遇,禮佛佛無言”(姚合《訪僧法通不遇》)、“二真無問處,虛度武陵溪”(薛瑩《訪武陵道者不遇》)、“棹倚東林欲問禪,遠(yuǎn)公飛錫未應(yīng)還”(陸龜蒙《訪僧不遇》)、“閑來仙觀問希夷,云滿星壇水滿池”(李中《訪洞神宮邵道者不遇》)、“欲問參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從容”(白居易《尋郭道士不遇》)、“石路特來尋道者,云房空見有仙經(jīng)”(劉得仁《山中尋道人不遇》)等,表明了在俗世遭遇煩惱和困惑的詩人希望向高僧名道詢問精神解脫的道理的愿望。

其四、興起閑游。除了目的明確如以上三類者,也有隨興閑游與尋訪友人兩種目的相結(jié)合的,表現(xiàn)詩人的閑情逸致和隱逸高趣,例如“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輕衣穩(wěn)馬槐陰下,自要閑行一兩坊”(白居易《晚出尋人不遇》)、“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等。

二、“尋訪不遇”:精神的追求和自足

無論是尋訪舊友、煮茶談天、學(xué)禪問道還是興起閑游,在某種意義上都體現(xiàn)了詩人對當(dāng)下現(xiàn)實的暫時逃離,對更高層次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對一種能夠安頓自己心靈的精神境界的尋訪。脫離世俗功利關(guān)系之人——友人、佛道中人、隱士,遠(yuǎn)離俗世的化外之境——深山野林、佛寺道觀、窮鄉(xiāng)僻壤,逃離污濁現(xiàn)實的情趣和心境——尋訪舊友、煮茶談天、學(xué)禪問道、興起閑游,就一起構(gòu)成了詩人尋訪的真正對象。詩人尋訪的不僅是超凡脫俗之人,也是遠(yuǎn)離塵世之境。因此,詩歌文本的抒情對象常常不只是停留在那群高士身上,而是引向包容高士、藏匿高士的遠(yuǎn)離人煙的化外之境。

這種從人到境的焦點轉(zhuǎn)移,在唐詩中常有體現(xiàn)。白居易的《晚出尋人不遇》云:“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輕衣穩(wěn)馬槐陰下,自要閑行一兩坊?!眲㈤L卿的《尋南溪常道士》云:“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鼻馂榈摹秾の魃诫[者不遇》云:“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倍急憩F(xiàn)了詩人由訪人而變成問景,由尋訪隱者高士,變成自己融入到天地自然中,蕩滌胸懷。褚斌杰認(rèn)為:“訪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滿足自己的佳趣雅興。讀詩至此,似乎使我們遇到了一位絕不亞于隱者的高士。詩人訪隱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讀者由詩人的未遇中,卻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懷曠達(dá),習(xí)靜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保?]不遇變成了“不期而遇”,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詩人不遇的只是人,而其佳趣雅興卻得到了滿足,這就是因為詩人尋訪不只是有隱逸高趣的隱者,更是一種遠(yuǎn)離俗世的化外之境和逃離污濁現(xiàn)實的情趣和心境。廣闊的自然山水滿足了詩人這一追求,因此雖然“不遇”,沒有達(dá)到拜訪高人、學(xué)禪問道的目的,卻覺得“亦無妨”,在“閑行”中仍可“自足”“興盡”,得“清凈理”。詩人以審美的心胸發(fā)現(xiàn)了審美的自然,得以構(gòu)筑自己的精神天地。

此外,詩人也通過展開想象構(gòu)筑另一個精神天地以自足。如前所述,自然山水能夠滿足詩人尋求高于塵世和現(xiàn)實的另一個精神世界的需求。有時詩人也通過展開想象、神化尋訪之人達(dá)到這一目的。詩人往往把尋訪不遇說成是所要尋訪的隱者高士仙成而去,不可尋覓:“仙吏不知何處隱,山南山北雨濛濛”(韋莊的《垣縣山中尋李書記山居不遇,留題河次店》);“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桃開”(高駢《訪隱者不遇》);“到君仙洞不相見,謂已吹簫乘早霞”(獨孤及《和虞部韋郎中尋楊駙馬不遇》);“物外求仙侶,人間失我?guī)?。不知柯爛者,何處看圍棋”(韋執(zhí)中《陪韓退之、竇貽、周同尋劉尊師不遇,得師字》);“仙子?xùn)|南秀,泠然善馭風(fēng)”(劉禹錫《尋汪道士不遇》);“秋光古松下,誰伴一仙翁”(裴夷直《酬盧郎中游寺見招不遇》)。把所要尋訪之人稱為“仙吏”、“仙翁”、“仙子”、“羽客”、“仙客”、“方外客”、“希夷”等,既是出于對尋訪之人及其信仰的向往和仰慕,也是詩人不懈的精神追求的表現(xiàn)。尋訪不遇而不否定所追尋的精神境界的存在,而是再一次拉開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構(gòu)筑另一個與當(dāng)下現(xiàn)實相區(qū)別的精神境界,尋訪不遇的失落被進(jìn)一步的尋訪與仰望所取代,體現(xiàn)了詩人精神追求的堅定信心。

