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玉 璞
(安陽師范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河南 安陽 455000)
在當代倫理道德實踐中,道德寬容已日益凸顯出其重要性。道德寬容具有深刻的理論依據(jù)、翔實的基本內核、嚴密的實現(xiàn)機制,對這些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將有利于我們對道德寬容的全面正確理解,從而推動道德寬容的社會實踐,彰顯道德寬容的現(xiàn)代價值。
“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耐心、不帶任何偏見地容忍那些有別于被普遍接受的觀點、行為的人”[1]。這是“寬容”在《大不顛百科全書》中的解釋。在一般意義上,寬容反對中心主義及強權主義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恪守差異性權威,反對同一性權威。寬容是對異己的觀念信仰、行為方式、價值理想、審美態(tài)度持有理解、寬諒、尊重的態(tài)度,絕對不會試圖采取排斥、壓制、打擊等手段來強迫別人與自己的同一。
道德寬容的理念形成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同時賦予了它不同的歷史內涵?,F(xiàn)代道德寬容是指公正地對不同于自己的價值觀念、價值理想、價值判斷、價值實踐持理解、寬諒、尊重的態(tài)度和行為。它是建立在個體人格無差別平等和從思想到行為的自由基礎之上的,承認觀念、價值、行為的多樣性、差異性,以實現(xiàn)公平、正義、合理的社會秩序為終極目標。
道德寬容的存在不僅是一種應然,而且是一種實然。道德寬容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是由它的社會基礎、文化基礎、道德主體基礎決定的。
1.個人平等是道德寬容的社會基礎
道德寬容在合理的限度內首先是一種個體美德,是一種有共同價值追求的道德取向和文化理想,是社會行為主體長期的、普遍的一種道德操守、道德信念,而不是道德主體“忽然”的沖動,也不是道德主體無思想無目的的偶然行為。而且,道德寬容是道德行為主體雙方共同起作用的結果,是相互的。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道德寬容。所以,個人平等是道德寬容得以存在、發(fā)展、延續(xù)的社會基礎。
2.文化多樣性是道德寬容的文化基礎
文化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總和,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一個歷史積沉的過程。根植于歷史長河中的文化是多元的,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各種文化形態(tài)要以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去包容、接納、尊重其他文化生態(tài)才能使得多姿多彩的文化和諧共存。也就是說,文化差異性、多樣性、共生性是道德寬容的文化基礎。
3.個體理性自律是道德寬容的主體基礎
康德的“自律絕對自由化”理論曾經(jīng)受到馬克思的嚴厲批判。馬克思認為,主體的意志自律就是自動的、自覺的、自主的自己約束自己,自己限制自己[2],是以對于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必然性、規(guī)律性的認識為基礎的,絕不是康德所認為的,主體的意志自律就是在幻想中擺脫一切外部控制。理性自律的道德選擇是主動自由的,但這種選擇又絕不是沖動的、“無意識”的。也就是說,人的道德選擇是在清醒的理智情狀下作出的理性決策,而不是在“昏懵”“麻醉”的狀況下受非正常情感支持而作出的無主觀意愿的決定。只有理性自律的狀態(tài)才能保證每個人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以尊重、理解的態(tài)度看待文化差別。道德寬容雖然以承認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以尊重多元道德姿態(tài)為內核的,但眾所周知,道德是一種軟控制,它必須訴諸人的理性自覺。因此,只有人人都具備了理性自律的意識,道德寬容才有可能在社會上生根開花。
道德寬容的核心內涵是道德自由、不干涉及尊重權利原則、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道德秩序。
道德自由。 道德自由是道德寬容的應有之義,應該說沒有道德自由就沒有道德寬容。道德自由是指道德主體自覺、自愿、自主地遵循反映歷史發(fā)展必然性的道德原則和公眾共同認可的道德范式去行動,它由道德認識上的自覺、道德情感上的自愿、道德行為上的自主三個維度組成,以自覺自愿為主要特征[3]。而道德寬容的態(tài)度和行為也必須是行為主體自覺自愿的選擇,行為主體非理性、非自愿情況下作出的選擇不能稱為道德寬容。因此,道德寬容要求行為主體能夠發(fā)自心靈地選取道德價值觀念,具有深刻而自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覺悟,完全自主地選擇道德行為,這實質上就是主體的道德自由。
