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丹清
(湖南省歷史學會蔣翊武研究會會長,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教授)
辛亥百年讓辛亥人物在中國大地再次喚起人們的記憶,舉國掀起研究辛亥革命和辛亥人物熱潮,一時所有辛亥人物盡收視野。在這股浪潮中,湖南歷史學會蔣翊武研究會也于2011 年7 月成立了,這似乎是趕了時髦。但如果人們僅以這種追潮的眼光看待蔣翊武研究以及蔣翊武研究會,那么必然會降低研究蔣翊武的當代意義。
誠然,蔣翊武研究是順應了時代的風潮,蔣翊武研究本身也帶有還原蔣翊武其人,并在世人心中確立其應有地位的目的。但我們更需要向世人表明,不應該把蔣翊武看成孤立的個體與單薄的英雄,應該以歷史的眼光和社會演進的視角,來研究其個體彰顯的群像意義。不然我們的研究無法深入,就會落入宣傳某個家族、宣揚某個家族英雄的窠臼。
蔣翊武是“武昌首義第一人”(現(xiàn)代研究者的公論)、“開國元勛”(孫中山語)已是不爭的事實,也就是說他的地位已經(jīng)得到史學界和社會的認同。蔣翊武的生平事跡,也裹挾著辛亥革命研究浪潮而讓世人熟知。不懈的資料收集和研究者蔣漫征、周星林,以及澧縣的蔣翊武熱愛者,讓這種“熟知”變成了可能。蔣翊武研究會的推波助瀾更使蔣翊武真正走進學術(shù)研究殿堂,脫離了單一的史傳之記。
作為蔣翊武研究會成員,我深切地感受到蔣翊武研究深化、拓展的急需與必要。因此,我以為,必須做更深入的研究,做更多細致的工作。從理論研究來看,如下方面不可忽視。
第一,從現(xiàn)代戰(zhàn)爭理論角度分析蔣翊武及其進行的戰(zhàn)爭。有研究者分析了蔣翊武任總指揮以及武昌首義的問題,分析了他在眾多的辛亥志士中成為總指揮的必然??梢哉f,武昌起義點燃了我國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烽火,真正扣響了爭取民主獨立的槍聲,推翻和打碎了中國腐朽的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因此,從現(xiàn)代戰(zhàn)爭理論角度分析作為統(tǒng)帥的蔣翊武及其同仁,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進而闡釋成敗因素和戰(zhàn)爭的正義性,應該更加深刻。
第二,從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特性來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蔣翊武的精神特質(zhì)。蔣翊武從鄉(xiāng)村走向世界,參加革命,數(shù)起數(shù)落,鍥而不舍,不屈于淫威,視死如歸,終赴正義,原因何在?是湖南人性格使然,還是湖南文化使然,抑或民族特性使然?通過以上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地概括其與同時代英雄的共同精神之所在。
第三,將蔣翊武放在社會發(fā)展、社會群體中進行研究。研究應該環(huán)視世界的變化,關(guān)注晚清的沒落、中西的交流,以及社會矛盾的對立。社會、群體是支撐英雄的水,離開了水的英雄只是草莽。同時,英雄的誕生與時代密切相關(guān),如果撇開時代背景談問題,問題必不能解決。可以說,動蕩與變革的年代給了蔣翊武機遇,離開這個機遇,他走的路必然不同。
第四,追溯蔣翊武革命思想的來源。蔣翊武終身致力于推翻帝制,追求共和,其思想來源在哪兒?同樣地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湖湘文化敢為天下先精神的熏陶,西方文化的蕩滌,以及孫中山、宋教仁民主思想的影響。只有從諸多方面進行細細研究,人物才會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第五,蔣翊武的當代意義之研究與張揚。蔣翊武身上體現(xiàn)出的舍生取義、敢為天下先、以天下為己任、不屈不撓、強烈責任感等思想和精神是值得當代人學習的,對其當代意義的深入探討,可以使蔣翊武研究更加完整。
陳致遠
(湖南省歷史學會蔣翊武研究會顧問,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教授)
