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士軍
(信陽師范學院 外語部,河南 信陽 464000;蘇州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2151236)
《朗費羅詩選》譯本比較
柳士軍
(信陽師范學院 外語部,河南 信陽 464000;蘇州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江蘇 蘇州2151236)
19世紀美國詩人朗費羅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一個時代,獲得了國內(nèi)外的高度贊譽,擁有不同的讀者層,其詩歌翻譯成近20種語言在國外發(fā)行。目前國內(nèi)《朗費羅詩選》有四個譯本,在裝幀、版本意識、條目注釋、索引史料、翻譯風格、語言本色等方面各有不同特色,而譯本的質(zhì)量多是由于時代的環(huán)境、譯者的翻譯觀等原因造就的。
《朗費羅詩選》;簡企之;楊德豫;王晉華;版本比較
美國第一位職業(yè)詩人朗費羅(H.W.Longfellow 1802-1887),在 19世紀西方的文學史上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龐德,艾略特都是他的詩學的后繼人”[1]。當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世界紀念家喻戶曉的詩人的時候,朗費羅 已經(jīng)融入了世界文學,并推動世界文學的發(fā)展,穆旦也告誡我們朗費羅的詩理應(yīng)是不該被人忘記的文學遺產(chǎn)。四位譯者的《朗費羅詩選》(下文簡稱詩選),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人以自己的品味、感悟先后翻譯、修改出版了朗費羅的詩歌,表達我們中國人對這位“有一個甜蜜而美麗的靈魂”[2]的詩人的仰慕?!对娺x》版本跨越了歷史60年,即使是風雨飄搖日,朗費羅在中國的流傳沒有中斷,令人唏噓不已。
版本翻譯研究是一種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翻譯的研究方法,是學術(shù)研究必不可缺的第一步。版本考證也是一種復雜、艱巨、繁瑣甚至枯燥的工作,要求思維填密,論證嚴謹,條分縷析,觀點中肯,令人信服,其優(yōu)有代表性;其劣只具個別性?!对娺x》版本翻譯研究通過版本比較,回顧美國文化在中國流傳的艱辛,感謝那些為此做過貢獻的先賢名哲,他們是荒蕪、朱葆光、楊德豫、王晉華、韋德培。需要說明的是其他翻譯朗費羅的詩歌的作品沒有單獨成冊,或作品單一的沒有納入比較范圍,如穆旦翻譯的10首詩歌僅存于穆旦文集中,趙瑞蕻、李平漚等作品單一,只能在其他文章中討論。
第一本《詩選》是1949年出版,簡企之譯,晨光出版公司出版并發(fā)行。本書翻譯是有荒蕪、朱葆光合譯,譯者以簡企之名發(fā)表出版。由于1949年中國國內(nèi)政治的風云變幻,他們以一個諧音的名字發(fā)表,簡企之的含義是撿起之。譯者荒蕪原名李乃仁,安徽省鳳臺縣人,畢生從事美國文學研究和翻譯工作。朱葆光(1910-1979),即朱子平、朱評,譯著頗豐。第一本《詩選》的出版克服重重苦難面世的。趙家璧先生在1980年4月30日《讀書》發(fā)表了《出版〈美國文學叢書〉的前前后后》一文,簡要述之,喟嘆此書面世之艱辛:1945年初秋,美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費正清(Dr.John.K.Fairbank)與龔澎、徐遲等人會談:由中美雙方合作,編譯一套系統(tǒng)介紹現(xiàn)代美國文學作品的《美國文學叢書》,美方負擔部分譯稿費,中方負責組稿,交中國的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谷諔?zhàn)爭勝利后,這個在重慶開始醞釀的叢書計劃,在上海逐步落實。組織的譯者都是當時我國文壇上進步的知名人士和有經(jīng)驗的翻譯家。鄭振鐸作為中國方面的主持人提了四個出版條件:1、譯稿將于1948年上半年交齊,全部叢書必須在年底前一次全部出齊(包括精裝本);2、編排、裝幀、印刷和用紙都要保證高質(zhì)量;文稿內(nèi)容由文協(xié)負全責;3、出書前后,要在全國各大報刊登大幅廣告,廣告費用可由美新處負擔一部分;4、晨光出版公司應(yīng)分別與各譯者訂立約稿合同,出版后按常例付百分之十五的版稅。這套叢書所收的美國作家大多數(shù)是比較進步的,作品是健康的,具有各自的價值。