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最近網(wǎng)上涌現(xiàn)出來了一大批杜甫人像的涂鴉。最早的源頭,是有人給歷史課本里的杜甫手中加了一把狙擊槍,大家看了,都覺得很好笑,于是群策群力,一發(fā)不可收拾。于是杜甫時而化身灌籃高手,時而變成綠林大俠,一會兒騎上摩托車,一會兒跳起了鋼管舞,層出不窮。媒體把這個文化現(xiàn)象做了一個總結,叫做“杜甫很忙”。
這時候有人站出來進行了批評,認為這是侮辱詩人、褻瀆先賢、糟蹋國學,然后大發(fā)感慨,說這真是一個娛樂的時代,什么都敢拿來娛樂。潛臺詞我聽出來了,一共八個字:人心不古,禮崩樂壞。
誠然,里面有些改圖連我看了都要臉紅心跳,覺得十分不妥,但總體來看,只是一次無傷大雅的玩笑罷了,不必這么警惕。國學沒那么脆弱,幾筆改圖就能被搞得崩潰了,只要不在杜甫草堂搞文革,就沒所謂。
中國傳統(tǒng)總有一個傾向,認為戲謔是件不好的事情,傳統(tǒng)是嚴肅的,經(jīng)典圣賢是要被膜拜的,一旦被拿來嘻嘻哈哈地開個玩笑,那就是離經(jīng)叛道罪不容赦。這種心態(tài)的源頭,隱含著一個古代與現(xiàn)代指責者的擔心,他們擔心這樣娛樂下去,傳統(tǒng)會被踐踏,從此國將不國。
其實這個擔心大可不必。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一個文明是因為被褻瀆、被開玩笑才滅亡的。恰好相反,一個擁有活力的文明,應該容許對經(jīng)典進行解構、消解或者惡搞,這些行為代表了一種昂揚的創(chuàng)造力,賦予一個文明新鮮的血液與活力。
孔子在春秋時代哀嘆“禮崩樂壞”,覺得大家不把周禮當回事,傳統(tǒng)都娛樂消費了,都忙著聽鄭衛(wèi)之聲。但和他的悲傷相反,春秋戰(zhàn)國恰好是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思想大師,為中國接下來幾千年奠定了精神基礎與文明氣質(zhì)。
歐洲的中世紀特別黑暗,教廷對維護文化的嚴肅性不遺余力,誰敢拿上帝開個玩笑,那是要被直接送上火刑架的。這時候出了一個牛人,叫薄伽丘。這個人寫了本書,叫《十日談》?!妒照劇防飳虝徒淌總兊膼焊?,那可真是不遺余力。結果它掀起來的浪潮,叫做文藝復興。而且上帝信仰并未因這些作品而崩塌,反而促進了新教的形成,讓基督的精神傳播更為廣泛。
不說古代,看看現(xiàn)代的鄰居們也好。就拿老美來說,那邊馬上就要上映一部電影,叫做《吸血鬼獵人林肯》。大名鼎鼎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居然被包裝成了一個哥特式的人物,不在白宮呆著,而是拿起稀奇古怪的武器跟吸血鬼打得不亦樂乎。按照咱們國家的標準,這算得上是褻瀆先賢了。不過美國人似乎不在乎,還變本加厲地出了一款游戲《刺客信條》,游戲里的主角是開國元勛華盛頓,身披刺客服面露猙獰色,在尸山血海里殺了個幾進幾出。
再拿老英來說。去年出了一本小說,名字叫做《傲慢與偏見與僵尸》。作者把僵尸文化元素帶入文學名著《傲慢與偏見》,把故事背景改成了一群英國人在僵尸肆虐的小鎮(zhèn)的生活,封面的女主角還是維多利亞油畫風格,但下半邊臉被畫得血腥腐爛,甚至能看見裸露的一排牙齒。按照咱們國家的標準,也是對經(jīng)典的惡意踐踏,但我看英國紳士們看得挺樂呵,沒激起什么爭議,那書還上了熱銷榜。
意大利的蒙娜麗莎、法國的思想者、莎翁的戲劇等等,這些歐洲“國學”經(jīng)典作品在幾個世紀以來被惡搞了無數(shù)次,什么手法都有,非但不曾損害其人文光輝,反而增添了別樣魅力。所以,輕松點就好,就像《銀河系漫游指南》里說的:Don't Pa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