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璽,鐵穆爾,張德罡,師尚禮
(1.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草業(yè)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文化研究室,甘肅 肅南 734400)
橫跨甘肅和青海省的祁連山,其北部是青海草原,而南部是河西走廊農(nóng)耕區(qū)。祁連山從西北部至東部分別居住著哈薩克(阿克賽縣)、蒙古(肅北縣)、裕固(肅南縣)和藏族(天??h)4個游牧民族。由于不同游牧民族文化的交流以及與農(nóng)耕文化的碰撞,從古至今在這片古老的草原上產(chǎn)生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演義出波瀾壯闊的游牧文化。其中,裕固族的游牧文化是受其他游牧民族文化及農(nóng)耕文化不同程度的影響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游牧文化。它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研究裕固族的游牧文化對保護祁連山生態(tài)環(huán)境、鞏固民族團結(jié)、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和中華民族和諧統(tǒng)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每一個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有著特定的經(jīng)濟狀態(tài)、語言與生活方式,在歷史發(fā)展的歷程中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心理,構(gòu)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文化。雖然自稱“堯熬爾”的裕固族和維吾爾族在族源(堯熬爾與維吾爾是同一個名詞)上有共同點,但是后來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和文化傳統(tǒng)。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化發(fā)展來看,堯熬爾人仍然是亞歐草原的東南一角—祁連山地區(qū)最為特殊的一個小小的邊緣群體。很久以來他們在阿爾泰語系諸族和漢藏語系諸族的邊緣徜徉,外部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在不斷對其產(chǎn)生影響。不知不覺中,歷史記憶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數(shù)千年沒有變的就是那個神圣的名字“堯熬爾”。
裕固族的歷史十分悠久,族源較為復(fù)雜?,F(xiàn)在公認為裕固族的族源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是由古代回鶻的一支和古代蒙古的一支共同融合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F(xiàn)在的裕固族有在東部地區(qū)和西部地區(qū)裕固族之分。東部地區(qū)裕固族使用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東部裕固語,主要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康樂鄉(xiāng)、皇城鎮(zhèn)和大河鄉(xiāng)東部一帶;西部地區(qū)裕固族使用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西部裕固語,主要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明花鄉(xiāng)、大河鄉(xiāng)和皇城鎮(zhèn)西部。無論是講西部裕固語或東部裕固語的裕固族人,都自稱“堯熬爾”。
