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軍
(鄭州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應賦予檢察機關完整的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權
韓成軍
(鄭州大學 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檢察機關是法定的職務犯罪偵查機關,應當享有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偵查手段,但我國法律并沒有針對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的特殊性規(guī)定相應的完整的技術性偵查權,使得職務犯罪偵查步履維艱。由于技術性偵查措施事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一旦適用不當極易導致犯罪嫌疑人權利遭受不當侵害,因此,在賦予檢察機關技術性偵查措施的同時,必須考慮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問題,即做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tǒng)一。
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法律規(guī)制
檢察機關是法定的職務犯罪偵查機關,應當享有與其職能相適應的偵查手段,以保證權力結構的完整。公安機關在普通刑事案件的偵查活動中有權采取各種偵查手段,其中包括各種技術性偵查手段。而檢察機關作為職務犯罪偵查機關,盡管其所偵查的主要犯罪——職務犯罪——的復雜程度并不亞于普通的刑事犯罪,但實踐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檢察機關并沒有被賦予與公安機關相似的完整的技術性偵查手段,導致檢察機關在進行職務犯罪偵查時捉襟見肘,這種狀況已完全不能適應檢察機關偵查職能的展開,嚴重制約著偵查的效率和結果的完成。
聯合國2000年12月成立《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特設委員會,負責起草一份有效的反腐敗國際法律文件①。加入《公約》是中國反腐敗的需要,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反腐敗的堅定立場和中國對國際反腐敗事業(yè)的有力支持②。一般認為,技術偵查措施是指偵查人員借助科學技術方法,以隱秘形式收集刑事案件的證據及事實,從而查明犯罪嫌疑人的各種偵查措施的總稱③,采用技術性偵查措施是世界各國在職務犯罪偵查中的普遍做法,在世界范圍內已得到基本認可④。在西方,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犯罪方式與傳統(tǒng)犯罪相比發(fā)生重大變化,犯罪行為日益向組織化、技術化、隱秘化發(fā)展,表現為犯罪主體智能化程度提高、犯罪手段更趨復雜、犯罪領域逐漸擴大等特征。原有的偵查措施難以適應形勢需要,越來越多的現代高科技手段被運用在偵查之中,并由此成為打擊犯罪的重要手段。但技術性偵查措施是一把“雙刃劍”,在致力于打擊犯罪的同時也會給公民的人身權利帶來嚴重威脅。英美法系奉行法律正當程序理念,凡危及公民權利的行為均受到嚴格控制;大陸法系國家雖無正當程序觀念,但在技術偵查措施的程序設計上卻與英美法系各國異曲同工,其根本指導思想是在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求得平衡。為此,兩大法系國家對技術性偵查制定了若干基本原則,并對技術性偵查措施采取一系列補救措施,以對公民隱私權進行救濟,包括對當事人的告知義務、對記錄的保密和封存、銷毀不再需要的材料等⑤。
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部分公務人員理想信念日漸淡漠,市場經濟的逐利性對公務人員職業(yè)倫理形成嚴重沖擊,職務犯罪數量呈現急劇增長態(tài)勢。當前,職務犯罪方式日益趨于專業(yè)化、智能化、現代化,但從實踐角度看,一方面現行法律并沒有賦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的完整職權;另一方面部分檢察機關偵查手段安于現狀、墨守成規(guī),偵查方式停留在“一張紙、一支筆、一張嘴”上,缺乏新的突破和提高。
(一)職務犯罪新特征對技術性偵查措施提出迫切要求
當今社會,犯罪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高科技犯罪不斷出現,尤其是毒品犯罪、黑社會犯罪、恐怖犯罪、洗錢犯罪、職務犯罪等居高不下,且有逐漸蔓延之勢,罪犯的反偵查能力也不斷提高。隨著犯罪的復雜化、科技化,職務犯罪的新特點對技術性偵查措施提出了迫切要求,在此形勢下,與犯罪作斗爭的手段必然要隨之加強,以適應反腐敗的需要⑥。當前,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在面對日益復雜的犯罪類型時逐漸走入困境,傳統(tǒng)的“問話記錄”式的職務犯罪偵查措施已難以有效應對,賦予檢察機關技術性偵查措施的必要性尤為凸顯。
(二)落實國際公約的要求
前已述及,《公約》要求各締約國設立專門的反腐敗機構,該機構必須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能夠熟練運用《公約》所規(guī)定的各種特殊偵查措施。在我國,法定的肩負反腐敗任務的主要是檢察機關,因此,賦予檢察機關必要的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是落實國際公約的必然要求。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的需要