蔣翊武是近代中國歷史舞臺上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動家。他1884 年出生于澧縣一個城市平民家庭,1903 年在常德“省立西路師范學堂”讀書期間,與劉復基、宋教仁等志同道合,始投身革命潮流,先后參加華興會和中國同盟會。武昌起義前,他加入湖北新軍,組織革命團體,策劃武裝起義,被兩湖革命黨人共推為武昌起義總指揮。舉事前夕,他在總指揮機關(guān)遭敵破壞、自身被追捕險罹槍殺的危情之下,向起義新軍下達起義命令《十條十款》,遂使10 月10 日夜新軍依令行事,一舉取得武昌首義勝利。隨又臨危受命,就任保衛(wèi)武昌之“護理總司令”,終使危城轉(zhuǎn)安。袁世凱竊國柄權(quán),對蔣翊武以陸軍中將、勛二位等高官厚祿施以籠絡,但他堅拒不受,而為維護共和,與宋教仁等一起四處奔走奮斗。1913 年3 月,袁世凱刺殺宋教仁于上海,“二次革命”爆發(fā),蔣翊武憤慨討袁,在湘以鄂豫招撫使之職興兵北伐。未果,隨秘赴廣西,準備運動桂軍討袁。但途中被反動軍隊于全州所執(zhí),后押送桂林,9 月9 日在桂林被袁世凱下令殺害,時年29。
1921 年孫中山督師北伐抵桂林,親赴蔣翊武殉難處憑吊,為其立碑碣,并題碑銘云:“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孫中山先生生前稱為辛亥革命而犧牲的烈士作“開國元勛”者,僅蔣翊武一人。可見在孫先生心中,蔣翊武乃辛亥革命第一人。故此他囑胡漢民書祭文曰:“武昌發(fā)難,以公功為冠?!?/p>
考諸史事,蔣翊武多年據(jù)鄂潛心革命,創(chuàng)立文學社,聯(lián)合共進會,運動湖北新軍,實為武昌起義的主要發(fā)動者、組織者和策劃者。起義前夕,他作為起義的軍事上的總指揮,制定起義計劃,又在局勢瞬息變化之際,發(fā)布起義命令,實為武昌起義的果敢指揮者。武昌首義成功,蔣翊武不離武昌半步,在遭敵圍攻極其危殆之時,出任守城戰(zhàn)時總司令,終使武昌城轉(zhuǎn)危為安,實為武昌起義成果最英勇的保衛(wèi)者?!岸胃锩敝H,蔣翊武斷然興兵討袁,“誓志殺賊,保障共和”,不幸在廣西遭袁賊鷹犬拘捕,但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英勇就義,實為為民國共和政體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堅定維護者。試想,孫中山當基于以上史實作出他對蔣翊武的尊謚和褒評。
但是,90 年前孫中山敬尊蔣翊武的民國“開國元勛”的歷史地位,以及盛贊他的“武昌發(fā)難,公功為冠”的歷史功績,在后來以及今天的社會領(lǐng)域和史學學界,并未得到公認和申張。因此,蔣翊武被許多學者稱為“英名沉寂的辛亥英雄”。
如果說,孫中山給予蔣翊武“開國元勛”的歷史地位的評價是公允的,囑胡漢民紀述的“武昌發(fā)難,公功為冠”的歷史功績是歷史的事實,那么,我們當今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辛亥人物研究,應充分尊重這一評價和歷史事實。豈能使如此偉岸之革命先烈“英名沉寂”?!
周星林
(湖南省歷史學會蔣翊武研究會秘書長,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副教授)
選擇蔣翊武可能出于偶然,研究蔣翊武卻是興致使然。去年,我們以辛亥革命100 周年為契機成立了蔣翊武研究會,研究蔣翊武從個人的單兵作戰(zhàn),變成了團隊行動,這對于蔣翊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明年是蔣翊武先生遇害桂林100 周年,我們應當趁此機會大力開展相關(guān)工作,努力實現(xiàn)“關(guān)注蔣翊武、研究蔣翊武、宣傳蔣翊武”的團隊夢想。我以為,關(guān)于蔣翊武的研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重視,使其研究更加深入。
第一,澧州地方文化對蔣翊武早期思想的影響。澧州,這個因澧水而名的行政區(qū)域,建于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555 年),撤于民國2 年(1913 年)9 月。澧州曾經(jīng)管轄大庸(今張家界永定區(qū))、慈利、石門、安福(今臨澧縣)和安鄉(xiāng)等縣,是澧水流域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雖然澧州的存在只有1 358 年,但在澧州管轄的土地上,人類的祖先們留下過非常燦爛的文明。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這里有距今10 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三苗”部落的文化遺址,有屬于新石器時代三個發(fā)展階段的文化堆積層;有距今已有7 000 年歷史的城頭山原始社會城址。城頭山遺址集陶、銅與谷物共存,是長江流域古文明的代表,它的發(fā)現(xiàn)將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 000 年。