俄國布利亞特蒙古學(xué)者道爾吉·班札羅夫認為,在歷史上,裕固族有過各種稱呼。元代稱為“撒里維吾”,明代稱為“撒里畏兀爾”、“西拉堯熬爾”,清代稱為“西喇古兒黃番”,新中國成立初期稱為“撒里維吾爾”。以上“撒里”、“西拉”都是“黃色”的意思。而“黃色”則表示西方?!皥虬緺枴币话阏J為這是句突厥語,其意有幾種:一是“粘結(jié)、凝固、收攏、攙雜、混合”之意;二是“聯(lián)合”之意;三是“文化、智慧”之意。還有人認為“堯熬爾”一詞源于蒙古語“森林”和“人民”構(gòu)成,合在一起就是“森林百姓”或“林中的人”之意。
1953年經(jīng)協(xié)商,同意用與“堯熬爾”音譯相近的“裕固”作為該民族的名稱,兼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正式定名為裕固族。從此,裕固族以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56個民族中間,并以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綻放出其特有的魅力。
很久很久以前,在極為遙遠的北方,堯熬爾有一片美麗的草原,那里有一條大河,一座高山和一個巨大的湖泊。在大河、高山和湖泊之間,有一片美麗的白樺林。有一天,從天而降的彩虹纏繞著一棵最美麗的白樺。許多日子過去了,這棵美麗的白樺樹身漸漸粗壯,像妊娠的女子,九個月后樹身開裂,從里面走出九個嬰兒,這九個嬰兒在白樺林中吮吸著白樺樹汁漸漸長大了。于是就住在樺樹皮制的茅屋里,在荒原上捕獵野獸為生,餓了吃獸肉,渴了喝白樺汁。故堯熬爾素稱白樺樹汁為“生命之汁”和“樹奶子”。九個兄弟剽悍勇敢、智慧超人,最小的兄弟最為出眾。后來,這九個兄弟都做了堯熬爾諾彥(首領(lǐng)),最小的兄弟當上了堯熬爾可汗。人們尊稱他為“博格達汗”[1]。
2400多年前,在阿爾泰山往北流去的額爾齊斯河以北,是一片遼闊平緩的大草原,在這理想的草原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堯熬爾”這個名稱,像其他民族一樣,嚴格意義上的堯熬爾(回鶻)人興起以前就早已有了堯熬爾人民。堯熬爾人的故鄉(xiāng)鄂爾渾就是以白樺和西伯利亞杉眾多而聞名[1]。
從這些信息中可看出,原始堯熬爾人生活在森林中。這與蒙古語稱堯熬爾人“林中的人”是一致的。
裕固族的歷史可直接溯源于公元前的匈奴以及突厥和公元7~8世紀的回紇?!盎丶v”、“回鶻”、“袁紇”、“畏兀兒”均是“堯熬爾”或“維吾爾”的不同漢語譯音,名字不同,但說的都是一個族群的事。堯熬爾或維吾爾這個名字最早在2400年前在匈奴帝國時為人們所熟知[2]。
據(jù)漢文史料記載,公元前3世紀末,在我國北部和西北部的廣大草原地區(qū),分布著許多阿爾泰語系的游牧部落,均屬于匈奴聯(lián)盟。所以,也可以說匈奴人是裕固人的遠祖。漢、三國時期,回鶻的祖先“丁零”的一部分脫離蒙古高原的匈奴帝國中心,游牧于今河西走廊一帶(即今酒泉、武威、黑河下游一帶),為后來的回鶻人入居河西開了先河。匈奴主體西遷歐洲后,蒙古高原及中亞各游放人由柔然汗國統(tǒng)治,柔然人操古代蒙古語。后來,柔然人西遷歐洲后。這一地區(qū)由和回鶻人同一種族的突厥汗國統(tǒng)治。至唐初,部分鐵勒人又東遷河西,唐朝將其安置于甘州(張掖)和涼州(武威),后來成為河西回鶻的組成部分[2]。