詩歌專集僅有朗費羅和惠特曼兩人入選。十年浩劫期間,此書譯者受到了無理的審查,吃盡了苦頭。這套叢書印數(shù)少,又逢戰(zhàn)亂,為編譯這套叢書而付出的辛勤勞動意義重大。根據(jù)趙家璧回憶:這套叢書的裝幀設(shè)計者是現(xiàn)任北京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副院長、著名美術(shù)家龐薰琴,當時他剛從法國回滬不久。商標運用唐朝磚刻上的一幅雞,制成一個美麗的圖案,象征雄雞一鳴天下白,形象古雅,線條優(yōu)美。這套叢書出版前,趙家璧又去請他設(shè)計封面、環(huán)襯等,他又慨然同意。他用寥寥數(shù)筆,畫了一艘十八、九世紀主要航海工具的多桅大帆船,駛行于太平洋東西兩岸之間的驚濤駭浪上,夜空中繁星點點,船舷前一只海鷗在振翼疾飛。環(huán)襯中,又加畫了一束美麗的花環(huán),一支鋼筆和一支鉛筆交叉橫貫其間,象征著通過翻譯者的筆,把兩國人民的友誼結(jié)合在一起。
第二本《詩選》是1959年楊德豫先生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收有譯詩61首。楊德豫,翻譯家,1928年12月12日生,家父為國學大師楊樹達。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翻譯家,楊德豫的英詩翻譯深受好評并獲很多翻譯大獎。本選集中的詩歌部分是1957年冬天和1958年春天翻譯的。譯者選詩的標雄大致有三:思想性;代表性(代表詩人的典型題材和風格);傳統(tǒng)的評價。本詩集藍底黑體字,古色古香,封面有一朵嬌艷的花朵。這本《詩選》先后在1985年3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和2009年4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再版,并做了相關(guān)的補充、修改。1985年版本是作為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出版發(fā)行,封面為黃底色黑體字,古典格式花紋。2009年版本淡紫底色黑體字,附有一幅優(yōu)美浪漫畫。《朗費羅詩選》1959年版本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也是經(jīng)歷了一番風雨。當時是右派的楊先生回憶說:上級領(lǐng)導要出版朗費羅的詩歌,“可是《朗費羅詩選》他已經(jīng)譯完了,我們再另找一個人要重新譯,很費事,而且上面有政策,右派分子如果要出書的話可以改個名字出,那所以他譯的這本書我社還是打算出?!稇?zhàn)士報》領(lǐng)導還是不太同意,他們回信說,我們原則還是不同意出,如果你們實在堅持要出的話,一切責任由你們負。這是總編輯直接告訴我的。我說好,我就換個名字,我的原名是楊德豫,我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寫信說,用楊德豫的名字出,1959年10月,《朗費羅詩選》就出版了”[3]。這也是見證了中美文學交流的艱難的一本詩集,楊先生冒著政治風險,給我們留下如此豐厚的精神食糧,其恩德千古留存。
第三本《詩選》是2000年8月由王晉華翻譯,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封面白底色黑體字,序線、格式花紋,并附有朗費羅頭像。王晉華先生是中北大學外語系教授,英美文學碩士,留美學者。此書在2010年精裝重版。
第四本《詩選》是韋德培先生翻譯,中國文史出版社在2003年出版。韋先生1919年11月1日出生,畢業(yè)國立武漢大學,曾任職于國立安微大學,主持或參與翻譯、編著多部作品。
朗費羅詩歌作品集在國外有數(shù)十種版本,甚至不同語言翻譯的版本也是不計其數(shù)。翻譯的版本確定說明將給后來者帶來很多研究的便利。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詩選》選擇的版本各不相同,且有些翻譯者對此不太注意。無論是初譯、重譯、補譯、校譯,版本是批評者認真對照的依據(jù)。這是既費力而又不討好的無利可圖的工作。從翻譯詩歌的版本信息分析:簡企之、王晉華、韋德培的《詩選》都沒有說明所選詩歌的來源。楊德豫的《詩選》版本信息做的細致,楊先生在原始本和修訂本中都說明了所選詩歌的源頭,這對后來研究者對照翻譯、研究學習帶來方便,因為不同的詩選采用不同的文本常常引起誤解。1959年版本作者所根據(jù)的原文版本是倫敦的瓦德·洛克公司出版的、由朗費羅的友人諾頓撰寫序言的《朗費羅詩歌作品集》。各分集和詩的先后順序都按照這個版本,僅有極少數(shù)的變動。1985年修訂版本是本書初版所依據(jù)的版本沒有變動;此次增補修訂的內(nèi)容主要是依據(jù)牛津大學出版社1925年版《朗費羅詩集》,并參考了兩種別的版本(譯者沒有特別說明版本,又留下一個謎)。根據(jù)版本對照推測:其他三位譯者的版本肯定不是一個相同的版本,因為翻譯所選的詩歌順序都有差別。希望翻譯家們將來回憶這些翻譯的時候,多做一點補充。
