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余 宗宜方,2 任 忠
(1.上海海豐農場,江蘇 大豐 224153;2.揚州大學農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野生稻又稱雜草稻、紅米雜稻、自生稻等。近年來,隨著農場輕簡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野生稻的發(fā)生有逐漸蔓延之勢,范圍逐漸擴大。野生稻不僅產量低,稻米品質差,而且與普通水稻爭光、爭肥、爭生長空間,嚴重影響栽培水稻的正常生長,已逐漸成為農場水稻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以上海海豐農場種子繁育基地為例,闡述江蘇沿海地區(qū)野生稻的發(fā)生現(xiàn)狀以及防治措施,為農場大面積野生稻的防治提供參考。
目前,野生稻已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發(fā)生,據(jù)報道,坦桑尼亞、肯尼亞、烏干達等東非國家,直播稻田野生稻危害日益嚴重,一些機械化旱直播水稻使農場野生稻爆發(fā)成災,已成為東非地區(qū)水稻生產嚴重障礙之一;同樣,在東南亞一些國家,野生稻已經造成水稻減產10%~50%;在南美洲受野生稻影響的田塊不能繼續(xù)種水稻,某些地區(qū)野生稻已成為比稗草和千金子危害更嚴重的雜草[1]。野生稻在我國各地均有發(fā)生,廣東、湖南、江蘇、東北等水稻主產區(qū)野生稻的發(fā)生越來越普遍,其中遼寧、江蘇為重災區(qū),發(fā)生量大,危害最嚴重。遼寧盤錦地區(qū),2001年發(fā)生0.13萬hm2,2002年發(fā)生0.3萬hm2,2003年已達0.67萬hm2,其中2003年搞水稻旱種,田間野生稻占有率達20%以上,平均直接減產水稻100kg/667m2以上,減產幅度特別大。據(jù)調查,江蘇大豐農場,在麥套稻、水旱直播稻田塊紅米稻發(fā)生率從1%到20%不等,個別田塊可達50%[2]。
野生稻在海豐農場自2000年后才被發(fā)現(xiàn),當時不太受到重視,只是在電線下面和林帶邊極少見到,還準備采集作育種親本。引起重視的是在2003年海豐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的三圃田里,株系圃中受條紋葉枯病危害率在60%以上;田間空荒嚴重,出現(xiàn)了一株野生稻共計主莖和分蘗73個(而且主莖、大分蘗已抽穗,小分蘗還在發(fā)生)。從而感到問題的嚴重性,種子田采取了全面嚴格的拔除措施。所以在2003年就提出嚴格控制,在人工栽培的栽培制度下,在10年內不會構成危害。
隨著水稻栽培方式的不斷變革,傳播速度相對加快,21世紀80年代人工移栽稻為主,田間野生稻和田間種子出苗稻基本沒有,21世紀90年代中期,耕作制度開始改變,逐步發(fā)展直播稻,為田間種子萌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發(fā)生率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在個別田塊野生稻發(fā)生已達到嚴重態(tài)勢。
目前,在生產上野生稻主要有高稈野生稻和矮稈野生稻兩種類型,其谷殼為金黃色或褐色,糙米顏色多為紅褐色、淺褐色或棕褐色。海豐農場野生稻以矮稈野生稻為主,目前有基部葉鞘紫色和淡黃色類型的野生稻。苗期出葉快、葉片狹長、葉色淡黃色、葉鞘尖帶枯,分蘗節(jié)位低,超同生分蘗多,根系比常規(guī)稻發(fā)達,株型松散,葉鞘松軟與秈稻相似,苗期比一般常規(guī)稻高10cm左右,拔節(jié)后比常規(guī)稻低,單株成穗率較高。谷粒黃褐色有短芒和無芒,飽滿度較好。米粒為長型,多為紅色和淺紅色,千粒重25~28g,落粒性較強。