公元6世紀末,鐵勒系的袁紇與卜骨、同羅、拔野古等諸部落逐漸聯(lián)合形成一個以袁紇為核心的部落聯(lián)盟,史稱“外九部”,號稱“回紇”,“俟斤”為部落最高首領(lǐng)?;丶v部又分為9個氏族,回紇酋長就產(chǎn)生于“九姓”中的藥羅葛氏。均屬于突厥汗國。唐高宗永隆中年(公元680年),漠北回紇首領(lǐng)—藥羅葛氏獨解支,脫離在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國中心,將其都督親屬及征戰(zhàn)有功者徙于甘(今張掖)、涼(今武威)二州,這一部分人可能成為后來的藥羅葛氏(宋朝譯作“夜落紇”)建立的甘州回紇汗國的民眾[2]。
到唐武后時期,回紇的一部分遷往河西一帶游牧,作為甘州回紇的先驅(qū)。公元8世紀末,突厥汗國發(fā)生內(nèi)亂,回紇等部脫離突厥汗國獨立,并于唐玄宗天寶3年(公元744年),回紇首領(lǐng)骨力裴羅建立回紇汗國,稱“骨咄祿毗伽闕可汗”。9世紀中葉,漠北回鶻汗國在黠戛斯和唐朝南北進攻下崩潰,黠戛斯是今柯爾克孜(或譯吉爾吉斯)人的遠祖?;佞X各部四散,大部分西遷中亞。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及祁連山一帶,受制于當?shù)貏萘姶蟮耐罗?,史稱“河西回鶻”。后來的裕固族的形成可能受河西回鶻的影響。公元755年,唐王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唐朝政府請求堯熬爾兀魯斯派兵援助,堯熬爾兀魯斯于公元751年和762年兩次派騎兵援助唐朝平定叛亂,收復(fù)了被契丹族將軍安祿山、史思明占領(lǐng)的長安、洛陽及河北各地。但同時,大批的堯熬爾兀魯斯壯士,卻戰(zhàn)死在中原。有一首堯熬爾民歌至今還流傳在漢地:
八月十五月才圓/新媳婦兒送人難/解下瑪瑙一小串/顆顆瑪瑙淚連綿//收復(fù)了長安洛陽/奔完了唐家疆場/舍去了回紇丈夫/淚洗我回紇柔腸/保住了天朝社稷/舍去了五萬兵將/娶來了可敦娘娘。
歌中說的“回紇”就是堯熬爾。可敦(皇后之意)娘娘,大約指的是唐朝肅宗皇帝把幼女寧國公主嫁給堯熬爾葛勒可汗一事,時間是公元758年秋天。大約在唐昭宗乾寧年間后,唐哀帝天佑年間以前(公元892年至904年),即9世紀末、10世紀初,河西地區(qū)的回鶻人建立了甘州回鶻汗國?!缎挛宕贰酚休d:“當五代之際,有居甘州、西州者嘗見中國,而甘州回鶻數(shù)至?!钡酱?,河西回鶻汗國于唐末五代亂世之時,匯聚散處河西地區(qū)的各部回鶻,形成河西回鶻汗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fā)展壯大,漸漸形成了一些區(qū)別于其他回鶻集團的文化特征。這對于后來裕固族的出現(xiàn)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11世紀初葉,甘州回鶻汗國為西夏李元昊所滅,甘州回鶻各部四散奔離。據(jù)記載,其中一部分包括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的后裔,退出沙州以南,仍過著回鶻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這支甘州回鶻余部就是被當時中原史料中稱作“黃頭回紇”的回鶻人,當時主要游牧于沙州(今敦煌)以南,柴達木盆地以北,西到今羅布泊、若羌一帶,同當時于闐國東的城市約昌城(今新疆且末縣城西南約15公里處)相毗連。地跨今河西走廊之西南、青海省的西北部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之東南。據(jù)《宋史·于闐傳》載:宋神宗元豐4年(公元1081年),于闐黑汗王遣部領(lǐng)阿辛上表,神宗曾問其所經(jīng)沿途情況,使者答曰:“去國四年,道涂居其半,歷黃頭回紇、清唐、惟懼契丹抄掠耳?!边@里的“黃頭回紇”就是裕固族的祖先之一[3]。
13世紀初,蒙古西征。據(jù)《元史·速不臺傳》載:“帝命(速不臺)度大磧以往。丙戍(公元1226年),攻下撒里畏吾兒特(勤)、赤閔等部。”即攻下沙州回鶻、黃頭回紇牧地?!栋乩始钨e蒙古行紀》亦載:“成吉思汗征服了畏吾兒人后,再從那里興師,他又發(fā)大兵進攻撒里畏吾兒人地區(qū)”。居住在今甘肅、新疆和青海交界一帶地區(qū)。此后,元代把操突厥語的撒里畏吾兒納入統(tǒng)治范圍之內(nèi),屬甘肅行省,當時甘肅行省首府在甘州(今張掖)。
