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革伕,周曉東,胡朝暉
(南華大學a.經(jīng)濟管理學院;b.船山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高校交互式教學模式實踐中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
張革伕a,周曉東a,胡朝暉b
(南華大學a.經(jīng)濟管理學院;b.船山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交互式教學模式在國內課堂深受歡迎,但應用實踐有限,尤其是國內高校課堂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交互教學模式在高校實踐中主要遇到了五個問題,而這些問題無法通過對其現(xiàn)有理論基礎的完善來解決。為此,引入管理學的快速響應策略以改善其適應性,通過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與技術手段來幫助配置和優(yōu)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益。經(jīng)過一年半的分階段實踐,證實了這種策略的可行性。
交互教學;快速響應;管理學;教學效益;學習狀態(tài)
我國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在時間上雖然落后于發(fā)達國家,但經(jīng)過近30年的學習與實踐,發(fā)展出了多種教學模式,以適應不同的教學對象,適應不同歷史階段的人才培養(yǎng)需求。一般認為,教學模式包含三個元素:教學過程、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1]73。影響實際教學行為與過程的,是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包括:哲學、心理學、管理學和社會學[1]74。這些基本理論將指導教師“教知識和組織課堂”的過程,左右教師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與行為的認識和教學目標的設置,最終影響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在人類不斷探索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了眾多教學模式(教學法),然而這些模式并沒有有效地解決我國課堂教學的根本性問題,每種教學模式都呈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和適應性特征,交互式教學模式也不例外。
交互式是從低年級的閱讀理解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教學模式[2]27,在語言教學中有大量的應用案例,其以溝通和發(fā)展為主要目標,強調師生互動的方式,得到了師生的認可。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交互教學”是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需求變化的各種響應活動,教師配置各種可用的資源來匹配需求,促進其發(fā)展。其實施的困難之處在于:一方面需求層次越高,教師可用資源越少;另一方面,響應時隙越短,可匹配性也越差。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交互教學在低年級教學活動中應用廣泛,高年級則較少應用,高等院校各個年級應用更少,這可從國內幾個大的文獻資料數(shù)據(jù)庫檢索標題統(tǒng)計中得到證實。是交互式教學不適合高等院校嗎?但大學課堂同樣強烈呼喚那種互動性強的教學模式。高校教師為什么對應用交互教學沒有多少熱情呢?下文首先介紹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特征,然后探討交互式教學遇到的問題,在總結過去一年半的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從管理學的角度提出交互教學模式的改進策略和實踐思路。
1.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界定
相比之下,交互式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指教與學的各主體間通過溝通來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活動[2]27。20世紀40年代,心理學家將生命系統(tǒng)與機器系統(tǒng)加以類比,將人腦視為信息加工器和決策裝置,采用“黑箱”或“灰箱”的方法探索人腦的活動規(guī)律。此即信息加工學說,是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基礎。認知心理學在教育應用方面,維果茨基認為:“一個兒童如果從事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如果這一任務在他的實際的心理發(fā)展水平以內,就不能促進其能力的發(fā)展。只有讓兒童從事在他人幫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務,也即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的任務,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痹诖嘶A上,Palincsar和Brown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七年級學生中開展了優(yōu)差生閱讀策略的對比研究,發(fā)展了一種“預測、提問、總結和澄清”的閱讀理解策略,策略的實施強調教師的引領、幫助與交流等手段的應用[3~4]。這就是所謂的交互式教學。
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交互式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形成了有力的理論基礎,包括哲學、心理學和生態(tài)學[2]27。就哲學基礎而言,交互式教學以主體間性理論為基礎,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在“其與同學的溝通、與教師的溝通”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只有相互理解、相互溝通才能獲得自身的和諧發(fā)展。就心理學基礎而言,交互式教學以建構主義為基礎,強調“分析、檢驗和批判,形成自己的建構”的知識獲取與發(fā)展過程。就生態(tài)學基礎而言,交互式教學以共生為準則,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依賴關系,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2.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交互式教學從閱讀理解的教學實踐中而來,因此教學過程中強調“對話”策略,包括師生的對話、同學之間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進行比對、觀察與辨析、修正,以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澄清問題,從而建構知識,實現(xiàn)發(fā)展。