不干涉及尊重權利原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文化的精華,也是道德寬容的核心實質。每一個人都有不可剝奪、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任何人任何組織都無權干涉人們正當合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給予別人自由的空間,給他人道德選擇、道德實踐的“有限”自由,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采取行動。絕不可用獨裁思維和行動來宰制別人,絕不強迫要求別人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與自己同一,不干涉并且尊重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也應該是道德寬容的核心內涵。當然,不干涉和尊重權利并不是所謂的完全自由,放棄原則,聽之任之,那樣只能導致整個社會狀態(tài)的無序、混亂,會與我們的初衷背道而馳。不干涉及尊重權利原則的目的是對社會個體有利、對國家民族有益,是為了實現(xiàn)全社會的道德和諧秩序和歷史發(fā)展秩序。因此,實現(xiàn)道德寬容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不干涉及尊重權利原則。
實現(xiàn)公平、合理、正義的道德秩序。 通常來講,秩序是一個規(guī)范系統(tǒng)。雖然道德秩序相對于社會法制、宗教信條、政治策略等秩序要素顯得力量較弱,但它卻涉及面廣,屬于一個整體范疇的“秩序源”。我們知道,道德寬容的存在基礎是個人平等、文化多樣,也由此可知,追求個人平等、尊重文化多樣是道德寬容始終不渝的目標。要實現(xiàn)公平、合理、正義的道德秩序,就要求各道德主體在堅持一定原則的前提下,以寬和的心態(tài)容得下并尊重異己的價值觀念、異己的審美需求、異己的文化生態(tài)、異己的行為方式,而不是千方百計地排斥、打擊、壓制異己行為和異己觀念。只有這樣,整個社會才會處于良性運行中,才能達到公平、合理、正義的道德秩序。
道德寬容的真正實現(xiàn),需要道德教育的指引與范導,需要制度的規(guī)約與支持。
任何一種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都會以一種強大的、無形的、非秩序的力量深藏于人們的內心世界,內化為一個人的感情、意志、信念,以一個人的品性、意向示現(xiàn)與人,道德寬容亦是如此。心靈的改變最為艱難,某種道德觀念要想成為現(xiàn)實的道德力量絕非易事,因為它的實現(xiàn)必須首先“征服”“占據(jù)”人們的心靈,從而獲得意識上的肯定。因此,道德教化在道德主體的道德養(yǎng)成過程中必不可少,起到了指引與范導的引領作用。道德寬容的理念和原則既不會“胎生”在人們的頭腦中,也不會自動根植到人的心靈中生根發(fā)芽,它需要在道德主體中反復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寬容理念教化,才有可能在社會上自覺化、普遍化、共同化。
道德寬容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三種意識。
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價值多樣性、差異性意識。 道德寬容首先承認差異性和多樣性。這就要求道德寬容的實施主體具備多樣性、差異性的主動意識和認知能力。意識決定實踐活動,如果道德主體不具備價值差異性、多樣性意識,就會在實踐中立己為標桿,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中心,干涉別人的道德自由權利,否定別人的價值理念、價值審美、價值選擇。道德主體要想具有道德寬容的觀念,進而將道德寬容付諸實踐,就必須具備價值差異性、多樣性意識。所以,培養(yǎng)一個人的價值差異性、多樣性意識就成為其具有道德寬容觀念的首要之舉。一般而言,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首先,要讓人們明白,價值的差異性、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無法避免的。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qū),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有的價值追求、宗教理想、道德準則,它們的形成歷經(jīng)了漫長的過程,依賴于各個國家、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歷史階段、地理存在、文化傳承甚至種族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國家、同一地理區(qū)域內的人們,生活方式的選擇、價值觀念的追求、宗教信仰的理想等受社會分層、教育程度、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也不可能整齊劃一、絕對同一,而是有差別的。其次,要培養(yǎng)出人們的道德寬容意識還必須要培養(yǎng)人們用理解、寬諒、尊重的姿態(tài)理性和融地對待價值選擇的差異性、多樣性,任何壓制、排擠、棒殺價值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做法只可能導致道德滑坡。