蒙古及其后的元朝中央政府,都曾不斷派兵鎮(zhèn)守撒里畏吾兒地區(qū),鎮(zhèn)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被元朝政府封為武威西寧王、后進封為豳王的出伯及其子孫。出伯是成吉思汗的五世孫,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的玄孫,其父是阿魯渾。出伯本是察合臺汗國的宗王,后來在突厥斯坦及河中地區(qū)(今中亞五國一帶)和窩闊臺汗國的海都的戰(zhàn)爭中失勢后,投靠了大都(今北京)的忽必烈政府——他的堂兄弟們,于元朝初年以“諸王”之銜戍守西疆,轄撒里畏吾兒地區(qū),并很快在抵御他的另一部分堂兄弟海都、都哇等人的戰(zhàn)爭中嶄露頭角。于公元1304年“以積年防邊功,封諸王出伯為武威西寧王”。后“進封為豳王”,出伯死后,其子孫一襲武威西寧王銜,一襲豳王銜。系武威西寧王銜者,成為后來的撒里畏吾兒的組成部分,構(gòu)成裕固族兩大源流支系之一,即古代蒙古支系[7]。
綜觀上述可以看到,從河西回鶻到沙州回鶻、黃頭回紇,歷經(jīng)3個世紀,這支操突厥語的回鶻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文化特質(zhì)方面不斷吸收新的資源,同天山南北、黃河流域的回鶻人日漸分離,但始終只是回鶻的一個分支,而不是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因此,河西回鶻只是裕固族的先祖之一。13世紀,沙州回鶻、黃頭回鶻歸屬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蒙古人使這個古老的回鶻群體發(fā)生了質(zhì)變,一個不同于蒙古的新的民族群體正在孕育之中,也就是說,以古代回鶻汗室氏族藥羅葛(夜落紇)為首的一支古回鶻人,同蒙古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出伯子孫為首的一支古蒙古人相互融合。起源于同一個蒙古高原,并且同屬于阿爾泰語系的突厥回鶻人和蒙古人共同孕育著一個新的民族群體,一個不同于13世紀的撒里畏吾兒人-今日裕固人的前身。
14~16世紀,撒里畏吾兒處于察合臺汗國(阿爾泰山以南的整個新疆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一帶)、衛(wèi)拉特蒙古人(阿爾泰山南北到巴爾喀什湖及中亞搭拉斯河一帶)和明朝3種勢力之間,他們都曾先后控制撒里畏兀兒地區(qū)。他們每年給察合臺汗國、衛(wèi)拉特蒙古和明王朝送上禮物,送上禮物可說是朝貢或者說是納貢。后來,明朝在洪武年間,封撒里畏兀兒宗王黃金家族后裔卜煙貼木兒為安定王。還在撒里畏兀兒地區(qū)設(shè)立半軍事性的8個衛(wèi)所,史稱“關(guān)西八衛(wèi)”:安定衛(wèi)、曲先衛(wèi)、赤斤蒙古衛(wèi)、阿端衛(wèi)、罕東衛(wèi)、苦峪衛(wèi)(罕東左衛(wèi))、哈密衛(wèi)、沙州衛(wèi)。1430年,明廷借口西拉堯熬爾人劫殺察合臺使者,派史昭率兵討伐阿爾金山西端的西拉堯熬爾人,脫克脫不花率部與明軍作戰(zhàn),堯熬爾人潰敗。明軍屠殺1 000余人,俘虜了西拉堯熬爾貴族脫克脫不花和男女340余人,奪馬駝牛羊34萬多只(頭),這一部分西拉堯熬爾人從此衰落、滅亡。1446年,阿爾金山東端的西拉堯熬爾首領(lǐng)喃哥被衛(wèi)拉特蒙古的也先汗封為平章,他們在戰(zhàn)亂和貧困中,準備遷往天山以北的準噶爾。這個消息為明朝在肅州的軍官任禮得知后,他率輕騎突襲了他們,解除了他們的武裝,將男女家眷隔離后,分別押送到了甘州塞內(nèi),明政府終究不相信他們,很快又把他們押送到了山東的平山、東昌一帶,他們就是西拉堯熬爾8個部落之一[4]。
