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倉 劉雅琴 白亞平
(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中醫(yī)科,河北 石家莊 050031)
虛與郁是中醫(yī)學中2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正氣不足為虛,正氣不暢為郁,人身諸病離不開虛與郁,故從虛郁立論,提出扶正暢郁之說,并在此理論指導下,臨床應用扶正悅心飲諸方,體會如下。
虛者正氣不足之謂也。何謂正氣?就宇宙而言,充斥于天地的至大至剛之氣為正氣;就社會而言,正義、公平、和諧為正氣;就人性而言,浩然之氣概,剛正之氣節(jié),光明正大之作風,純正良好之習性為正氣;就身體而言,自我調節(jié)、適應環(huán)境、抗邪防病和康復自愈等能力皆為正氣。
我們認為,人體恒虛。自有人類開始,虛弱即應運而生。天、地、人三者中,人居于天地之間,雖為靈物,卻屬弱者。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不斷適應環(huán)境,進化自身,改造自然的過程。自人類文明而始,即不斷改變衣食居處,生活習性,竭力適應天地造化,以求長生。人之體力和智力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增強,實際上增強的過程就是扶助人身正氣的過程。正氣充足則身心康健,正氣不足則功用受制,功用受制則自我調節(jié)、適應環(huán)境以及抗病和康復能力皆弱,在人體則易病易夭。
人生之目的在于養(yǎng)正,醫(yī)者之目的在于扶正,中醫(yī)扶正之法應該遵循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指導,根據(jù)臟腑經絡之虛實,身心之暢郁,知其所虧而補之,知其所郁而暢之,則世人壽逾百年有望矣。扶正為治病和養(yǎng)生延壽之根本。
故曰:人體恒虛,世人皆虛,虛為百病之根源;扶助正氣為本,正氣不厭其盛。
郁,《康熙字典》引《周禮》注為“聲不舒揚”之義,《左傳》注為“郁滯”之義,《詩經·秦風》指出“郁,積也”,《尚書》引申郁義為“憤結積聚”。王冰曰:“郁謂郁抑?!?/p>
劉完素曰:“郁,怫郁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薄度~選醫(yī)衡》指出“夫郁者,閉結凝滯瘀蓄抑遏之總名”?!杜R證指南醫(yī)案》指出“邪不解散即謂之郁”。張景岳曰:“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庇缮嫌^之,郁證之概念,隨時代在變遷,至張景岳時,認為郁為情志不暢,此是狹義郁證,廣義郁證包含人體一切邪氣留止或正氣不暢之病癥。
近賢陳蘇生先生指出“須知各種醫(yī)療方法學術觀點之形成,無不與為醫(yī)者所處之時代、環(huán)境密切相關。倘金元時期沒有民眾之食不果腹、顛沛流離,便不可能產生東垣之脾胃學說。而今之民眾,大多非營養(yǎng)之不足而是營養(yǎng)之過剩。特別是小兒,至多是嬌生慣養(yǎng)而吸收不佳致機體抵抗力之不足,亦即抗力之障礙。障礙者,郁滯也。郁滯不流通自須解郁通障”。
我們認為,無虛無郁,人生坦途。平和暢達則健,失衡郁滯則病。在財物大有之今日,欲念無窮,心無所依,多食少動,已成多數(shù)人之生活狀態(tài)。臨床所見,世人多虛,十人九郁,故曰:“虛為萬病本,郁為萬病標,扶正以治本,暢郁以治標。”
萬病皆郁的原因:其一,外感病皆為郁證。人生于天地之間,人氣通于天氣,天人相應,和諧為本。外感之病,皆為六氣傷人。六氣出入人體,若有郁滯,即發(fā)為外感諸病,六氣即稱為六淫。疫癘之邪亦是如此,疫癘者,本就存在于天地之間,若留滯于人體即發(fā)病。凡治外感病之法,恒以解郁祛邪為法,所謂解郁之法,乃給邪出路。祛邪外出,為治一切外感病之法門。其二,情志為病皆因郁。七情六欲,恒以遂意為順,拂意為逆,郁結之病,影響身心健康。當今,世人多食少動,心無所屬,欲念無窮,富貴人、貧苦人多有煩悶之心,欠乏欣欣之氣。故此“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之患多矣。治情志之病,恒以解郁順意為法。其三,內傷諸病皆從郁得。人體以氣機升降出入暢達為順,以郁滯為逆,氣順者體健,氣逆者身病。《素問·六微旨大論》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贝髟Y《金匱鉤玄》指出“郁者,結聚而不得發(fā)越也,當升才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故傳化失常而郁病作矣”。中醫(yī)同道所熟知之氣郁、血郁、痰郁、濕郁、食郁、蟲郁、濁郁、毒郁等,皆因正氣不暢或邪氣郁滯而致也。諸郁,化生萬病。
我們在虛郁理論指導之下,采用扶正暢郁之法,運用補虛解郁之方藥治病救人。王某年已九旬,反復心悸、氣短、呼吸困難,病至危殆,西醫(yī)診斷為肺源性心臟病,已不收治,我們從虛郁論治,診斷為心肺虛損,胸府郁滯,予生脈飲合血府逐瘀湯,3 d而諸癥消除。
上法為補氣陰理氣血之法,其它如補氣理氣、養(yǎng)血活血、滋陰化濁、補腎活血、養(yǎng)心活血、補肺宣肺、健脾理氣、降氣和胃諸法合用,皆為扶正暢郁并用之法。
虛必生郁,郁者必虛,扶正暢郁,萬病師法。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峨s病源流犀燭·諸郁源流》指出“諸郁,臟氣病也,其源本于思慮過深,更兼臟氣弱,故六郁之病生焉”,也說明“人體恒虛,百病皆郁”之論。
“虛者扶正,郁者暢達”,滋養(yǎng)人體之氣血精津,填補五臟之精氣,實為扶正之本法,暢達氣血、祛除濁毒實為暢達之本法,至于消導、安神諸法,亦為常用,消導為暢達腸胃之法,安神為扶正養(yǎng)心之法。中醫(yī)一切治法,皆可歸結到“扶正暢郁”之大法內,以此大法統(tǒng)領諸法則無惑矣。
我們在扶正暢郁理論指導下,自擬扶正悅心飲,臨床廣泛應用于郁證治療,藥物組成:三棱、莪術、郁金、佛手、菊花、枸杞子。該方具有補腎扶正、暢達氣血、清散郁氣、暢通腸胃之功效。適用于虛郁諸證之肝腎不足、氣血郁滯之患者,如亞健康狀態(tài)人群、焦慮癥、抑郁癥、癔病、圍絕經期綜合征等見有肝腎虛損、氣血郁滯證者。
張某,女,50歲。2011-07-23初診,心情煩躁,入睡困難,平素呃逆不斷,時有烘熱汗出,并反復感冒,周身拘束,惡風,舌質黯紅,苔薄膩,面色瘀腫,脈弦滑。西醫(y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反復感冒。證屬腎虛氣血郁滯兼衛(wèi)外不固。治宜補脾腎,調衛(wèi)氣,疏氣血,散風寒,解郁滯。予扶正悅心飲加味。藥物組成:三棱、莪術、佛手、郁金各10 g,菊花、枸杞子各15 g,知母、黃柏各10 g,桂枝、炒白芍藥各10 g,生甘草6 g,大棗(撕開)3枚,生黃芪10 g,防風6 g,烏梅、五味子各10 g,浮小麥30 g。2 d 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晚睡前服150 mL。7劑后,諸癥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