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周青 胡燕佼
論基層社會矛盾化解與群眾權益維護機制建設
○ 夏周青 胡燕佼
積極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努力維護群眾權益,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筆者認為要實現以上兩點,全社會就要形成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xié)調機制和矛盾調處機制。
利益表達是利益主張的基礎,更是利益得到關注與滿足的重要條件。在利益主體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達的問題,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回避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建立暢通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一)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
社情民意,是黨和國家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一是完善傳統(tǒng)表達渠道,進一步加強信訪接待工作,積極開通“民情熱線”、“市長熱線”、“黨代表熱線”、“人大代表熱線”和“政協(xié)委員熱線”等;二是建設網絡表達渠道,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時效快、容量大的特點,開辟諸如“網絡論壇”、“民情郵箱”等,為熟悉互聯(lián)網的群眾提供便捷的表達渠道;三是重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學藝術的作用,引導新聞媒體堅持“三貼近”,增強社會責任感,不斷了解民情、傾聽民聲、集中民智,把群眾的真知灼見集中起來,把群眾的合理訴求反映出來。
(二)搭建多種形式的溝通平臺
溝通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在工作中我們必須重視溝通、善于溝通,通過溝通求同存異,通過溝通達到和諧。為此,我們要建立和完善政策傳遞制度,建立健全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及時、全面、準確地傳遞給各方面群眾的暢通渠道。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面對面交流、信訪接待、媒體對話、舉行聽證會等,對那些群眾要求解決的切身利益問題,應予以及時解決;限于條件一時解決不了的,應把真實情況告訴群眾,求得群眾諒解,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
(三)把群眾利益訴求納入制度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軌道
目前,化解社會矛盾的工作方式可以稱之為是一種“運動式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具有行政主導、不計成本、“一刀切”、“一陣風”等特點,同時,它也是一些地方政府最熟悉、運用最廣泛的工作方式。實踐證明,只有從制度上暢通人民群眾與政府的信息互動渠道,才能增強政府對人民群眾真實意愿的充分了解,才能切實保障社情民意渠道的暢通。因此,要充分發(fā)揮各類人民團體、行業(yè)組織、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鼓勵它們在法律法規(guī)允許范圍內代表各自利益群體進行利益表達,提高各類利益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各級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民意調查制度,特別要加強對困難群眾生活狀況和利益訴求的調查與了解,及時掌握利益關系變化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此外,政府還須完善公民訴求回應制度,認真分析公民提出的建議、意見,竭力兌現已經作出的承諾,及時將建議受理情況反饋給話語者。
群眾權益本質上是利益問題,利益協(xié)調是多元化社會的客觀要求。利益協(xié)調機制是指在社會系統(tǒng)變化中協(xié)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組織、制度和發(fā)揮其功能的作用方式。利益協(xié)調的內容包括多元化利益觀念引導,利益獲取行為的規(guī)范約束,與時俱進的利益調節(jié),適度的利益補償等。
(一)建立健全利益凝聚機制
一個社會要能夠有效地解決利益矛盾和沖突,必須要有利益、要求凝聚和提煉的機制。只有經過凝聚和提煉的要求才能接近政府的決策層。利益、要求的凝聚和提煉,必須要以一定的組織形式作為載體。由于不同社會群體所掌握的資源和表達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組織起來進行集體表達、溝通與協(xié)商對于困難群體就顯得尤為必要。經驗表明,經過凝聚的利益訴求更容易通過談判和仲裁的方式獲得解決。
(二)建立健全利益協(xié)商機制
利益協(xié)商機制指的是在利益訴求明確表達的基礎上,矛盾各方按照法律的渠道和程序進行對話和談判協(xié)商,自主解決其利益矛盾的一種機制。當社會群體在遵守一定規(guī)則的情況下,通過協(xié)商談判公平而又有效地自行解決彼此間的利益糾紛時,社會就初步實現了自我管理與自我調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無需事事介入,這樣既減輕了行政負擔,也降低了社會成本。
(三)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
社會各方面都應完善利益補償機制,給利益受損的個人或群體提供一定的補償,以提高社會的公平程度,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的關鍵是確立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它主要包括:一是社會保險制度,如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等,要逐步做實個人賬戶,擴大覆蓋面;二是社會救濟制度,對老弱病殘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推進城鄉(xiāng)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并穩(wěn)步提高保障標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完善社會化救助體系;三是社會福利制度,對生活困難的老人實施更加有效的供養(yǎng)制度,對孤兒和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進行制度化生活保障,大力興辦社會福利機構。