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的撒里畏兀兒,生活在一個瘟疫流行、戰(zhàn)火連綿、自然災(zāi)害頻繁的時代。撒里畏兀兒向東遷徙逃難的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4點。
(1)察合臺汗國東進至13世紀時,今新疆喀什噶爾以東以北各族大多仍處于佛教和薩滿教傳播地區(qū)。14世紀,這一地區(qū)的統(tǒng)治者,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的后裔—察合臺蒙古貴族的部分人皈依了伊斯蘭教以后,便開始以武力傳播伊斯蘭教。他們以葉爾羌、阿克蘇、吐魯番、哈密為據(jù)點向東向北進攻非穆斯林民族。
(2)明朝政府軟硬兼施的政策。明朝政府一方面用磚茶和封號來試圖讓西拉堯熬爾地區(qū)作為“屏藩”,來阻擋察合臺汗國、衛(wèi)拉特蒙古和其他各種游牧人進攻的可能,實現(xiàn)其羈縻籠絡(luò)的政策。同時,明朝政府常常以種種軍事行動從東和南討伐掠奪他們認為是“元裔”殘元勢力的西拉堯熬爾人,每一次征伐都要擄掠動輒幾十萬頭(只)的牲畜,俘虜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帶到內(nèi)地分散為奴。
(3)內(nèi)部混亂和殘殺。西拉堯熬爾內(nèi)部各勢力的混戰(zhàn)往往牽扯進外部各勢力,如察合臺、衛(wèi)拉特人和明朝等等,從而引起更大的混戰(zhàn)。而西拉堯熬爾人常常參與其他勢力內(nèi)部的混戰(zhàn)和殘殺。
(4)草原的退化和氣候的惡化。自15世紀起,中亞大陸氣候日趨干旱。巨大浩渺達5 350km2的羅布泊在當時已漸漸縮小干枯。阿姆河的茫茫蘆葦消失了。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一帶的草原不斷被沙漠吞沒,塔里木的沙漠日益擴大,很多草原被沙化和戈壁化。而在那些綠洲農(nóng)耕地區(qū),人們開始象蟻群般地多了起來。他們活動的足跡擴展到了阿姆河的蘆林荒野和興都庫什山與印度接壤的崇山峻嶺中,那里是著名的西域獅生長的地方,西域獅到17世紀已絕跡。中亞地區(qū)的大風(fēng)、干旱、洪水、雨雪、冰雹、塵暴等災(zāi)害越來越頻繁。這一切,都是撒里畏兀兒人遷徙逃難的主要原因[4]。
漢文史料記載:正統(tǒng)11年(公元1466年),明朝的甘肅鎮(zhèn)總兵官任禮令沙州衛(wèi)全部入塞,初居甘州。隨之,其他諸衛(wèi)先后東遷入關(guān),明政府的安置原則是“分散安插”。主要安置于“甘州南山”。而“甘州南山”的牧地,就是裕固族民間傳說中的“八字墩”(今青海省祁連縣野牛溝)草原,也就是以八字墩川為中心的黑河源頭,察汗烏蘇河—鄂金尼河(今八寶河)和八字墩河(今黑河西支)交匯處的草原[5]。
明朝在撒里畏吾兒地區(qū)設(shè)的關(guān)西8衛(wèi)中,所謂的“撒里畏兀兒”僅指安定、阿端、曲先3衛(wèi)部眾,罕東、沙州、赤斤衛(wèi)據(jù)史書記載明確為蒙古人。關(guān)外諸衛(wèi),即這些撒里吾兒人和蒙古人東遷入關(guān)后,他們按照當時中亞民族的傳統(tǒng),仍舊由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裔,從前的安定王卜煙貼木兒等人的后裔為領(lǐng)袖來維持內(nèi)外秩序。安定王卜煙貼木兒就是后來裕固族歷代大頭目的祖先。也可以說是最后一任大頭目、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1任縣長安·貫布什嘉的祖先。正是這種共同經(jīng)濟生活、共同地域條件和共同的政治生活環(huán)境,使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堯熬爾,也就是今天的裕固人逐漸融合形成。
