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舒頻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古典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古人作詩講究“詩言志”、“詩緣情”,即作詩要表達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抒發(fā)內心最真實的情感,但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卻講究含蓄凝練,而這些“空白”之處恰恰就是詩詞的精髓所在。
“空白”藝術源于中國國畫。中國畫講究畫魚不畫水,畫樹不畫根,畫鳥不畫天,這“不畫處”的“空白”,看似虛靈,實則有著豐富的內涵。如齊白石畫的蝦,畫中無水,我們卻能看到滿眼碧波;徐悲鴻畫的馬,紙上別無他物,我們卻能聽到萬馬齊喑。
中國詩畫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文化哲學背景,在創(chuàng)作上存在著共同的思維方式、結構方式以及意境追求。北宋著名畫家郭熙在他的山水畫論集《林泉高致》中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痹姰嬐吹膫鹘y(tǒng),使得水墨之間的空白在文字間顯示出趣味橫生、璀璨多彩的獨特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
著名學者葉維廉說:“‘空白’(虛、無言)是具體(實、有言)的不可或缺的合作者。語言全面的活動,應該是中國畫的虛實,必須使讀者同時接受言(寫下的字句)所指向的無言(不著一字的風流),使負面的空間(在畫這是空白,在詩中是弦外的顫動)成為重要、積極、美感凝注的東西。語言文字仿佛是一種指標,一種符號,指向具體、無言獨化的真世界。”[1]古典詩詞是一種講究語言的藝術。唐代司空圖在《詩品·含蓄》中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傳神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意在言外,使人反復吟詠想象而得之?!霸姛o言外之意,便同嚼蠟。詩要含蓄,必寓言外之意,寓有言外、象外之意的詩,便叫含蓄?!?袁枚《隨園詩話》)其中大多強調言外之意,如“文外之旨”、“象外之旨”、“畫外之音”、“境生象外”[2]。由此可見,詩歌含蓄、蘊藉的這一特點是古典詩詞中“空白”藝術的土壤。
陸時雍《詩鏡總論》說:“詩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詩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繁。”
《破山寺后禪院》是常建在游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一首山水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清晨”、“古寺”、“初日”、“高林”,這些景物不加絲毫修飾地組合在一起,就表現出了古寺的幽雅、寧靜與神秘。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人繼續(xù)營造幽雅、寧靜與神秘的氣氛。詩中并沒有交待詩人為何進入古寺,和誰進入古寺,進入古寺做什么。但是我們可以想象,進入古寺后,詩人沿著曲折蜿蜒的小路,信步走入掩映在濃密的花草樹木之中的后禪院,一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不然怎會有“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呢。一個“悅”字,突顯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似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這就是“空白”藝術。詩人只用了“山光”和“潭影”4個字,可謂用語簡約,內涵豐厚,讀者卻不禁要問什么樣的“山光”和“潭影”能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我們只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了:“悅鳥性”的“山光”定然是明媚的,和煦的;能夠“空人心”的“潭影”也定然是優(yōu)雅的,寧靜的,波瀾不驚的。尾聯“萬籟此俱寂,但余鐘馨音”,是真的安靜得只?!扮婍嘁簟绷藛?顯然不是,從景語中透露出來的情語看,詩中還有詩人受古寺浸染的一顆空靈之心,那是一顆禮贊佛宇,寄托自己遁世情懷的心。
除寫景的空白之外,更多的是敘事過程中的空白。詩歌獨特的形式決定了詩歌不可能有詳盡的敘事,即使是那些敘事性很強的詩歌。“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保?]