在條目注釋方面;簡企之版《詩選》也許由于序排版,沒有任何條目注釋。楊德豫版《詩選》,無論是初版還是修改本都有詳細的條目解釋,這給讀者帶來了很多方便。王晉華版本的條目解釋與韋德培版注釋就少了許多。以《人生頌》為例:楊的版本做了四條解釋,王的版本一條也沒有。這種原因只能說明王的版本晚,人們的英語水平提高了,文化交流頻繁了,對詩歌的理解透徹了,絕不會是譯者的懶惰導致的。而楊的版本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的外語水平有限,所以楊先生善解人意,不辭勞苦而為之,令人敬佩。條目增刪方面;簡企之版本選短詩32首,一首長詩《邁爾斯?斯丹狄士求婚記》。楊的版本和修訂本不同,選的詩歌數(shù)量不同,1959年版收詩歌61首,1985年版本有74首,唯一遺憾的是楊沒有選譯朗費羅的長詩,原因也沒有說明。王晉華譯短詩51首,突出的是王先生既翻譯了朗費羅晚期的詩歌,也翻譯了一首長詩《邁爾斯?斯丹狄士求婚記》。韋德培版沒有短詩翻譯,有兩首長詩《邁爾斯?斯丹狄士求婚記》與《依凡吉林姑娘》,外加一篇朗費羅的戲劇《西班牙學生和吉卜賽姑娘》,國內(nèi)以前一直沒有人翻譯朗費羅的戲劇作品。四個版本主要重復的有《夜之頌》、《鄉(xiāng)下鐵匠》、《人生頌》、《奴隸的夢》、《失去的青春》,長詩主要是《邁爾斯?斯丹狄士求婚記》,這些相同的地方為以后研究它們的翻譯的風格,藝術(shù)技巧、語言的表達非常有意義,更多的是我們能夠讀出翻譯家的思想的軌跡。史料索引方面;做的最好的非楊先生莫屬了。王先生的版本的解釋很少引用史料,單詞的本意一概省略,指出比喻的含義,讀起來倒也省心,只是讀者的知識面無法在學習中有所擴展。楊的版本做的非常完美,以《逝去的青春》為例:戰(zhàn)死的沙場,楊先生做了歷史的解釋,而王的版本直接省略了。楊的版本在圣經(jīng)引用上都做了具體章節(jié)的說明,學習者很容易查到這些資料,對理解詩歌多了一層感悟??偟恼f來,楊先生注釋翔實謹嚴,探微燭隱,不乏科學性,更有可讀性,是楊譯中有機整體完美的一部分。楊德豫先生為譯詩寫注釋,也像他譯詩一樣認真打造,譯風嚴謹,他的后記中寫下的對譯詩理論的探討以及心得體會,為廣大讀者、研究學者奉獻了質(zhì)量上乘的參考。基本結(jié)構(gòu)方面;四個版本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第一版本在后邊的附錄頁面上廣告了國內(nèi)的30本小說出版發(fā)行,內(nèi)容詳細,然后說明了18本詩集的具體情況,這對后來者研究那個時期的文學出版有一個重要的信息支持。非常遺憾的是此書沒有前言、序,更沒有對朗費羅的評價,這對于后來的研究者很難理解翻譯者的思想以及對朗費羅的認識。楊的版本做的具體的多了,除了一般的譯本序、后記、增訂后記外,還附有朗費羅的插圖。王晉華的版本基本結(jié)構(gòu)比較完善,也同時說明了時代的進步,出版的日益成熟。韋德培版由于選譯的是長詩歌,結(jié)構(gòu)也就簡單明了。發(fā)行與影響方面;由于時代的大變革,社會的大顛覆,第一版《詩選》沒有留下太多的影響足跡,“當時的中國文藝界,特別在專搞外國文學者的圈子里,美國文學一直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4]。尤其是建國初期,很多詩人因為與美國倆字沾邊而下放,而勞改,還有多少人會去讀這些美國人的詩歌。第二版《詩選》是幸運的,作為右派的楊先生能夠出版這本譯作連他自己也很難想象,這本書