在偵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最容易遭受侵犯,由于我國法律并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權,相反,《刑事訴訟法》要求犯罪嫌疑人應當如實回答偵查人員的提問,即犯罪嫌疑人有回答偵查人員訊問的義務,這也是實踐中刑訊逼供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所在⑦。在職務犯罪偵查中,為防止刑訊逼供現象的出現,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所享有的各項訴訟權利,有必要賦予檢察機關以技術性偵查權,通過技術性偵查措施的使用,防止過分依賴口供。
(四)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理論上的可行性
第一,是新形勢下反腐敗的迫切需要。廣大群眾要求懲治腐敗的呼聲很高,反腐倡廉理論不斷創(chuàng)新,推進執(zhí)政黨依法執(zhí)政的目標迫切需要采取有力的偵查措施。第二,是刑事訴訟模式轉型的需要。我國刑事訴訟模式由傳統(tǒng)的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靠攏,其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在法庭上強調證據的質證程序,這就要求檢察機關能夠收集有力的證據證明犯罪。第三,是刑事證據理論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國《刑事訴訟法》強調物證的作用⑧,偵查機關應全面收集證據,尤其要重視物證的收集,改變過去過于重視口供等言辭證據的做法。
(五)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實踐中的可行性
隨著我國檢察事業(yè)的發(fā)展,檢察機關的人員素質、技術裝備、偵查能力等方面得到迅猛發(fā)展,特別是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在與職務犯罪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偵查經驗,完全有能力采用技術性偵查措施,其偵查能力并不比公安機關遜色。如果能夠賦予檢察機關完整的技術性偵查措施的采用權,必將給職務犯罪偵查帶來全新的改觀。但現實情況是,當前檢察機關直接采用技術性偵查措施于法無據,稍微有些技術性含量的偵查措施檢察機關都只能請求公安機關的支援和協(xié)助,但眾所周知,公安機關有著繁忙的刑事案件偵查任務,在保證自身任務完成的前提下,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協(xié)助檢察機關的職務犯罪偵查,這種狀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職務犯罪偵查的效率⑨。
2012年的刑訴法修改中,為了加強打擊犯罪的力度和強化對偵查措施的規(guī)范、制約與監(jiān)督,在立法中首次規(guī)定了技術偵查措施的內容⑩。針對檢察機關偵辦的職務犯罪案件,新的刑訴法規(guī)定“在立案后,對于重大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然而,新《刑事訴訟法》授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自行決定與執(zhí)行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而只賦予人民檢察院決定權,執(zhí)行權則仍由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行使。其實,198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頒發(fā)的《關于公安機關協(xié)助人民檢察院對重大經濟案件使用技偵手段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就規(guī)定,檢察機關在偵辦自偵案件時,對貪污賄賂案件與重大經濟犯罪案件經過嚴格的審批可以由公安機關協(xié)助使用技術偵查手段。但是實踐中這種“借用”的方式存在不少具體問題,檢察機關自偵部門普遍反映協(xié)調公安機關配合使用技偵手段時效性差、容易貽誤戰(zhàn)機,部分地區(qū)辦案部門之間協(xié)調不暢。本次刑訴法的規(guī)定基本等于維持或認可了原有現狀,根本無法滿足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對技術偵查手段的實際需求。應盡快賦予檢察機關職務犯罪獨立完整決定和行使技術性偵查的權限。同時,由于技術性偵查措施事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一旦適用不當極易導致犯罪嫌疑人權利遭受不當侵害,因此,在賦予檢察機關技術性偵查措施的同時,必須充分考慮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障問題,即做到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統(tǒng)一。
(一)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的適用原則
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的適用應遵循的原則包括:
1.對象特定原則。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措施的對象是特定的,即只適用于嚴重的職務犯罪,包括犯罪技術性含量比較高、犯罪數額巨大、犯罪涉及面廣、取證困難、有組織犯罪等類型。