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分明是三番問答,要6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含問話的方法,精簡為20個字?!八上聠柾印?,問什么?從答中又可想出。接著又把“采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暗示出來。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的答復托出所問的內涵??梢姡@首詩的“空白”是作者的問,不僅如此,還有訪問者的深情和被訪問者的性情,這是更大的“空白”,寫人不見人,而人在字里行間飄忽閃現,妙!鑒賞此詩時,讀者可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來發(fā)揮想象和聯想:被訪者是一位隱者,他住在深山,遠離塵世,與青松作伴,與童子相依,常去采藥,濟世救人,與世無爭;而由被訪者的特點,我們還可判斷來訪者也必然是位淡泊名利、高潔脫俗的高士。
詩的抒情是跳躍前進的,詩人巧留空白,才能寫出婆娑起舞的妙詩;讀者讀詩,只有領會了詩中的空白,才能獲得更多的藝術享受。
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中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一目了然。詩人應邀赴鄉(xiāng)村老朋友家喝酒,他的心情如何呢?他和這位“故人”間的友情有多深呢?“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結合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發(fā)揮想象可知:詩人心情舒適愉悅,臨走時還約定明年秋天的重陽節(jié),我還到你這邊來賞菊花?!伴_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更說明了主客兩人情誼深厚,進屋后坐在已經打開了窗戶的廊下,面對著屋前的大場院,相互敬酒,閑聊著今年莊稼的大好長勢。
寫詩強調形象思維,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維,即詩中的議論。這議論不是泛泛而談,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換而言之,就是要善于運用空白藝術。朱光潛先生說:“無窮之意達之以有盡之言,所以有許多意,盡在不言中。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保?]
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前兩句點明送別的時間、地點,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畫作背景,襯以高高的芙蓉樓、洶涌的大江、如織的冷雨,江天一色,友人、芙蓉樓,使整個吳地都籠罩在瀟瀟冷雨中,為即將的離別增添了幾分凄涼氣氛?!肮隆钡氖恰俺健眴?素來豪邁的王昌齡,一場送別,一陣冷雨,又怎會如此落寞?辛漸歸去的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名人薈萃,詩人又素負詩壇盛名,親友故交一定會問起他的近況,他該如何回答?他想讓辛漸為自己代言什么呢?“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再次巧留“空白”,為何點明是“冰”心?又為何用“玉壺”承載?我們不妨聯系時代背景及詩人生平經歷發(fā)揮想象:“冰”是冰冷的,暗寓著詩人對時局黑暗的心寒;“冰”也是堅硬的,承載著詩人凝固的美德;“冰”是純凈的,象征著詩人冰清玉潔的品格和操守。而“玉壺”是用玉石制成的壺,以“冰心”、“玉壺”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由此不難想見,詩人在與友人離別之際欲表達的是:盡管自己多番遭受打擊,被排擠陷害,但絕不會同流合污,向惡勢力低頭;要一塵不染,如玉壺冰心,晶瑩潔白!
古典詩詞的空白美,從根本意義上說,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意留下某些情感的空白、詩意的空白,期待讀者去領略它所帶來的含蓄美。它指的是作者在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理解時,通過恰當的藝術處理,在詩歌結構與意象的組合當中,在詩情的抒發(fā)和詩意的表達之間,有意露出一點,藏起一片,或者有意顯露表層,藏起深層,而那藏起的“一片”或“深層”,實際上就是作者特意留給讀者的空白處??梢娫姷目瞻讕砹嗽姷暮蠲溃姷暮蠲离x不開詩的空白。
正是這些空白的存在,我們讀古典詩詞時難免感到一些困惑:或起句突兀;或思路中斷;或因果殘缺;或語焉不詳;或不作鋪陳直敘,而通過淡墨勾勒或以曲折比興之詞,追求言外的意趣風神。這種困惑在賞析以韻取勝的唐詩、以意取勝的宋詩,或是在品讀雅致的宋詞、通俗的元曲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究其原因,一是詩歌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二是作者有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讀者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在反復欣賞的過程中,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人生經驗,去做出合乎情理的補充,從而充實、豐富、擴展及至深化原作的詩美。
著名學者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著名紅學家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象。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提供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或無意中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
綜上所述,“空白”并非意味著無,而是一種技巧,一種神韻,正是因為有大量的“空白”存在,古典詩詞才有“此處無景勝有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處。只要我們運用好想象、聯想這把鑰匙,就能走入這片神奇的殿堂,領略一番別樣的風景。
[1]葉威廉.葉威廉比較論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39.
[2]袁枚.隨園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461.
[3]陳良運.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919.
[4]朱光潛.無言之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