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平等意識。 社會的發(fā)展與變革增強了人們的平等意識,實際上,主體平等是道德寬容得以存在和實現(xiàn)的重要基礎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主體平等,就沒有道德寬容。所以,對道德主體進行平等意識的教育也就成為實現(xiàn)道德寬容的必修課程。不具備平等意識的人極易產(chǎn)生兩種極端傾向,即盲目性的優(yōu)勢論和習慣性的劣勢論[4]。盲目的優(yōu)勢論者往往自視極高,把自己看做最好的,是別人的榜樣,對他人一概采取貶低、蔑視的態(tài)度,不屑一顧,沒有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識,更不會去理解、尊重異己的價值理想和道德實踐,這與道德寬容是背道而馳、南轅北轍的。而習慣性的劣勢論者則步入了另一個極端,他們缺乏自信,自覺矮人三分,習慣于用別人的觀念、價值尺度來衡量自己,人云亦云,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尊嚴,甚至于成為別人的附庸。這樣的人可以容忍別人,但絕不是寬容,因為這種容忍是被動的,缺乏道德自由的底蘊,只能屬于道德容忍或道德縱容,不屬于道德寬容。所以,只有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平等意識,加強對道德主體的平等意識教育,才能消除以上兩種不良傾向,逐漸養(yǎng)成人們的道德寬容習慣。一個人只有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平等、平等有什么重要意義,才有可能真正地從思想上接受平等,并按照平等的要求去做。所以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平等意識無疑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另外,道德主體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也不容忽視,平等、和諧的社會氛圍將有助于人們平等意識的培養(yǎng)和形成。營造平等的社會氛圍首先要從制度、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與執(zhí)行上體現(xiàn)平等精神;其次要從輿論導向上大力倡導平等精神,創(chuàng)設一種平等的輿論氛圍。
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主體性意識。 道德寬容意識的產(chǎn)生同人們的道德主體性意識的覺醒和增強是分不開的。所謂道德的主體性,是指人們在一定道德情境中對待所面臨的道德客體時具有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5],也就是人們在道德活動中具有主體性意識。具體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道德主體在道德活動中具有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人們在實施道德選擇時往往會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干擾和破壞,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道德主體都能及時調節(jié)自身的需求和情感,堅定自己的信念,自主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使得道德活動的方法選擇、手段使用、過程調控都指向活動的終極目標。如果道德主體具備自我選擇的能力,他就會自主理性地選擇尊重和不干涉的對象范圍,促成道德寬容的實現(xiàn)。所以培養(yǎng)人們獨立進行行為選擇的能力也就是培養(yǎng)人們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能力,這與道德寬容的實現(xiàn)是密不可分的。第二,主體具有自覺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利益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利益意識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會促使主體對自身擔負的社會責任具有明晰的判斷,會成為道德主體從事道德實踐的內生動力,同時也會引導道德主體在道德活動中處處為社會、為他人著想,從而使正確的利益意識成為主體自性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道德寬容首先強調的是一種道義責任,只有當?shù)赖轮黧w認識到自己對他人和社會所負的義務、責任和使命時,才不會畫地為牢,推諉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才能夠尊重他人的權利,不干涉他人的自由,心甘情愿地讓渡或放棄某些權利或權力。綜上可知,培養(yǎng)道德個體的主體性意識,關鍵在于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自主選擇的意識和責任意識,這將有助于人們把握道德寬容限度和實施道德寬容實踐。
