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娜 謝治萍
引言
本文將以《兒子與情人》(以下簡稱《兒》)、《查特萊夫人的情人》(以下簡稱《查》)為例來探討勞倫斯長篇小說中空間因素的功能。這兩部小說分別代表了其早、晚期創(chuàng)作的高峰,從中可以看出一定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
學界對于空間理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空間理論產生于建筑、城市設計、地理學領域內,進而逐漸影響到文藝范疇,尤其以米歇爾·福柯、亨利·列斐伏爾、愛德華·索雅、麥克·克朗、加百利·卓拉等人的原創(chuàng)理論為代表,其空間理論要點如下:
??碌目臻g理論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兩篇文章中:《不同的空間》和《規(guī)訓與懲罰》。在《不同的空間》中,??轮饕U釋了空間的特殊形式——異位及其描述原理。在《規(guī)訓與懲罰》中,??乱钥臻g監(jiān)視效果來說明權力在空間中的運作——“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持續(xù)的可見狀態(tài),從而確保權力自動地發(fā)揮作用”。列斐伏爾于1974年出版的《空間的生產》是空間理論的代表作,他認為我們關注的空間有物質、精神、社會三種,三種空間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空間理論,就開放和開拓社會空間的無窮潛質,將歷史性、社會性和空間性聯(lián)合在一個超學科的“三元辯證法”之中而言,列斐伏爾的影響可以說是無人可以比肩的。索雅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空間既是具體的物質形式,又是精神的建構,索雅的第三空間概念既包括了這兩種空間,又超越了它們,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其意義在于重新審視第一和第二空間,既解構又重構它們,“質疑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在向對象注入傳統(tǒng)空間科學未能認識到的新的可能性,使它們把握空間知識的手段重新恢復青春活力”。麥克·克朗對于空間理論的貢獻主要是他提出了空間的文化定位,即不再把空間看做純粹的地理景觀,而將其看做賦予了深刻文化意義的“文本”,克朗的文化定位使空間批評同文化研究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豐富了空間批評的理論構成和批評方法。[4]這幾位學者都闡釋了對于空間意義的理解,而以色列學者加百利·卓拉是唯一給出一個空間存在具體模型的人。根據(jù)卓拉在論文《朝向敘事空間理論》一文中的觀點,有三個不同的空間構建等級:地形層、時空層、文本層,這三個層級的設定都是為了再現(xiàn)世界,但卓拉并沒有給出這個模型中各個空間等級的功能。本文將通過對《兒》、《查》中三層空間的解讀來闡釋勞倫斯長篇小說中空間因素的功能。
地形層的靜謐空間
卓拉定義的地形層是一個靜態(tài)的實體,這層空間位于再現(xiàn)世界的最高層,被看做獨立存在的、不依賴于世界的時間結構和文本的連續(xù)排列。這層結構可以看做基于整個文本的所有構成因素的一幅地圖,誠然,它無法窮盡細枝末節(jié),有些地方是空白的,在真實世界里,我們也無法靠它找到路,然而,它提供給我們這個世界的非常清晰的畫面;地形層是建立在一系列對立的事物之基礎上的,這些對立物或是一般的,或是典型的,或是更具體的;此外,這個地圖的圖形反映的并不是事物的位置,而是其特征——色彩圖式、物質、物體種類等。
在《兒》中,我們來看一些主要的地形層空間對立的或具體的畫面,說它們是靜止的,是指它們是獨立的、不與其他空間單位發(fā)生關系時的狀態(tài)。《兒》是圍繞莫萊爾一家展開的,他們的家是整個故事的主要空間之一,這個空間是由莫萊爾太太所控制的。莫萊爾先生是養(yǎng)家糊口的人,可是他卻經常缺失在家這個空間里,除了煤礦,他更經常出現(xiàn)在酒館里。“他和她的性格全然不同。他生來就只注重感官上的享受,她卻非讓他講道德,信宗教”,經過短暫的半年的新婚后的幸福生活,莫萊爾太太感到“和他在一塊兒她同樣感到孤獨。甚至他在家只能讓她覺得更加孤獨”,漸漸地,“她的心從父親身上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他也漸漸地不那么在意她了,他對家庭的那種新奇感早就消失了”。對于莫萊爾太太而言,丈夫僅僅是個“局外人”,僅僅是“周圍環(huán)境的一部分”。另一個主要空間單位是威力農場,男人們經常在戶外干活,在家里表面上是萊佛斯太太掌管著,但實際上是宗教——絕對的精神權威主導一切,保羅就在這樣的精神主導的世界里和米里亞姆進行著柏拉圖式的戀愛。