2.必要性原則。必要性原則或稱一般手段用盡原則,即技術性偵查措施應該在確有必要時采用,且只有在一般的偵查手段不足以或不能達到偵查的目的時,方能采取技術性偵查措施?。正如新刑訴法所要求的,“批準決定應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和適用對象”。
3.嚴格審批原則。技術性偵查措施必須經有權的機關或個人批準后方可采用,一般應由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負責人或檢察長批準,特別重大的案件由本院的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基于目前的國情,審批權限應控制在地市級檢察機關為宜。此外,執(zhí)行技術偵查的人員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zhí)行。
4.比例性原則。檢察機關適用技術性偵查措施的種類、強度應當與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犯罪的情節(jié)以及危害性程度相適應,禁止使用超出限度的技術性偵查措施。技術偵查手段的期限也關系干預公民隱私權持續(xù)的時間,新《刑事訴訟法》給予了一個比較寬泛的期限,每次批準的期限為三個月,復雜疑難案件期滿后,可以無限次分別延長三個月。當然法律同時要求“對于不需要繼續(xù)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應當及時解除”。這種規(guī)定實際上要求執(zhí)行機關應當盡可能將技偵手段適用期間予以縮短,減少對公民隱私權干預的時間。
(二)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的證據效力
1.明確技術性偵查所獲得的證據效力。由于技術性偵查措施大多是秘密進行,不可避免地與公民的隱私權相沖突?。新《刑事訴訟法》對技術性偵查取得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予以了明確規(guī)定?。
2.證明對象的特定性。技術性偵查措施取得的證據只能對證明本案事實起作用,不得被用于其他用途,更不得作為證明犯罪嫌疑人品格的證明材料。
3.技術性偵查所獲證據的采用規(guī)則。由于技術性偵查取得的證據涉及保密內容,難以在公開審判的法庭上公開展示,審判中可采用靈活的采用方式,如不公開審判等。同時,即使技術性偵查取得證據的客觀性比較強,在采納時仍應當經過質證和辯論程序,經法庭確認無誤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三)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適用中的人權保障
1.檢察機關及時告知的義務。在職務犯罪偵查中采用技術性偵查方式的,檢察機關在偵查終結獲取證據后,應當即時告知犯罪嫌疑人。其目的有二:第一,保證犯罪嫌疑人的知情權,知道其權利(隱私權)受到限制的原因;第二,使當事人在開庭前知悉指控其犯罪的證據,從而保證其在法庭審判時充分行使辯護權。
2.證據的封存保管問題。在職務犯罪偵查中,對技術性偵查取得的證據,檢察機關應妥善保管和封存,不得隨意泄露,以免侵犯犯罪嫌疑人的權利,甚至影響刑事偵查的正常進行。對此,西方國家大都做了相關規(guī)定?。技偵手段使用過程中既會收集到與案件偵查有關的線索與證據,同時也必然會知悉大量與案件偵查無關的個人信息和隱私。為維護無關信息的安全性,新的刑訴法又規(guī)定“偵查人員對采取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且對于“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與案件無關的材料,應當及時銷毀”。即使是與犯罪偵查有關的各種信息與材料,也只能用于“對犯罪的偵查、起訴和審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這里的其他用途包括行政處罰、行政處理、追究民事責任和紀律懲戒等。
3.建立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的信息共享機制。當前,對職務犯罪負有查處職能的主要有檢察機關、海關等部門。為避免多頭監(jiān)管導致監(jiān)管失效和重復,特別是在對職務犯罪嫌疑人采取技術性偵查措施時,為保障其合法權利,有必要建立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xié)調聯動機制,通過各部門之間的聯網和定期溝通做到信息共享,共同打擊職務犯罪。在對犯罪嫌疑人采取技術性手段時,應當由有能力的部門采取,其他部門予以配合。職務犯罪技術性偵查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可以使職務犯罪達到預防與懲處并重,提高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的效率,并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權利。當然,案件的涉案信息應注意保密,避免隨意外泄,防止影響偵查的順利進行。
注釋:
①特設委員會成立后,先后舉行了7屆會議,并最終于2003年10月1日在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會議上確定并核準了《公約》草案。同年10月31日,第58屆聯合國大會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公約》。2003年12月9日至11日,聯合國在墨西哥梅里達舉行的國際反腐敗高級會議上將《公約》開放,供各國簽署?!豆s》是聯合國歷史上通過的第一個用于指導國際反腐敗斗爭的法律文件,內容除“序言”外共分8章、71項條款,包括總則,預防措施,定罪、制裁、救濟及執(zhí)法,國際合作,資產的追回,技術援助和信息交流,實施機制以及最后條款,明確提出了在職務犯罪偵查中適用特殊偵查手段的問題。參見上官春光:《職務犯罪偵查專業(yè)化的表現及途徑》,《法學評論》2009年第1期;樊崇義、王建明主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我國職務犯罪偵查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