交互式教學強調小組策略,小組是構成對話、促成討論的最小單位,對話可以產(chǎn)生于小組內,也可在外部之間;教師可直接置身于一個小組內,也可獨立于任何學生組外。但“教師”始終應該是“對話”的引導者。
在交互式教學中,對話通過“閱讀理解策略”來實現(xiàn)討論。“提問、總結、澄清和預測既是一種學習策略,同時又是小組成員共同的學習目標”。顯然,這種“對話”不是一場簡單的“對話”,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對話”,即所謂“結構化對話”[5]。
角色交換是交互式教學的另一個特點。發(fā)展后的個別學生可成為“臨時(名義)教師”(即變得“有能力”),從而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其他同學,以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真正的教師”則需要負責監(jiān)控這個過程。
建構主義在交互式教學模式中得到進一步彰顯。交互式教學模式將學生被動地“知識接受”轉變?yōu)椤胺e極獲取”。因此,交互式教學看重并依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因為教學對象、知識領域、社會環(huán)境以及教育目的的不同,交互式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無法規(guī)避的現(xiàn)實問題,效益受到制約,最終影響其進一步擴展和應用。高校課堂是最高年級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高層次的教育對象,高密度的知識點,有限的教學資源,極短的可用時隙,這些因素相互疊加、增強,有些此消彼長或相互排斥,限制了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1.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未能匹配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目的。問題不在于理論本身,而在于實踐方法。當前,我國高等教育以著重培養(yǎng)未來建設者的能力、促進其掌握技能為目的,但處于關鍵地位的課堂教學即便是交互式教學模式實際上仍然以傳授完整的知識體系為主,能力的發(fā)展仍然以“掌握知識”為核心。
2.交互式教學依賴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觀能動性反過來影響交互式教學的實施。大學生個體意識相對成熟和強烈,其學習積極性與興趣愛好容易左右其行為。我國快速擴張的高等教育并沒有準備好足夠強的師資條件和學習環(huán)境,不夠自信與能力欠佳的教師是無法應付需求多變的學生的,這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最終對課程學習失去興趣。
3.交互式教學的“對話過程”存在很多的不確定因素,這些不確定因素極容易導致教學目標發(fā)生實質的偏離。追求課程完整的知識體系使得重難點不容易把握,教師不得不在短短的45分鐘內,講完數(shù)頁、甚至數(shù)十頁的內容。結果,每個角色和每個知識點可分配的資源非常有限,常常不夠用;學生一旦擔當起某個角色,就可能改變原定的時序,打亂教師的計劃。因此,這種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精心準備的教學模式不會經(jīng)常實踐于常規(guī)課堂,只在“公開課”時才會派上“用場”。
4.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本身沒有與時俱進,尤其缺少管理學理論支撐,制約了其發(fā)展。“管理”就起本質根源來說,就是要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發(fā)揮最好的效益。隨著大學教育的擴張,市場化導向越來越顯著,規(guī)模效益與邊際成本理論為教師和管理者所熟知。一次課本質上就是一個小型工程項目,對其管理就是要通過教師對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包括時間、媒體、知識點、教學對象、活動空間等,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顯然,當前交互式教學模式基礎理論從未提及教師如何有效利用和配置資源,以滿足學生的需求變化。
5.隨著計算機網(wǎng)絡與多媒體技術的引進,課堂交互效果得到進一步加強,但是這種程式化的交互方法,并沒有考慮如何滿足學生的需求變化,也未關心學生的需求狀態(tài)。當前,有兩種典型的交互式多媒體教學模式:一種是PPT模式,通過幻燈片實現(xiàn)老師與機器之間的交互,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然而這種模式已變成了另一種形式的灌輸;另一種是管理信息系統(tǒng)模式,由計算機系統(tǒng)來代替教師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交互,輔助學生自學以獲取知識,常見于遠程教育、精品課程。然而,對于單次課,這種方式因為其效益低下,甚至有點“勞民傷財”而飽受詬病。
綜上所述,在高校課堂教學中,交互式教學遇到了無法規(guī)避的現(xiàn)實問題,包括:培養(yǎng)目標實施問題、師資問題、學生學習過程控制問題、教學資源(包括時間與空間)配置與應用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制約著交互式教學效益(包括教師教與學生學兩方面的效益)的發(fā)揮。從管理學角度來看,要提高交互式教學效益,就要解決如何有效地配置教育教學資源以使學生最為滿意的問題;更深層次來看,就是要讓教師根據(jù)現(xiàn)有的條件,合理地配置教育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與可用的空間內,恰當?shù)仨憫獙W生的需求。為此,提出將管理學的快速響應策略引入到交互式教學模式中,經(jīng)過一年半的探索、實踐,證實這個策略是可行的。
快速響應策略簡稱QR,即Quick Response Strategy,是在服裝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發(fā)展出來的、旨在提高北美紡織服裝產(chǎn)品市場競爭力的一種管理策略。在學術界,對于QR理論和方法進行比較全面的研究的是Lowson,King和Hunter,他們在其代表作《Quick Response,Managing the Supply Chain to Meet Consumer Demand》中,比較全面地研究了QR的理論和方法,分析了不同環(huán)境下實施QR所面臨的問題,并通過仿真技術研究QR方法對企業(yè)績效的影響。在他們的著作中,可以看到有關QR[6]84,85,105的幾個定義,例如:
供應者和顧客之間的整合的關系;更好的信息流程;制造的靈活技術;優(yōu)化渠道各成員間信息和商品流程可以使客戶的滿意度最大化的新的商務戰(zhàn)略。
快速響應策略強調的是一種有很好響應和靈活性的狀態(tài),組織追求的是按照實時的客戶要求,以恰當?shù)臅r間、地點和價格,為客戶提供恰好數(shù)量、種類和質量的很大范圍的產(chǎn)品和服務。