撒里畏兀兒東遷入關(guān),是裕固族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裕固族的重大災(zāi)難,導(dǎo)致人口銳減、牧地縮小、牲畜大批死亡。在裕固人中,不少老人都說自己的祖先是從“西至哈至”遷過來的。在一首流傳甚廣的裕固族歷史民歌中唱道:
聽老輩人說著唱著才知道了/西至哈至是我們的故鄉(xiāng)/許多年前那里災(zāi)難降臨/狂風(fēng)卷走牲畜,黃沙吞沒寺院和帳房/……/走過了千佛洞,穿過了萬佛峽/……/來到了八字墩遼闊的牧場/登上了祁連山/……。
據(jù)裕固族的民間傳說,東遷時,撒里畏兀兒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及狩獵業(yè)。東遷后,居住于肅州(今酒泉)以東的撒里畏兀兒人,因與漢族雜居,逐漸向農(nóng)耕文化過渡。而聚居于甘州南山的諸部落,仍保持傳統(tǒng)的游牧文化,從事畜牧業(yè)和狩獵業(yè)。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明朝政府在甘州(今張掖)西南70里處設(shè)置梨園堡,派兵駐守,作為轄制撒里畏兀兒人的據(jù)點,明政府還頒發(fā)給大頭目管轄八字墩一帶草原的執(zhí)照[1]。
清康熙37年(公元1698年),內(nèi)遷的西喇古爾黃番仍舊游牧于祁連山腹地及南北兩麓,疏勒河源頭的安定衛(wèi)的后裔部分遷至今康樂區(qū)一帶,部分人仍留在黑河以東的鄂金尼蘇美(即黃番寺)附近,這兩部分人分別成為后來的大頭目部落和鄂金尼(曼臺部落)部落。將西喇古爾黃番劃分為“七族”,即史稱“七族黃番”,并分封部落頭目。大頭目被封為“七族黃番總管”,賜以黃馬褂和紅頂藍翎子帽。同時又實行“分而治之”策略,將居于甘州南山一帶,主要操阿爾泰語系蒙古語的諸部落劃歸梨園營都司管轄;將居于肅州塞內(nèi)主要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諸部落隸紅崖營,屬肅州鎮(zhèn)總兵所轄。其中,“黃番七族”又有東五族和西二族之分。后來,“七族”實際上已經(jīng)演變?yōu)?0個部落[1]。
還有一個特殊的集團。酒泉市黃泥堡堯熬爾屬突厥語族堯熬爾人,目前全部使用漢語。據(jù)記載,明代1488~1506年就有裕固族人生活在那里。他們從清代中期開始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部分人是清代1636~1662年遷去,還有部分人是清朝幾次西征準噶爾和青海時從梨園河一帶的南山逃難到了那里。主要以薩格斯部落和呼朗格部落的人為主。當時在酒泉地區(qū)的南鄉(xiāng)、北鄉(xiāng)、嘉峪區(qū)、上黃泥堡和下黃泥堡等地有許多堯熬爾人。1958年酒泉上黃泥堡和下黃泥堡共有112戶人家?,F(xiàn)分布在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xiāng)[1]。
綜上所述,裕固族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其直接族源的河西回鶻,到直接祖先“黃頭回紇”,漢到元代的“撒里畏吾”直至明代的“撒里畏兀兒”數(shù)千年的歷史,是一個新的民族群體不斷從交融中分離,從遷徙中逐漸形成的歷史。