在《查》中,首先,比較重要的空間單位是德國的德累斯頓,查特萊夫人,即康妮,和姐姐希爾達度過了求學時的美好時光,德累斯頓留給康妮的珍貴記憶與后來的拉格比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于康妮而言,德累斯頓就像是“伊甸園”,她和姐姐在這里可以過絕對身心自由的生活:自由地學習音樂,自由地生活在學生們中間,自由地與大男人們討論問題,自由地與心儀的男子談情說愛。德累斯頓生活的精彩,也讓康妮深刻地體會到了后來失去“伊甸園”的痛苦。作者關于拉格比的環(huán)境描述直接暗示了康妮將在這里的生活:“拉格比是一幢用棕褐色石頭建成的又長又矮的老房子,它始建于18世紀中葉,后來又時加增建,直到成為一個無甚特色、有許多狹窄通道的大宅第”……這里的環(huán)境和周圍的人帶給康妮的是窒息和孤獨。而對樹林的描繪卻體現(xiàn)了另一種特征, 當她第一次走進樹林,看到的就是“陣陣奇異的明亮的陽光”,還有遍地的“銀蓮花”、“報春花”、“紫羅蘭”、“水仙花”,樹林里到處充滿了勃勃生機。樹林里生機勃勃的活力當然也暗示著梅勒斯的愛復活了康妮已經絕望的心靈,康妮知道,她失去的“伊甸園”又回來了。
小說中這些獨立的空間單位不僅提供了人物具體的存在空間,其中對空間里事件的描寫色彩矛盾的存在也為敘事的發(fā)展做好了鋪墊。這里是孕育矛盾的空間,也可以說矛盾是這層空間的一個事物特性。然而,如果敘事不進入時空層結構,那么在地形層所發(fā)生的一切仍然會在各個獨立的空間單位繼續(xù)進行,因為在各個獨立的空間單位內缺少推動矛盾發(fā)展的動因。在卓拉對于空間存在形式的第二個建構等級——時空層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找到矛盾被激化的原因。
時空層的活動空間
卓拉定義的“時空層”是與由時空體產生空間的結構和組織有關的,即敘事的運動和行為?!皶r空體”原是愛因斯坦的術語,于1978年被巴赫金引入文學批評,用來指包括物體、事件、心理、歷史等在內的綜合體,但卓拉僅僅用它來表示可以由某一時空整合范疇,定義為運動和變化的具體方面。
在《兒》中,保羅是被賦予了運動特權的,莫萊爾太太、米利亞姆和克拉拉這幾個人物的所在決定了保羅的運動方向。保羅在這幾個人之間往復運動,不斷加劇著矛盾的能量,最終導致了保羅人生的悲劇。在威力農場,保羅和米利亞姆之間純潔的愛情在雙方的談話、讀著作、寫文章、學法語的過程中無聲地進行著,但保羅總是要回到母親身邊,而每次回去后他對米利亞姆的愛的信心就會動搖。幾經這樣來回往復,矛盾在他心中不斷積聚。當他再次去威力農場時,他向米利亞姆提出了分手,而米利亞姆在感到困惑的同時也意識到了“可能有什么人使他受到了影響。她感到他的態(tài)度蠻橫。一種受到外部影響的古怪的模樣”。在母親和威力農場之間的這條軸線,兩邊的力量是不均衡的,所以母親最終取勝了。保羅的“運動特質”使他生活在矛盾和痛苦的抉擇中,試想如果他的生活停留在地質層中,那么無論停留在哪個空間,他或許就可以和母親相依為命或者和米利亞姆繼續(xù)相愛了。當然保羅與米利亞姆的分手也不全是他母親的緣故,因為保羅后來這樣的運動又在米利亞姆和克拉拉之間進行了,接著也在母親和克拉拉之間進行了。保羅的運動是雙向的,但結果最終都是“事情總是像走馬燈一樣走著走著又返回了原來的地點”。盡管保羅意識到了母親對自己生活的嚴重阻礙,也試圖做出過抵抗,但在母親過世后,他還是感到“無論他的母親在什么地方,他的靈魂都不能和她分開”。無論母親活著還是故去了,都使保羅的雙向運動軌跡變成了單向的、回歸原點的生命過程。
在《查》中,被賦予了運動特質的人物顯然是康妮,她的運動軌跡要比保羅的簡單得多。在拉格比和林中小屋之間康妮矛盾地往返著,而克利福德男爵和獵場看守人梅勒斯是靜止的,他們只能被動地等待。此時畫在拉格比和樹林之間的那條線便是中心軸,康妮在軸的兩邊不停往返,兩邊在她心中的力量對比也在不斷變化著,逐漸傾向一端。最初在林中小屋與梅勒斯幽會時,她總是要看著時間,強迫自己在應該回到拉格比的時間內趕回去,并且總要找一些借口來掩飾,如去馬爾海農莊的弗林特太太家了等。在以后的接觸中,康妮漸漸發(fā)現(xiàn)了梅勒斯溫柔、熱情、堅毅,值得信賴和依靠,她越來越深地愛上了梅勒斯。隨著她對梅勒斯感情的加深和對虛偽的克利福德厭惡的增強,她漸漸不再掩飾自己的情感,也因此得到了管家博爾頓太太的理解和幫助??的菔枪麛嗟?,她沒有留戀于男爵夫人的頭銜和拉格比富足的生活,她在自己的兩個端點的運動中做出了選擇,成就了自己和梅勒斯愛情與生命的輝煌。