1985年第一次印刷2800冊,同年第二次印刷36400冊。根據(jù)記載,此書是1957年8月第一版在北京出版,而最早的版本是1959年,這里是印刷錯誤吧,因為楊先生自己在增訂后記中說道出版時1959年。2006年臺北城邦版發(fā)行,冊數(shù)不明。2009年修訂版本沒有寫明冊數(shù),原因是什么作者沒有任何說明,此時楊先生已經(jīng)80余歲啊,廣西示范大學出版社頗有逃稅嫌疑。應(yīng)當說,1959年《朗費羅詩選》的出版,就已經(jīng)確立了楊德豫在中國翻譯界的地位。但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從1959年至1978年,整整二十年,他未能從事正常的翻譯工作。因此,他的名字并不為廣大讀者所熟悉。1985年,作了重大修改的增訂版《朗費羅詩選》的出版,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較大反響。翻譯家屠岸對楊德豫的譯筆給予高度評價,稱楊德豫是第一流的高手,他們的翻譯幾乎進入了化境。王晉華的版本2000年出版發(fā)行5000冊,2010年精裝版發(fā)行5000冊。韋德培版本發(fā)行1500冊,沒有精裝版發(fā)行。從重版發(fā)行量可以看出《朗費羅詩選》已經(jīng)獲得了中國讀者的認可。
在這四個版本中,簡企之版采用的是白話文自由體的翻譯方法,盡可能按照朗費羅的韻律翻譯,頓數(shù)、韻式都還是整齊而有規(guī)律。楊德豫先生初版所錄詩歌基本“都是譯成了“半自由體”,絕大多數(shù)譯詩都未講求頓數(shù)的整齊,韻式(腳韻安排)也只有半數(shù)左右的譯詩是嚴格按照原詩的”。修訂版本把“以格律體譯格律體”作為確定不移的原則。原作全部是格律詩,這就要求多數(shù)譯詩的頓數(shù)、韻式都與原詩完全一致;盡管楊的部分翻譯沒有達到此要求,但是我們?nèi)阅馨l(fā)現(xiàn)先生的翻譯已經(jīng)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王晉華版本的翻譯也還是考慮原作的韻律而盡力滿足原詩歌的要求而作。在格律上嚴格仿照原詩而又不影響譯文的忠實、達意、傳神和流暢,王晉華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完美。風格問題也就是譯詩的“神似”問題。四個版本的翻譯都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每首詩的譯文都力求像原詩一樣富于詩意,讀來令人齒頰留香,譯詩的風格基本上符合原詩的風格,基本上達到了“神似”。
詩是語言的藝術(shù),是用語言這種工具(或手段)精心營造或渲染出來的。創(chuàng)作是如此,翻譯也同樣如此,四個版本的翻譯的語言不差上下,第一版本語言古樸厚重,楊德版本不借彈精竭慮,修淡經(jīng)營,錘字煉句,精雕細刻,筆到神來,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王的版本語言鮮活富有彈性。韋版本詞匯豐富,語言風格老道,幽默別致。以上不同譯者風格也有不同之處多是社會背景和個人因素決定的,筆者將另文討論。
讀者決定一切。隨時間的流逝,同一詩歌的翻譯在不同時代適應(yīng)著讀者不同的審美偏好,“再成功的譯本也只能‘各領(lǐng)風騷’數(shù)十年乃至幾百年,所以重譯就成了時代的需要”[5]。我們期待更多地學者將朗費羅的詩歌翻譯介紹到中國,加強中西文化的交流。
[1]Lay Parini,Brett C.Millier,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2]Bowen,Edwin W.Longfellow Twenty Years After[J].The Sewanee Review XIII,1905:165-76.
[3]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9-06/29/content_1803 0399.htm
[4]趙家璧.出版《美國文學叢書》的前前后后[J].讀書,1984, (4).
[5]楊武能.闡釋、接受與再創(chuàng)造的循環(huán)[J].中國翻譯,1987,(6).
(責任編校:王晚霞)
H158
A
1673-2219(2012)09-0147-03
2012-06-29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世界文學重構(gòu)與中國話語創(chuàng)建”(項目編號12YJA751011);江蘇省普通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CXZZ12-0794);河南省社科聯(lián)項目(項目編號SKL-2012-911)。
柳士軍(1973-),男,河南信陽人,信陽師范學院副教授,蘇州大學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藝理論與中西詩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