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德
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81處之一的齊國長城,起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孝里鎮(zhèn)廣里村,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qū)東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跨越山東境內18個縣市區(qū)。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有五霸,后有七雄,天下失禮,諸侯紛爭。秦、楚、齊、燕、韓、魏、趙七雄爭霸,逐鹿中原。始建于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中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的齊長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間齊國早期為防魯、晉諸國,后期為防楚國而修筑的軍事防御工事,主要用來阻擋防御外敵入侵而修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存于地面上修筑最早、歷史最長的冷兵器時代國家軍事防御工程。
據(jù)《史記》和《華書紀年》載齊長城修筑時間尚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可能最后完成于周顯王年間,即公元前368年至321年。當時齊國大治,國富民足,已成為秦、楚、齊、燕、韓、魏、趙七雄之一。那時這樣大的防御工程,不可能成就于一時,當在周顯王初年就開始了施工。當時齊國幅員遼闊,疆域寬廣,其統(tǒng)治者勵精圖治,內修政務,外固國防,長城是齊國為防御南部強大的魯國,后又為楚國的勢力向北擴張而筑建。
據(jù)史學家考證,齊長城從春秋到戰(zhàn)國,先后修建了一二百年之久全部告竣。即始建子齊威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32年),建成于周赧王初年(公元前314-31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冊《戰(zhàn)國諸侯稱雄形勢圖》所載:周顯王十九年,齊威王七年(公元前350年)齊長城已全部建成。
由于齊長城工程浩大,不可能一時成就,故此,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到了齊宣王之時,才完成和造就了縱橫600多公里的巨防工程。齊長城由于構筑年代久遠,在古老的長城遺址上早已是雜草叢生,繁衍無限,砌體風雨剝蝕,斑駁殘垣,顯得格外蒼老,但其依然氣勢猶存地隆起于眾山脊背和峻嶺之上。據(jù)史料載,戰(zhàn)國時期,齊長城一筑再筑,自齊桓公至齊宣王等經歷了19個國君,越360多個春秋,足以證明工程量之大、之艱苦是前所未有之最。
1997年至1999年,由山東省人文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fā)促進會、泰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研究會組成的齊長城勘察組,在博山區(qū)有關部門的全力配合考察后,先后跨越了大小山頭150余座,行程200余里,對齊長城進行仔細勘察。結論是:博山(故稱顏神)地區(qū)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當齊魯交界處,齊國長城自西向東縱橫全境。其遺跡有12段,寬度約在2至4米之間,高度不等,分主線和復線:齊國長城主線系起經過長清縣連環(huán)山,沿與肥城邊界線東行,從章丘市邊界與博山交界點的霹壢尖山入境后,經雙咀山、九龍峪、原山、峨眉山、秋谷、荊山、點將臺、黑山亮兵臺、圍屏山、岳陽山、(渝)淄川,跨三臺山直至黑虎寨測得遺址7.2萬余米;復線:從萊蕪市交界點青石關西至博山的729高地梯子山經過橋門至望魯山東山頂,測得遺址2350米;兩條線共計7.5萬余米,其中有遺址段8530米,占總長度的21%,全線共歷程212座大、小山頭。
齊國長城在世間還蘊含著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但孟姜女究竟是何許人也各有說法:湖南人說是澧縣人,陜西人說是銅川人,河北人說是八達嶺人
據(jù)說孟姜女姓姜而不姓孟,孟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因為姓姜的建立了齊國,齊王的長女便稱之為孟姜,其原型就是“孟大妮子”。而她的丈夫,在《左傳》上說是齊國的將軍杞梁。孟姜女哭倒的是哪個城眾說不已,《左傳》、《孟子》記載哭倒的是齊長城,系在淄博市淄河附近。她哭倒齊長城后便投淄水自殺,據(jù)傳說最恰當?shù)牡刂肥亲痛▍^(qū)口頭鄉(xiāng)的城子村境內。據(jù)推斷,齊長城博山岳陽山段由于陡峭坡度在60°以上,故施工難度大,極易塌方,正當孟姜女在此悲痛之時,遇上塌方之患也在情理之中。
人事代謝,往事越千年。通過專家學者和探研者充分的考察論證,齊國長城無疑創(chuàng)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奇跡,它比歐洲人公元前459年修建的79公里長雅典壁壘早200余年,比秦始皇的萬里長城還要早450余年,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早最大的長城巨防。它乃是一部硝煙滾滾,風雨滄桑、折戟沉沙、遺跡斑斑的古代戰(zhàn)爭史。齊長城縱橫千余里,蜿蜒聳立于山嶺崖壁之上,工程浩大,氣勢之雄偉,可謂史無前例。同時它又顯示了古代齊魯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齊長城雖然大部分已殘塌,但仍然還有一部分寶貴的遺址、遺跡留落于世,對我們進一步考察古代文化、歷史追憶,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軍事價值、文化價值和瀏覽觀賞價值。
齊長城是齊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是齊魯大地上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豐碑。
口編輯/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