從裕固族現(xiàn)實生活中所呈現(xiàn)出的宗教文化的相互交融多種多樣可以看出,裕固族在自己漫長的歷史延續(xù)中,曾經(jīng)信仰過多種宗教,其中可以肯定的薩滿教、摩尼教、古西域佛教、藏傳佛教都是裕固族在歷史上先后信仰過的宗教,并對其社會生活等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作為原始宗教的薩滿教,可以說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信仰的古老宗教,廣義的薩滿教包括族薩滿出現(xiàn)以前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一些原始宗教。摩尼教文化的遺存在裕固族文化中反映的最少,在裕固族先民-回鶻人中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17世紀中葉,也就是堯熬爾在東遷至祁連山100年后。藏傳佛教傳入,首先大力興建藏傳佛教寺院。因而,藏傳佛教自然地成了裕固族人民的主要信仰,直接影響著裕固族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充分體現(xiàn)著裕固族人的價值觀、倫理觀、世界觀等。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裕固族地區(qū)的宗教活動雖然減少了,但是仍保留著一些民族習(xí)俗。如參加寺院舉辦的佛事活動,祭鄂博,家中供奉佛龕、喪葬時請喇嘛頌經(jīng)超度等。
(1)佛事活動 寺院組織的佛事活動每年定于正月、4月、6月、10月舉行,每月的第15日還要舉行一次小會,活動期間信教群眾都會自愿來寺院參加活動,燒香磕頭,敬獻祈禱,聽頌佛經(jīng)。
(2)祭鄂博 鄂博的祭壇是用柏木制作成的一個方形木框架栽在地上,正中豎一個高高的幡桿,桿頂上飾有日月型圖案,桿上掛滿大大小小寫有經(jīng)文和圖案的嘛呢旗并向四周延伸拉有牛、羊毛繩,繩上拴滿了哈達、牛羊毛等,在鄂博旁較平坦處建有煨桑臺(池)。鄂博一般建在山頂,山岔(崖豁)或山坡上,其建立的位置、祭祀時間均由大寺院(如裕固族絕大多數(shù)去塔爾寺)的喇嘛高僧根據(jù)建鄂博的目的、作用,民眾住牧地的地形地理情況等,經(jīng)頌經(jīng)、占卜等各種儀式后最后確定。鄂博的祭祀形式可分為3種。①個人祭祀,出門人路遇鄂博時,撿路旁白石頭壘于其上,然后燃柏香(如身邊帶有),膜拜祈禱。②家庭祭祀,家長帶著全家人及祭祀用品到鄂博上祭祀,祈求驅(qū)災(zāi)降福。③部落或全村祭祀,是規(guī)模最大,參與人數(shù)最多的祭山神的活動。等到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緊接著再舉行賽馬等文體活動和其他聚會內(nèi)容。
(1)白哈爾 守護神白哈爾在神山杰烏拉爾,杰烏拉爾在今肅南縣馬蹄鄉(xiāng)二加皮村的山地草原。傳說杰烏拉爾神山上住著以主神白哈爾為主的5大神,藏語名稱是:主中部的俄由西土格吉杰魯神即白哈爾、主東部的河由西斯格吉杰魯、主南部的拉布西元旦吉杰魯、主西部的那布希桑給吉杰魯、主北部的香恩希俄成里杰魯。叫做堯熬爾5大神。
(2)陜巴美爾 傳說陜巴美爾是古代堯熬爾人的一個大將,死后成為守護神,陜巴美爾的陵墓在今馬蹄寺一洞窟中(現(xiàn)在洞窟里面部分塌陷)。如今裕固人已做為祖先或守護神來祭祀。
(3)乃曼額爾德尼山 裕固人叫做乃曼額爾德尼的雪山是今青海省祁連縣的牛心山或八寶山,裕固人的先輩們東遷到祁連山后,中心牧場就在乃曼額爾德尼一帶,他們認為是整個祁連山地區(qū)的鎮(zhèn)山。乃曼額爾德尼即“八寶”之意。山下有裕固族人古代的鄂博遺址。不遠處是古代裕固人的鄂金尼寺院(漢文史料中叫“古佛寺”“黃番寺”)。
1958年前在關(guān)于獰獵分配、尊老扶幼、互相幫助、婚姻嫁娶、財產(chǎn)繼承、宗教祭祀,偷盜、打架、殺人、草原糾紛和家庭訴訟等方面采用習(xí)慣法。這些習(xí)慣法便是道德規(guī)范,習(xí)俗禮儀,宗教戒律組成了社會規(guī)范,即民族習(xí)慣或是叫習(xí)慣法。
(1)習(xí)慣法的執(zhí)行者 部落內(nèi)的一切案件都由部落頭目,總?cè)︻^,輔幫和“老者”審訊處理。部落頭目可以對下屬人民任意處罰用刑。例如:大頭目到鄂金尼部后,在宴席上因獵戶扎西才爾丹對其不夠恭敬,而對其施以柳條抽打,罰一匹馬給大頭目作為了結(jié)。