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QR既是一種企業(yè)戰(zhàn)略,也是一類企業(yè)信息系統(tǒng),更是一種服務工具,QR成為個性化服務的基礎。筆者將QR移植到交互式教學實踐中,即教師利用已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快速地把握學生的需求,在極短的時間內予以靈活的響應。為此,需要四個方面的支持條件:
1.把握好教學目標。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強調“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交互教學模式實際上與此完全匹配,也就是說,交互式教學模式不僅可行,而且完全有必要大力開展。
2.靈活的師生交流平臺。師生信息不對稱極容易讓師生行為相悖,教師容易忘記學生的存在,而學生也易忽略教師的價值。為此,需要建立一個師生交流的網(wǎng)絡平臺。一方面,需要確保課堂內外信息的可獲得性和信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一定的空間里,將學生的需求狀態(tài)與個性特征的變化反映出來。幫助學生動態(tài)地從網(wǎng)絡平臺了解周邊同學的學習狀況,也可幫助教師參與學習活動。
3.人機合一的環(huán)境。移動計算(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模式)可構造出當前最好的應用環(huán)境。移動可幫助教師能夠在既定的空間(教室)里,在講臺上或者講臺下面,利用信息系統(tǒng)彌補自身的缺陷,擴展自身各個功能器官的機能,快速地響應學生的請求。例如,不熟悉的知識點可通過網(wǎng)絡進行查詢,可隨時查看準備好的講義、教案、小技巧,可隨時調閱個別學生的檔案,可隨時檢索學生一段時間來的變化情況,從而極為有力地幫助教師快速采取正確的行動。
4.學生個體發(fā)展跟蹤與評價。在這個教育蓬勃發(fā)展的年代,教師面對著一群個性化越來越強的學生。課堂上,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學生的服務者,服務質量的品質取決于每個學生成長質量的總和,而且這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有效跟蹤、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這是確保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條件之一。為此,需要建立一個學生學習成長狀態(tài)跟蹤與評價平臺,從“能力、態(tài)度、績效、參與、考勤”等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課堂內外的信息跟蹤,一方面督促學生學習,另一方面方便教師了解。
研究團隊就該策略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分階段實踐。第一階段,采用的是所謂廣義的交互式教學模式[7],沒有計算機系統(tǒng)做支持,完全采用問題討論教學模式和引入頭腦風暴教學環(huán)節(jié),記錄和跟蹤全班33個學生的狀態(tài)則采用卡片手工記錄;第二個階段,引入計算機網(wǎng)絡平臺,提供網(wǎng)絡作業(yè)與評閱、微博、論壇、短信服務,實現(xiàn)了狀態(tài)跟蹤和評價。無論是在第一階段還是第二階段,學生都非常認可這種教學模式,也獲得了同行們的認可。
交互教學模式是近二十年來在國內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模式,建立在建構主義理論基礎之上,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先進學生”帶動“后進學生”的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在實踐中遇到了與當前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特別是高校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交互式教學模式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缺乏有效的跟蹤和評估,是當前所有教學模式所缺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交互式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在國內多數(shù)高校,各方面能力有待完善的教師無法有效地駕馭其交互式課堂。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高校沒有理由拒絕對互動性強的課堂需求的呼喚。要想在高年級課堂教學中高效應用交互式教學模式,引入管理學中的QR策略顯得非常明智。通過構建智能服務平臺,跟蹤和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幫助教師快速響應學生需求,以實現(xiàn)最大的教學效益。為此,可將現(xiàn)有的模式稱為傳統(tǒng)的交互式教學模式,而將引入了快速響應策略的稱為廣義的交互式教學模式。
[1]李尚明.教學模式的分類研究[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3).
[2]李如密,侯會美.“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J].當代教育科學,2004,(8).
[3]Jeanne Ellis Ormrod,Education Psychology[M].Prentice-Hall,Inc.,1998:615-620.
[4]Palincsar A.S.,Brown A.L.,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Monitoring Activities[J].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4,(1):117-175.
[5]李偉健.論交互教學的基本特征和心理機制[J].課程·教材·教法,2004,24(8):43-47.
[6]B.Lowson,R.King,A.Hunter.快速響應——供應鏈滿足客戶需求之道[M].許國兵,楊緒紅,琚澤鈞,王靖宇,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7]張革伕,陳建華.廣義交互式教學模式的理論與方法[M].長沙: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ICASS 2011).VOL IV:559-564.
G642
A
1001-7836(2012)09-0039-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9.016
2012-02-15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XJK011BXJ002)
張革伕(1969-),男,湖南益陽人,講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與教育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