三、“尋訪不遇”:自我的解脫和追尋

尋訪而不遇,是相似的遭遇,而相似的遭遇卻使性情各異的詩人產(chǎn)生各不相同的人生感悟,也體現(xiàn)了不同風(fēng)格的審美情趣。

第一,尋人訪友之不遇。尋訪友人而不遇,是古代交通、通訊條件不便的情況下,文人士大夫常有的生活遭遇。面對這種遭遇,詩人們反應(yīng)各異,或心存遺憾:“軒騎來相訪,漁樵悔晚歸”(錢起《郎員外見尋不遇》)、“賀客自知來獨晚,青驪不見意何如”(韓翃《訪王起居不遇留贈》);或思念牽掛:“幾度相思不相見,春風(fēng)何處有佳期”(武元衡《與崔十五同訪裴校書不遇》)、“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皎然《訪陸處士羽(一作訪陸羽處士不遇)》);或回憶起了往日的交情:“與君闊松石,于茲二十年“(宋之問《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或向友人寄去真摯的問候:“聞?wù)f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或惆悵哀傷:“惆悵仙翁何處去,滿庭紅杏碧桃開”(高駢《訪隱者不遇》)、“訪師師不遇,禮佛佛無言。依舊將煩惱,黃昏入宅門”(姚合《訪僧法通不遇》)、“欲請僧繇遠(yuǎn)相畫,苦愁頻變本形容”(元稹《和樂天尋郭道士不遇(昔嘗為僧,于荊州相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或孤獨空虛:“方尋蓮境去,又值竹房空”(楊巨源《和鄭相公尋宣上人不遇》)、“空馀堤上柳,依舊自垂絲”(李中《再到山陽尋故人不遇二首》)、“二真無問處,虛度武陵溪”(薛瑩《訪武陵道者不遇》)、“蘆花雨急江煙暝,何處潺潺獨棹舟”(韋莊《訪潯陽友人不遇》)、“神仙不可見,寂寞返蓬山”(魏知古《玄元觀尋李先生不遇》);或豁達(dá)閑適:“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白居易《晚出尋人不遇》)、“到來心自足,不見亦相親”(韓翃《尋胡處士不遇》)、“詩卷卻拋書袋里,正如閑看華山來”(平曾《謁李相不遇》)、“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一作山行尋隱者不遇)》)、“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同樣都是尋訪而不遇,在詩人筆下卻有不同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了性情各異的詩人不同的生活情趣和情感氣質(zhì)。

第二,人生困境之不遇。如前所述,詩人尋訪的對象通常不止是人,更是遠(yuǎn)離俗世的環(huán)境和澄澈閑適的心境,體現(xiàn)了詩人的人生追求?!安挥觥辈粌H是一種生活遭遇,也代表著一種人生、事業(yè)或前途困境。皎然的《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云:“行人無數(shù)不相識,獨立云陽古驛邊。”尋陸處士而不遇,皎然心生孤獨感,眼前的世界也更加陌生了,仿佛在茫茫人海中成了與別人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一個。此類詩句還有很多,如韋莊的《訪潯陽友人不遇》云:“不見安期悔上樓,寂寥人對鷺鷥愁”,魏知古的《玄元觀尋李先生不遇》云:“神仙不可見,寂寞返蓬山”,李白的《尋山僧不遇作》亦云:“使我空嘆息,欲去仍裴回”等?!凹帕取薄ⅰ凹拍?、“空”等表示孤獨感的字眼在此類詩篇中均很常見,體現(xiàn)了詩人的普遍情感氣質(zhì)。此外,詩人對人生哲理的尋求而不得也體現(xiàn)了一種生存困境。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姚合的《訪僧法通不遇》:“訪師師不遇,禮佛佛無言。依舊將煩惱,黃昏入宅門。”帶著煩惱和困惑向高僧學(xué)禪問道,欲尋求消除煩惱和困惑的哲理和方法,而“不遇”的遭遇,卻使詩人帶著希望而來帶著失望而去,依舊將煩惱和困惑帶回俗世中,不得解脫。表現(xiàn)此類問道無門的人生困境的還有“二真無問處,虛度武陵溪”(薛瑩《訪武陵道者不遇》)、“欲問參同契中事,更期何日得從容”(白居易《尋郭道士不遇》)、“物外求仙侶,人間失我?guī)煛保f執(zhí)中《陪韓退之、竇貽、周同尋劉尊師不遇,得師字》)、“常言一粒藥,不墮生死境。何當(dāng)列御寇,去問仙人請”(孟郊《訪嵩陽道士不遇》)等詩文。