(四)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公共責任機制
解決利益不平衡問題,關鍵需要依靠各級政府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職責。各級政府要把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凸顯出來,同時要進一步規(guī)范工作程序,加強責任管理、監(jiān)督和檢查。同時,各級政府還必須把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的理念融入到自身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把民生指標切實納入政府考核和干部評價體系,建立起強有力的責任鏈條,以保證正確的決策、部署得到具體、有效地執(zhí)行。
和諧社會不是沒有利益沖突的社會,而是有能力解決和化解利益沖突的社會。胡錦濤指出:“關鍵是我們要正視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處理矛盾的體制機制,而不能讓矛盾積累和發(fā)展起來,以致影響國家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睘榇耍覀円朴诰C合運用行之有效的調處方法解決矛盾、沖突。
(一)建立健全超前聯(lián)動的矛盾排查調處機制
矛盾糾紛排查工作是一項長期性、日常性的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障群眾權益的基礎工作。但是存在個別基層單位對排查工作認識不到位,只按上級要求進行突擊排查,對不間斷的排查工作產生厭煩情緒的現象。由于排查不到位導致調處工作停滯、穩(wěn)控工作失控、化解工作被動的事件時有發(fā)生。各有關部門應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超前聯(lián)動的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機制。第一,主動出擊,準確排查。要針對所在地區(qū)社會管理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經常性的分析排查,建立矛盾糾紛滾動排查機制。要加強對重點地區(qū)、重點工程、特殊群體、敏感時期的監(jiān)控和排查,建立矛盾糾紛情報信息預警機制。第二,對排查出來的問題,要按照“見微知著、搶得先機、爭取主動、防止激化”的要求,針對其不同特點,及時予以解決。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和群體性不穩(wěn)定因素迅速進行研究判斷和及時向上級部門預警是開展調處和現場化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往部分基層部門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沒有給予重視,也沒有進行必要的分析研判,對事態(tài)發(fā)展和處置方式也沒有及時進行布置,結果導致錯失化解矛盾的最佳時間,使原本應該被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的個體性、孤立性事件上升到群體性、過激性事件?;鶎咏M織應該汲取這一教訓,在矛盾糾紛的調處過程中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二)建立健全矛盾發(fā)生時的合力化解機制
人民群眾反映的許多問題,成因復雜,涉及面廣。以往有些單位大局意識不強,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面對涉及跨地區(qū)、跨部門的矛盾糾紛,它們往往存在觀望猶豫、互相推諉的現象。在保障群眾權益工作中,為了既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又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就要建立健全矛盾發(fā)生時的現場合力化解機制,借助各種社會力量形成的合力化解矛盾。
(三)構建和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機制
夯實人民調解基礎,建立健全區(qū)(縣)、街道(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村)與樓門院(小組)四級縱向調解網絡。建立健全由各級政府負總責、政府法制部門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新機制,認真辦理行政復議、行政調解案件。完善司法調解格局,把調解優(yōu)先的原則貫穿到執(zhí)法辦案工作中去。充分挖掘民間資源,充分利用鄉(xiāng)規(guī)民約,充分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化解矛盾糾紛。通過上述“大調解”,形成社會管理合力,能夠及時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實現案結、事了、人和。此外,還要善于運用教育、對話、協(xié)商、談判等方式解決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建立有效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
(四)建立健全矛盾調處中的督查督辦工作機制
督查督辦是確保人民內部矛盾得到有效解決的一個重要手段。完善督查督辦工作機制,應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堅持督辦的原則;二是把握好需要督辦的情形;三是采取有效的督辦方式,包括電話督辦、書面督辦、會議督辦、調研督辦、聯(lián)合督辦等。在具體工作中,應根據不同的督查事項選擇不同的督查方式,對重點督辦事項可以同時采取多種督辦方式。
體制化建設是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根本出路,只有達到社會穩(wěn)定和利益表達并重,建立起以利益均衡為中心的制度化矛盾化解機制,才可能真正有效地均衡利益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和諧發(fā)展。
(作者單位 海南省委黨校、海南政法職業(yè)學院)
(責任編輯 張 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