人性的多樣化使得任何有益目的的實現(xiàn)都必須制度化,道德寬容亦是如此。道德寬容意識的教育可以使道德寬容成為一種可能,但要使這種寬容意識真正內化為人們的思想,轉化為人們自覺的道德寬容實踐,僅有道德意識教育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首先,道德寬容教育總是崇高化、理想化的。道德寬容教育所描繪的理想化的人性意識和道德圖景雖然可提升人的主觀意識和精神境界,引導和激勵現(xiàn)實世界的人們?yōu)閷崿F(xiàn)理想的道德寬容愿景而努力,但“勸導”和教育無法讓人格各異的人在諸多的摻雜了利益存在的道德選擇中保持“崇高”的道德寬容。其次,道德意識教育只有通過主觀世界的自我接受和認可才起作用,它是通過榜樣示范、思想勸導、社會輿論等柔性手段和途徑來進行的,對那些缺乏較高道德責任感和較堅定的道德信念,破壞、逃避道德建設的人往往無能為力,只能給予良心和道義上的譴責,不能保證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共同遵守。因此,要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寬容意識并將之真正付諸實踐,就必須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制度的規(guī)約與支持,使道德寬容得到制度的倫理關懷。
為了使道德主體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自覺的養(yǎng)成得到制度力量的支撐和關懷,就必須為道德建設提供一種制度安排的倫理環(huán)境,這就是制度的倫理關懷。建立允許存在并尊重多元道德體系的制度是道德寬容在更廣泛的領域得以實現(xiàn)的保證。這一制度的核心是尊重多元道德價值,尊重異己觀念、異己價值、異己行為,反對一元道德價值體系。這就從制度內容本身體現(xiàn)出寬容,即容忍差異性、尊重多樣性,并反映社會基本的、正義的價值理念。制度內容的正確性需要制度制定程序的嚴格來保證。這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度的制定者要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代表社會群體大多數(shù)的利益。二是制度制定過程的基調是平等、尊重、協(xié)商、對話和討論。任何組織、群體和個人的粗暴獨斷甚至以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認定道德價值體系的合理性與存在性都是行不通的。
懲惡揚善是最為樸素而有效的道德準則。制度內容的寬容性和制度程序的正義性保證了制度的內容和制定程序符合寬容原則和正義理念。但要真正實現(xiàn)道德寬容,同樣需要在這一制度貫徹、踐行的過程中把握好懲惡揚善的基本準則。一是揚善,要想揚善,必須報善。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得到了物質和精神上的認可和滿足,才能再接再厲并且示范于社會。所以,對于符合人性和社會要求的道德寬容行為一定要大張旗鼓地給予制度上的支持和鼓勵;二是懲惡,即對排斥、打擊符合正義的價值差異的態(tài)度和行為予以制度上的打擊和制裁,使其為自己不符合道德寬容的行為付出實質性的代價。揚善是一種攜帶和引領,是正義和道德的肯定和彰顯,它可以促使道德寬容與文明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旋律;懲惡是一種制止和糾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阻止人們在道德上步入歧途。制度的揚善和懲惡可以在人之本性的基礎上促進個體的道德寬容自覺性的形成,在道德寬容建設中,這兩種功能和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具備了制度的合理安排,一個社會的普遍的道德寬容才有可能形成。
倡導道德寬容的最終目的是指導道德寬容實踐,在解決道德領域的問題中彰顯道德寬容的現(xiàn)代價值。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正義的國際新秩序是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共同心愿。當今的國際社會呈現(xiàn)出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和發(fā)展極不平衡性兩大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想打破固有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道德舊秩序,建立新秩序,并非易事。但只要各國、各民族都勇于承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寬容,能夠發(fā)揮各自的作用,那么在付出艱辛的努力后,符合世界發(fā)展要求的、公平正義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新秩序就能夠建立起來。世界的多樣性表現(xiàn)為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等全方位的差異性,在這樣“差異”的世界里建立需要“妥協(xié)”甚至“犧牲”的新秩序更需要寬容。因為,只有寬容、尊重、諒解才能保持世界的多樣性與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但任何寬容和尊重都是有限度和底線的,那就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要以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為根本出發(fā)點,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對于侵犯國家主權的行為絕沒有尊重、寬容可言。所以,建立公正、合理、正義的國際新秩序不但需要各國、各民族以符合現(xiàn)代道德規(guī)范的民族寬容心態(tài)對待其他國家和民族,還必須打破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