由此可見,“不遇”作為一種生活遭遇,引發(fā)了詩人對于生存困境的思考,即對于個體的孤獨、前途和人生方向等煩惱困惑的問題進(jìn)行追問。

第三,自我的缺失與尋找。“不遇”不僅是詩人的生活遭遇,也是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困境,也表現(xiàn)了其精神自足性的失落。和繪畫中的“留白”技法一樣,尋訪而不遇的事件,能引發(fā)人類的無窮遐思。我國古來就有懷才不遇、知音難遇的文學(xué)主題,缺乏知音也使得自我得不到肯定和褒揚(yáng):“莫比優(yōu)曇花,斯人更難遇”(貫休《聞無相道人順世五首》)、“東西南北少知音,終年竟歲悲行路”(戎昱《相和歌辭?苦辛行》)、“知己悵難遇,良朋非易逢”(岑參《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知音自古稱難遇,世俗乍見那妨哂”(韓愈《贈崔立之評事》),表現(xiàn)了自我與他者、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是現(xiàn)實與理想之不遇。時光不再、物是人非,人與特定時間、空間之不遇,反映了現(xiàn)實的短暫性、有限性與人追求永恒無限之間的矛盾。魚玄機(jī)云:“有花時節(jié)知難遇,未肯厭厭醉玉樓”(《寄子安》),白居易云:“美人勸我急行樂,自古朱顏不再來”(《橫吹曲辭?長安道》),王勃亦云:“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落花落》),韋應(yīng)物也有相似的感受:“良辰且燕樂,樂往不再來”(《樂燕行》),均體現(xiàn)了詩人以有涯之身面對無止境之時空的失落、尋求和思考。

因此,“不遇”在具有審美心胸的創(chuàng)作者眼里就形成了審美天地,“尋訪”的是一種區(qū)別于現(xiàn)實、高于現(xiàn)實的精神境界,“不遇”也表現(xiàn)了詩人這種生命追求、自我價值的受挫,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命運(yùn)、時間、空間的不斷思索和追問。“不遇”不再只是尋訪行為的落空,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不遇”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悲劇性命運(yùn)。“不遇”,說明了現(xiàn)實與理想、有限與無限、短暫與永恒之間永遠(yuǎn)相互區(qū)別、不可重合,在這個意義上來講,“不遇”又是每個人的生存困境,引導(dǎo)著詩人對于未知世界的探尋。

綜上所述,《全唐詩》中“尋訪不遇”的詩歌主題,一方面揭示了個人現(xiàn)實的遭遇,另一方面更多地展示了個人的壓抑和人類的生存困境,使“不遇”展現(xiàn)出多層次的意義和多種解讀可能性,也呈現(xiàn)了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命體驗和精神追求,以及他們豐富的審美體驗,同時展現(xiàn)了唐詩的美學(xué)意蘊(yùn)和文化魅力。お

參考文獻(xiàn):

[1]彭定求.全唐詩[M].陳尚軍等補(bǔ)編.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8.

(責(zé)任編輯文心)

*基金項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11YJC751025)

作者簡介:黃雪敏(1978-),女,廣東潮州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南海校區(qū)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dǎo)師。研究方向:文藝學(xué)、中國詩學(xué)。

疏附县| 双牌县| 桑日县| 资兴市| 周口市| 黔西| 德保县| 神池县| 安丘市| 蓝山县| 贡山| 新安县| 舒兰市| 昌邑市| 即墨市| 尤溪县| 镇远县| 布尔津县| 福鼎市| 饶河县| 扎兰屯市| 南皮县| 五家渠市| 长顺县| 西峡县| 桃园市| 太保市| 贺州市| 松江区| 靖西县| 普兰店市| 斗六市| 江西省| 隆昌县| 襄汾县| 滁州市| 偏关县| 新晃| 彩票| 沙湾县| 泾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