(2)判案方法 ①撈油鍋 例如:19世紀30年代,輔幫喬治,萬代和在鄂金尼草地搶牧的藏族阿日克部落的富戶努日恩拜勒發(fā)生爭執(zhí),喬治、萬代抓了努日恩拜勒2只羊。努日恩拜勒給其部落千戶卻日瓊上訴。裁決由千戶卻日瓊主持,在一個鐵鍋內(nèi)放一白一黑二石,又倒入了水和泥,燒沸后,由原告赤手撈石,規(guī)定撈到白石為贏,黑石為輸。原告日努恩拜勒赤手在滾沸的水中摸了2次,沒有摸到。千戶裁決為喬治、萬代贏,努日恩拜勒給曼臺部賠了20頭牦牛。②神羊裁決 裕固語叫神羊為“賽德爾馬勒”,意為各戶族庇護神的牲畜。裁決時有部落頭目,輔幫等人參加。原被告各牽來一只“神羊”,煨桑叩頭各呼其“布爾汗”的名稱,然后裁決人將加奶子的水(白水)從羊尾澆到羊頭,然后將普通水從羊頭澆到羊尾。這時,如果那一只先抖其身上的水,羊的主人便勝訴,輸方便賠償牲畜。③糌粑裁決 這是一種將寫有字的紙條分別用糌粑包起來,置于盤中,裁決人端來讓原告和被告各拿1個,掰開看定輸贏。④投水死刑 即在死刑犯脖子上捆石塊將其投于河水中淹死。例如18世紀中葉,曾將造成部落混亂的賽木特爾判為死刑,但終未執(zhí)行。
裕固族無論操那種語言都曾使用過不止一種文字。按裕固族的語言分兩部分。裕固族的遠祖突厥回鶻人曾使用過北歐式字母的鄂爾渾文(又叫突厥文),在蒙古高原發(fā)現(xiàn)的九姓回鶻可汗碑、闕特勤碑等。后來還有自右向左橫寫的摩尼文,還有自左而右的婆羅米文。當然,通行普遍而使用長久的是來源于古代粟特文字的古回鶻文。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讓帝師八思巴根據(jù)藏文和梵文創(chuàng)制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字)。元世祖詔令全國通行,不僅拼寫蒙古語,還要拼寫一切語言,1958年前大部分的寺院有藏族人叫做“霍爾·意格”的八思巴字經(jīng)書。無論怎么說,裕固族的祖先不僅有文字,而且使用過不只是一種文字。在一段時間內(nèi)使用回鶻文、八思巴文和蒙古文(回鶻體蒙古文)。接受藏傳佛教后,漸漸在宗教上或很小的官方范圍內(nèi)使用藏文。1949年后,開始接受漢文。
(1)東部裕固語 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主要分布于康樂鄉(xiāng)、皇城鎮(zhèn)東部和大河鄉(xiāng)東部。東部裕固語同土族語、東鄉(xiāng)語、保安語和蒙古語比較,它居于特殊的地位。粗略地說,在語音方面它和土族語、東鄉(xiāng)語、保安語的共同性多一些,而在詞匯和語法方面它又與蒙古語的共同性多一些。
(2)西部裕固語 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主要分布于大河鄉(xiāng)、明花鄉(xiāng)、皇城鎮(zhèn)西部。
致謝:
本文在編寫過程中得到肅南縣畜牧局蘭永武同志、西北民族大學(xué)圖書館、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也得到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xué)胡自治教授的親切指導(dǎo)。特此致謝!
[1] 鐵穆爾.裕固民族-堯熬爾千年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17-182.
[2] 肅南縣裕固族文化研究室.堯熬爾文化[DB/OL].[2007-01-06].http://www.yovhur.com.
[3] 胡小鵬.元代西北民族歷史與民族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
[4] 陳高華.明代土魯番哈密文史資料匯編[G].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
[5] 蓮花持明.蓮花生大士全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