世界一體化趨勢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推動下日益明朗,整個世界將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大家園。在這種大趨勢下,業(yè)已形成的、歷史的處理國家之間、地區(qū)之間、民族之間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與原則顯然已不能適應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格局重組局面下各利益主體的要求,這就從客觀上要求重建能夠達成最低限度的普遍性共識的倫理規(guī)范與原則,即普遍倫理。當然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使得普遍性共識的達成極其艱難,它將遭遇到利益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重重阻攔。利益多元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爭的事實,國家與民族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且很難調和;文化多元亦無可否認,而且文化激蕩難以消除。因此,要在全球范圍內確立普遍倫理,就需要以民族利益為主體的利益團體放棄宰制性心態(tài)和文化霸權主義心態(tài),適當進行利益“放棄”和文化“妥協(xié)”,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平等的準則即采取道德寬容的態(tài)度去理解、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6]。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成共識,避免矛盾和沖突,從而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關于普遍倫理建立的路徑,西方學者哈貝馬斯提出了商談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在矛盾的解決過程中彼此通過“對話”“商談”的手段來達成共識。所謂“商談”就是在不同的道德主體、價值個體之間在沒有外力施加影響的前提下進行基于平等的對話、協(xié)商、討論,當然也可以爭論甚至論戰(zhàn)。商談的這種特質決定了它絕不是靠經(jīng)濟甚至軍事強勢、政治強權來達成商談對象中部分主體“無奈”狀況下的統(tǒng)一,而是相互尊重對方合理正義的權利訴求。同時,商談的主體還具有廣泛性,它可以在不同的道德主體、文化主體之間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文化霸權主義和利益獨裁行為。這樣,普遍倫理才能夠得以建立,道德寬容也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
道德寬容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道德寬容的張力得到了積極體現(xiàn),它不僅有助于社會個體成員之間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共同價值理念,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進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動,從而倡導民主,增進自由,體現(xiàn)平等。因為構成世界文明的模式(文化、制度、宗教、習俗等)具有多樣性,在融合中存在著可控甚或偶爾不可控的“沖突”,在借鑒、競爭的常態(tài)中需要文明對話。文明對話不僅是各種文明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而且是不同文明相互理解與觀照的方式[7]。當然,“趨同”只是多元文化共存的一種狀態(tài),“趨近”才是訴求可行的現(xiàn)實,在“趨近”中必然是“和而不同”。這就要求在文明、文化大互動的進程中保持道德寬容的態(tài)度,只有這種態(tài)度才能促進多元文化的激蕩、沖突、交匯,進而推動文化的大融合,為構建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文化和思想基礎。當然,道德寬容在當代中國對處理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推動市場經(jīng)濟的有序發(fā)展,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房龍.寬容[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7.
[3]劉云林.論道德自由對道德價值之意義[J].江海學刊,1997(1).
[4]湯美萍.論道德寬容[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40.
[5]唐凱麟.倫理大思路——當代中國道德和倫理學發(fā)展的理論審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502.
[6]王澤應.倫理精神、道德品質與文明盛衰的機理探析[J].齊魯學刊,2011(6).
[7]肖劍平.論寬容精神與和諧社會的構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