②2005年10月27日,中國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批準通過了《公約》。
③技術偵查措施一般包括麥克風偵聽、電話監(jiān)聽、電子監(jiān)控、秘密拍照或錄像、用機器設備排查、傳送個人情況數據以及用機器設備對比數據等專門技術手段。參見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韓成軍:《論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中竊聽措施的法律規(guī)制》,《法律科學》2011年第6期。
④使用技術偵查手段查辦職務犯罪案件,是當今多數國家和地區(qū)通行的做法和趨勢。如美國1968年《綜合犯罪控制與街道安全法》明確規(guī)定,檢察官對賄賂政府官員可以使用技術監(jiān)聽手段;德國《刑事訴訟法典》規(guī)定了各種技術偵查手段適用的對象、范圍和程序,其中包括貪污賄賂犯罪的偵查;意大利《刑事訴訟法典》也規(guī)定了“談話或竊聽”的技術偵查手段;俄羅斯《聯邦訴訟法典》規(guī)定,如果有足夠的理由認為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和其他人的電話和其他談話可能含有對刑事案件有意義的內容,則在嚴重犯罪和特別嚴重犯罪案件中允許監(jiān)聽和錄音。我國香港特區(qū)廉政公署依據《偵查權力規(guī)則》中的規(guī)定對貪污賄賂案件可以使用便衣警察、線人、直接監(jiān)聽或入侵式監(jiān)聽等秘密偵查方式。還有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法律也對技術偵查手段作了明確規(guī)定?;诼殑辗缸飩刹榈钠D巨性,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賦予偵查機關以技術偵查權,包括允許利用耳目進行跟蹤監(jiān)視、電子監(jiān)控、監(jiān)聽通訊等。參見樊崇義、王建明主編:《〈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與我國職務犯罪偵查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
⑤《公約》第50條第1款規(guī)定的特殊偵查措施是重要亮點。該款規(guī)定:“為有效打擊腐敗,各締約國應當在本國法律制度基本原則許可的范圍內并根據本國法律規(guī)定在其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采取必要措施,允許其主管機關在其領域內酌情適用控制下交付和在其認為適當時候使用諸如電子或者其他監(jiān)視形式和特工行動等其他特殊偵查手段,并允許法庭采用由這些手段產生的證據。”
⑥陳連福:《探析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的信息化建設》,《河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⑦《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p>
⑧現行《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⑨為了對付日益猖獗的職務犯罪,198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關于公安機關協(xié)助人民檢察院對重大經濟案件使用技偵手段有關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對經濟犯罪案件,一般的不要使用技術偵查手段。對極少數重大經濟犯罪案件主要是貪污賄賂案件和重大的經濟犯罪嫌疑分子必須使用技術偵查手段的,要十分慎重地經過嚴格審批手續(xù)后,由公安機關協(xié)助使用?!睆倪@一措辭相當嚴謹的規(guī)定中不難看出,雖然準許檢察機關可以使用技術偵查手段,但使用的條件和對象都是嚴格控制的,更沒有賦予檢察機關獨立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權力。我國1993年頒布的《國家安全法》和1995年頒布的《人民警察法》分別規(guī)定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可以使用技術偵查措施。令人遺憾的是,在1996年修訂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中卻并未將技術偵查列為法定偵查措施,按照“公權力法無授權不得為”的原則,這就造成了檢察機關在對職務犯罪案件行使偵查權時,運用技術偵查措施于法無據。這嚴重阻礙了職務犯罪偵查活動技術含量的提高,影響了控制和打擊職務犯罪的能力和力度。在2012年的刑訴法修改中,盡管法律上承認了檢察機關行使技術偵查的正當性,卻并未賦予其執(zhí)行權。參見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法學研究》2000年第3期;朱孝清:《試論技術偵查在職務犯罪偵查中的適用》,《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朱孝清:《職務犯罪偵查措施研究》,《中國法學》2006年第1期。