野生稻是有雜草特性的水稻,具有落粒性好和休眠性強,其生育繁殖已脫離勞作控制范圍,野生稻可以自然越冬,抽穗早,易脫粒,本身產量水平低,而且長勢旺盛,不及時去雜,其數(shù)量將呈幾何級數(shù)增加,一旦形成,將危害多年。據(jù)研究,野生稻密度較高,水稻減產較嚴重,在每平方米分別有9株、7株、5株、3株、1株野生稻時,栽培稻產量分別減少44.65%、36.89%、24.67%、17.58%、1.37%。當野生稻密度超過3株/m2時,野生稻對栽培稻產量產生極顯著影響,而且隨著野生稻密度的增大,栽培稻減產加?。粨?jù)白洪松在黑龍江省海林市統(tǒng)計,野生稻株數(shù)10株/m2以內,減產5%以內,野生稻20~30株/m2,約減產15%~20%,每平方米野生稻株數(shù)50株以上,約減產30%~40%。據(jù)報道上海農場2006年偶爾查見紅米稻,2007年普遍發(fā)生,但危害較輕,2008至2009年普遍發(fā)生危害嚴重。
由于條紋葉枯病的發(fā)生,在2008年引入淮稻5號由上海海豐農場各大隊作為抗條紋葉枯病品種種植,由于當時對野生稻認識不足沒有對種子進行鑒定,第一次以種子形式帶入。后來經過人工拔除,但許多大隊沒有認真對待,為以后田間野生稻的發(fā)生打下了基礎。
食谷類鳥如家禽、鵓鴣、麻雀等,它們對谷物消化達98%以上,除非五谷中存在石豆特性(不論什么條件當季不能萌發(fā))不能消化外,其余都能消化。另外雜食性鳥如八哥、黃鸝、百靈等肫較嫩,腸子相對較短,對種子消化率低,便于傳播。
據(jù)研究,不同稻作方式野生稻發(fā)生程度也不同,在直播條件下,野生稻與栽培稻同期出苗,同步生長,與栽培稻爭水、爭肥、爭空間。在不同稻作方式上,一般認為,麥套稻>直播稻>拋栽稻>移栽稻,野生稻發(fā)生越來越嚴重。海豐農場種業(yè)基地的播種方式主要以機插秧為主,發(fā)生并不嚴重,在可控范圍之內,但在個別田塊有開始增加蔓延之勢,所以要堅持綜合防治,絕不能掉以輕心。
野生稻主要由種子傳播和土壤傳播,通過觀察電線桿下,林帶邊野生稻數(shù)量較多,進而推斷候鳥對野生稻的傳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過喂鳥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種子的繁育從基地開始抓起,選擇未被野生稻污染的田塊作為種子基地,同時加強種子基地的質量監(jiān)控力度,狠抓去雜質量,在種子入庫前做好種子檢疫,不要把含有野生稻的種子調入,防止野生稻隨之傳播。
優(yōu)化耕作制度對野生稻的控制,采用大苗移栽,利用移栽稻的深水活棵淺水分蘗的灌溉模式抑制野生稻種子萌發(fā);利用小苗機械縮短野生稻種子萌發(fā)的共生期。
按照播種整地規(guī)格質量要求提前把地整好,再灌水2~3遍誘發(fā),使表土層的野生稻充分萌發(fā),當4~5葉期施用草甘膦,在不打亂原來表土層的前提下進行免耙播種。
對野生稻的防治到現(xiàn)在還沒有很好的藥劑,只有在插秧前后或直播稻播前和立苗后使用芽前除草劑(農思它、丁草胺、禾田凈等)作土壤處理進行封閉,在水層的作用下對野生稻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在田間管理過程中,在水稻整個生育期中,特別是水稻生長到5~6葉期和孕穗前發(fā)現(xiàn)有異常稻株要盡早拔除,連根拔起帶離農田,集中妥善處理,由于野生稻生存能力強,不容易被消滅,不要隨手拋棄在田邊或溝中。
一年或連續(xù)幾年種植旱地作物,能有效減少野生稻的基數(shù)。
[1] 孫義厚.非洲野生稻生育特點及防治技術[J].世界農業(yè).1996(11):17-18
[2] 徐小榮,夏九云.雜草稻的發(fā)生、危害及其防治[J].種子科技,2010(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