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梅
(長春市南關區(qū)中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黃褐斑俗稱肝斑、妊娠斑、黑斑,與中醫(yī)文獻記載的面塵、黎黑斑等相似,多發(fā)生于女性,青中年多見[1-2]。主要表現為顏面兩頰對稱性淡褐至深褐色,甚至呈淡黑色之色素沉著斑,大小不定,形狀不規(guī)則,邊界清楚,無明顯自覺癥狀。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筆者采用中醫(yī)藥辨證治療本病,獲得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40例病人均為2009年1月-2011年12月長春市南關區(qū)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患者,男3例,女性37例,年齡24~48歲,病程6個月~2年。其中肝郁型15例,脾虛型12例,腎虛型7例,血瘀型6例。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黃褐斑診斷標準。
2.1 肝郁型 面色無華,斑色黃褐,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痛,月經不調或有痛經,苔薄白,脈弦。方藥:白芍15 g,柴胡10 g,當歸10 g,茯苓15 g,白術10 g,薄荷15 g,生地黃15 g,枳殼10 g,川楝子10 g,香附10 g,牡丹皮15 g,甘草15 g。
2.2 脾虛型 面斑灰褐,疲乏納呆,脘腹脹悶,四肢倦怠,經稀色淡,舌質淡,苔薄,脈濡細。方藥:黃芪15 g,白術10 g,陳皮10 g,升麻10 g,柴胡10 g,黨參15 g,當歸10 g,雞血藤20 g,川芎10 g,甘草10g 。
2.3 腎虛型 面斑色黑灰,腰膝酸軟,頭昏耳鳴,疲乏無力,舌質紅,脈沉細。方藥:山茱萸15 g,山藥15 g,茯苓15 g,熟地黃20 g,女貞子10 g,旱蓮草15 g,澤瀉15 g,牡丹皮10 g。
2.4 血瘀型 面部黎黑斑,經血帶塊,或痛經,舌色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方藥:當歸10 g,赤芍10 g,生地黃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紅花10 g,牛膝10 g,柴胡10 g,枳殼10 g,桔梗10 g,甘草10 g。
將藥置于鍋中浸泡30 min,煎煮3次,每次20 min,3次濾液混勻,濃縮到200 mL,每日1劑,早晚各服100 mL,5 d為1個療程。并配合祛斑美容面膜(淀粉40%,丹參、當歸、白芷、白及、白茯苓、白附子,白蒺藜占60%,共研極細末,每晚外涂患處,次晨洗去。3次/周,10次為1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黃褐斑的療效標準擬定。
3.2 結果 本組40例,治愈15例,顯效18例,有效1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
中醫(yī)認為,黃褐斑多從肝、脾、腎3臟血瘀論治,尤“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是治療黃褐斑的兩大法則。故治療本病時,在辨證的基礎上,可加疏肝理氣及活血化瘀之藥,如白芍、川楝子、枳殼、丹參、牡丹皮、紅花等藥。本病的治療時間長,若湯劑使用不便,可長期選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逍遙丸、腎氣丸等內服。要審因治療,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疲勞及憂慮,減少日曬。積極治療慢性病,排除內在誘因,對本病的治療尤為重要[3-4]。
[1]梁勇才,梁杰圣.皮膚病辨證施治妙方[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2]裘沛然.中國中醫(yī)獨特療法大全[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0.
[3]范瑞強.皮膚性病中醫(yī)治療全書[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
[4]秦萬章.皮膚病研究[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