⑩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犯罪情況的變化,一方面,要完善偵查措施,賦予偵查機關必要的偵查手段,加強打擊犯罪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強化對偵查措施的規(guī)范、制約與監(jiān)督。參見郎勝:《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2011年8月24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http://www.npc.gov.cn/huiyi/lfzt/xsssfxg/2011-08/30/content_1668529.htm,訪問時間:2011年8月30日。
?世界各國一般都確立了該項原則,規(guī)定技術偵查措施只有在采用一般偵查措施收效甚微甚或無收效時才可使用。換言之,技術偵查措施具有補充性,應最后考慮適用。如《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98條a針對用機器設備排查、傳送個人情況數據措施規(guī)定:“對此項措施,只能在以其他方式調查案情、偵查行為人居所是十分困難、難以奏效的情況下,才允許采取?!眳⒁姟兜聡淌略V訟法典》,李昌珂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對于通過監(jiān)聽等秘密方式取得的證據能否作為證據使用,《刑事訴訟法》并無明確規(guī)定。但在民事訴訟中,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曾對該問題進行了明確。1995年2月6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向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關于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取得的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批復》中明確規(guī)定:證據的取得必須合法,只有經過合法途徑取得的證據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未經對方當事人同意私自錄制其談話,系不合法行為,以這種手段取得的錄音資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該批復確立了一條證據規(guī)則,即未經對方同意的錄音不得作為證據使用,應予排除。該批復雖然有利于保護當事人權利,但其負面作用也很明顯,既不利于實現案件的實體公正,也不利于保護合法的民事權益,實際上等于放縱了違法行為的發(fā)生?;诖?,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發(fā)布的《關于民事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對此予以修正,其第六十八條規(guī)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如此規(guī)定相對合理,使得非法證據的范圍大大縮小,即使未經同意的錄音只要不是“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的方法取得的”,在民事訴訟中就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并非一律排除。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guī)定:“依照本節(jié)規(guī)定采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應當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p>
?如美國1968年《綜合犯罪控制和街道安全條例》規(guī)定:即便竊聽的通訊內容是有事實根據的也不能隨便泄露,除非是根據法院專門的授權,但那也僅是在某種程度上泄露監(jiān)聽的內容。同時,對有關記錄材料還應進行封存。該條例規(guī)定:如果可能的話對通訊的監(jiān)聽最好要記錄,而不是簡單地竊聽,同時,對于監(jiān)聽記錄下的內容都應該封存,并且保留至少10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也規(guī)定,對電訊截留和登記行動作出記錄的登記冊應該封存。同時,在職務犯罪偵查中,通過技術性偵查措施取得的證據在發(fā)揮其證明作用后,為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應及時封存或銷毀,這些措施都旨在防止當事人的隱私泄露和擴散。參見宋英輝、孫長永、樸宗根等:《外國刑事訴訟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萬毅:《西方國家刑事偵查中的技術偵查措施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第4期。
?樊崇義:《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進步與發(fā)展——2011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評介》,《法學雜志》2012年第1期。
D9
A
1007-905X(2012)05-0006-04
2012-03-25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憲法學視野下行政權的檢察監(jiān)督”(11BFX087)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韓成軍,男,河南新鄉(xiāng)人,鄭州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社會科學編輯部主任、編審,主要從事憲法與行政法學,檢察制度和職務犯罪偵查研究。
責任編輯 姚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