時空層中主人公在有方向的運動過程中,不斷累積了矛盾的動能,不斷激化矛盾的發(fā)展,促使主人公不得不最后做出抉擇,而讀者也因此看到了敘事的結果和主人公命運的結局。
文本結構層
卓拉指出文本層包含在言語文本中形成的影響空間的結構,它不是言語自身,也不是語言原料,而是一個再現(xiàn)世界的組織結構。在文本結構層這里,結構化了的圖示被強加于再現(xiàn)世界,這些結構圖示主要在三個方面與言語文本有聯(lián)系:語言的選擇性及其效果;文本的線性;視閾結構。
語言的選擇性及其效果。語言不能傳達空間的所有信息,因此語言的選擇是必需的,而且讀者也沒有必要去填充空間眾多的信息空缺。在《兒》中,語言不能把所有空間的信息傳達給我們,因此作者給我們描述的是莫萊爾太太家及其周圍的空間、威力農場這個空間、保羅工作地方的空間等幾個主要地域。在《查》中,語言在描述空間時的這種選擇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拉格比宅地和林中及林中小屋是清楚、明確的地域,其他的空間在敘事中則成了陪襯。通過語言的選擇性,呈現(xiàn)在讀者腦海里的并不是真實的世界,而是圖示化了的新構建的世界。
文本的線性。語言只能按時間線傳達信息。簡而言之,語言必然是先描述一個空間單位,而后描述另一個空間單位。在《兒》和《查》中,這種保持文本連續(xù)性結構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物的運動軌跡:保羅和康妮的運動軌跡。
視閾結構。卓拉指出,視閾是再現(xiàn)世界的一個單位的事實,可以由一個場景描述、一個行動、一次對話、一個概括、一段評論等組成,它是通過語言對世界的感知來決定的。語言的空間視閾是基于一種這里和那里的雙重對照。在《兒》中,更多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保羅的運動軌跡。此時,保羅的一言一行便是一個個“這里”,而他運動軌跡的另一端“那里”,對于讀者而言是模糊不清的,是需要讀者自己去想象的。“這里”和“那里”是相對而言的,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查》中也是如此,讀者總是跟隨康妮的身影,康妮在樹林中時,樹林便是“這里”,讀者此時只能知道“這里”的情形,而樹林之外的“那里”的信息只能依靠讀者自己去填補。康妮在林中小屋前看籠子里的小雞時,她就成了一個被感知的“前景”,而小屋及樹林都成了“背景”?!斑@里”、“那里”、“前景”、“背景”都是為了構建再現(xiàn)空間通過語言敘述展示給讀者的,由于語言的選擇性使空間信息大量缺失,所以讀者的補償性信息填補是理解再現(xiàn)世界必不可少的。
結束語
利用卓拉的空間構建模型,勞倫斯的長篇小說中的空間因素功能可以嘗試歸納為:在地形層的靜謐空間里,通過語言選擇性,作者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彼此獨立的空間,各個空間里都進行著獨立的事件;在時空層這個活動域里,人物有方向的活動不斷增加著矛盾的動能,使矛盾不斷激化,進而迫使人物不得不做出或好或壞的最終抉擇;在文本層里,根據(jù)一定的原則,通過語言選擇,作者展示給讀者的再現(xiàn)世界存在大量的信息空缺,這給予了讀者進行補償性閱讀的機會,可以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這個再現(xiàn)世界。
參考文獻:
[1]﹝美國﹞布萊恩·雷諾著.韓泰倫編譯.福柯十講[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
[2]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89,494.
[3]吳慶軍.當代空間批評評析[J].世界文學評論,2007,(02):47.
[4]﹝以色列﹞加百利·卓拉.李森譯.朝向空間的敘事理論[J].江西社會科學,2009,(05):32-43.
[5]﹝英國﹞D.H.勞倫斯著.馬林譯.兒子與情人[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3.
[6]﹝英國﹞D.H.勞倫斯著.趙蘇蘇譯.查特萊夫人的情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3.
作者簡介:
張雅娜,女,文學碩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謝治萍,女,語言學碩士,華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