坐落在澧水北岸的澧州城,早在戰(zhàn)國時期即已形成墟場,也是當時南北交通要道:陸路干線北抵楚都郢城,南經(jīng)武陵可達貴州。楚懷王六年(前322年),澧水已有舟楫航行,因郊外的仙眠洲盛產(chǎn)春蘭,屈原游歷沅、澧時,就在此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蘭”、“留余蹤兮澧浦”等名句;蘇軾也有“靈鈞一去楚江空,澧陽蘭芷無顏色”之說;柳宗元對澧州也深表贊賞,認為“自漢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
戰(zhàn)國時期的詩人宋玉就出生在澧州,今天的臨澧縣還有宋玉村、宋玉墓;孟姜女出生在澧州的嘉山,她的故事在澧州大地廣為流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經(jīng)生活在澧州,現(xiàn)在的安鄉(xiāng)縣還遺存著他當年習字用的洗墨池,為了紀念他,安鄉(xiāng)和澧州城分別修建了“讀書臺”。今天,我們?nèi)匀荒軌蚩吹藉⒖h車溪的余家牌坊以及縣城內(nèi)保存完好的澧州文廟等文物。它們既是澧州過去歷史的見證,也是澧州人尊重歷史、保護歷史的良好美德的展現(xiàn)。蔣翊武從出生到19 歲離開澧州赴常德求學,一直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成長,而關(guān)于澧州文化對于蔣翊武早期思想的形成和影響卻是目前研究的不足。
第二,澧州蔣家對蔣翊武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元朝末年,澧州蔣家自湖北遷徙而來,清朝乾嘉以來,逐漸成為澧州地區(qū)富甲一方的望族,產(chǎn)生了不少為朝廷效忠賣命并為朝廷器重的官宦。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忠于朝廷、經(jīng)濟殷實的大家族中,卻誕生了一位與傳統(tǒng)宗族思想背道而馳、誓把皇帝拉下馬的叛逆者——蔣翊武。
蔣翊武雖然出生在澧州城,但他的祖輩10 多代都生活在蔣家廟。澧縣蔣家廟,位于澧陽平原腹地,現(xiàn)屬澧縣車溪鄉(xiāng)八里河村10 組。據(jù)統(tǒng)計,自第80 世蔣啟周以來,到第91 世蔣翊武這一輩,該房誕生的貢生、國學生、廩生、庠生、秀才僅有7 人,和臨澧縣蔣家坪、佘市橋等分支相比,澧縣蔣家廟分支的家族經(jīng)濟一直不是很富裕,既沒有產(chǎn)生過進士、舉人,也沒有經(jīng)濟實力去捐官。族人長期默默無聞地勞作,“自明末清初以來,墨守閉關(guān)主義,與各處不相往來者垂數(shù)百年”。漸漸養(yǎng)成埋頭苦干、勤奮務實、不事張揚的家風。蔣翊武不僅秉承了先輩的良好品德,而且將此品德加以發(fā)揚光大,形成了既能忍辱負重,又能伺機抗爭的叛逆?zhèn)€性。
澧州蔣家有哪些事件、哪些人物對蔣翊武革命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過影響?關(guān)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待出現(xiàn)。
第三,蔣翊武與同一時期風云人物的比較研究。蔣翊武與宋教仁分別是澧水、沅水流域在辛亥革命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他們一道在常德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籌劃華興會起義;后來,宋教仁長期流亡日本,蔣翊武卻長期潛伏國內(nèi),經(jīng)營湖北新軍;武昌起義后,蔣翊武與宋教仁又相聚武漢。關(guān)于這兩位志同道合的民主革命家的比較研究,目前尚為空白。
黃興因為多次領(lǐng)導中國同盟會的武裝起義成為舉世矚目的英雄人物,被視為革命黨人中的“武神”。蔣翊武長期潛伏和經(jīng)營湖北新軍,開展卓有成效的秘密組織工作,被兩湖地區(qū)革命黨人推舉為“總指揮”,為武昌起義的勝利起了關(guān)鍵作用。1911 年11月,黃興辭去“戰(zhàn)時總司令”職務之后,蔣翊武出任武昌防御“護理總司令”??梢哉f,蔣翊武與黃興的比較研究,也有許多閃光之處。
此外,蔣翊武與孫武之比較、與吳兆麟之比較,等等,對于我們厘清歷史,探討歷史人物的思想源流,都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