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曉 焦鳳超
中圖分類號:S858.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9-0038-02
雞新城疫是危害養(yǎng)雞業(yè)的一種嚴重的傳染病。特別是近年來,免疫雞群發(fā)生雞新城疫以及混合感染的情況越來越多,給該病的診斷和防治帶來一定困難。筆者就一例蛋雞新城疫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的診治情況報告如下。
1發(fā)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2012年3月,河南省固始縣某養(yǎng)殖戶飼養(yǎng)的
6 000只220日齡伊莎褐蛋雞突然發(fā)生產蛋急劇下降、軟殼蛋增多、蛋殼顏色變淺、破損率增多,并有零星死亡等現(xiàn)象。
病雞精神沉郁,羽毛松亂無光澤,采食量、飲水量下降,部分病雞呼吸困難、張口伸頸,下痢,排黃白色或黃綠色稀糞。主要表現(xiàn)為產蛋量急劇下降,蛋殼顏色變淺、軟殼蛋明顯增多。后期部分病雞出現(xiàn)斜頸、扭脖等神經癥狀。
2剖檢變化
對發(fā)病嚴重及部分病死雞進行剖檢,病理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部分病雞氣管黏液增多,氣囊混濁、增厚,并有干酪樣滲出物;心包炎,心包內積有淡黃色纖維素性液體;肝腫大、邊緣鈍圓,整個肝臟被一層纖維索性薄膜包裹;卵變形、充血、出血和壞死,破裂的卵黃流入腹腔引起卵黃性腹膜炎;心冠脂肪有針尖大出血點;空腸及回腸壁有棗核狀腫脹和輕度出血,直腸黏膜呈刷狀出血。
3診斷
3.1涂片鏡檢
無菌采集少量肝、脾做組織觸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多量散在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
3.2細菌分離培養(yǎng)
取病料組織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和麥康凱平板,經37℃培養(yǎng)24h后,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長出中等大小、半透明、露珠樣菌落;在麥康凱平板上長出均勻、一致的紅色菌落。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到革蘭氏陰性小桿菌。按常規(guī)方法對分離菌進行生化試驗鑒定,結果該菌為大腸桿菌[1]。
3.3藥敏試驗
按紙片擴散法進行[2],結果該菌對環(huán)丙沙星、頭孢噻呋高度敏感。對慶大霉素、復方新諾明等藥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藥。
3.4血清學檢測[3]
隨機采集發(fā)病雞群血樣30份,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新城疫HI抗體檢測,結果顯示抗體水平參差不齊,離散度很大,低的在1∶8以下,高的可達1∶1 024以上。
3.5病毒分離
無菌采集病死雞的肺臟、脾臟、氣管等組織,加入滅菌生理鹽水研磨后,37℃作用30min后?。埃玻恚探臃N于10日齡SPF雞胚,置38℃培養(yǎng)。接種后3~4d雞胚全部死亡,取雞胚尿囊液進行HA和HI試驗。結果顯示,該病毒具有血凝性,且能被標準的抗NDV血清所抑制。
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為新城疫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
4治療
(1)對雞舍內外環(huán)境每天進行消毒,用兩種不同類型消毒劑(如含氯類、季胺鹽類)交替使用。
(2)全群緊急接種雞新城疫高免蛋黃,1mL/只。2周后全群用雞新城疫Ⅳ系苗4倍量緊急飲水免疫。
(3)全群用大腸桿菌敏感藥物環(huán)丙沙星1.5g/L飲水,1次/d,連用4d,同時在飼料中加入新霉素全天飼喂,連用3d。
(4)平時在飲水中按說明量添加葡萄糖和電解多維。
采取以上措施4d后基本控制了病情。雞群采食量和飲水量增加,產蛋率開始回升。
5小結
(1)雞新城疫是危害養(yǎng)雞業(yè)的一種嚴重的傳染病。特別是近年來,免疫雞群發(fā)生雞新城疫的現(xiàn)象越來越廣泛,給該病的診斷和防治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對有條件的雞場應定期進行新城疫抗體的免疫監(jiān)測,使雞群始終處于高抗體水平狀態(tài),以抵御野毒的入侵。
(2)NDV與大腸桿菌并發(fā)或繼發(fā)感染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NDV進入雞體內增殖造成呼吸道和消化道局部黏膜的損傷,給大腸桿菌的入侵帶來便利。另外,大腸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不良的飼養(yǎng)管理措施和較差的圈舍環(huán)境也為大腸桿菌的繁殖和擴散提供條件。因此,在做好ND抗體免疫監(jiān)測的同時,應注意加強雞群的飼養(yǎng)管理、通風消毒,減少環(huán)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數(shù)量,以控制混合感染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濫用,造成了耐藥性菌株不斷出現(xiàn)。因此,一旦發(fā)生大腸桿菌病,應首先進行藥敏實驗,然后根據(jù)藥敏實驗結果擬定治療方案,以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曹澍澤,郭玉璞,董國雄,等. 獸醫(yī)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技術[M]. 北京:北京農業(yè)大學出版社,1992.
[2]馬興樹. 禽傳染病實驗診斷技術[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6.112-114.
[3]陸作峰,王成達,王芳. 一例雞慢性呼吸道病與大腸桿菌、新城疫混合感染的診療體會[J]. 吉林畜牧獸醫(yī),201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