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
摘要: 體的個別意義問題雖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已經(jīng)提出,但至今仍不能說已有了透徹研究,甚至對“個別意義”這一術(shù)語的使用迄今尚未取得統(tǒng)一認識。 由于對問題研究得尚不充分,因此許多語法教科書,包括我國出版的一些語法書在內(nèi),在論述未完成體的個別意義時往往只局限于過程持續(xù)意義、重復意義,而很少涉及一般事實意義,致使人們在理解體的有關(guān)對應意義時往往用過程意義或重復意義代替一般事實意義,造成不應有的錯誤,妨礙對未完成體語義功能的全面認識,因此,本文將對未完成體的一般事實意義及其語義特征作進一步研究。
關(guān)鍵詞: 未完成體事實意義語義特征語境
一、體的個別意義體系與一般事實意義
未完成體一般事實意義(общефакт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ние)也稱概括事實意義或泛指事實意義(обобщенно-фактическое значеие),是體的個別意義類別中的一種。
體的個別意義不能孤立存在,它總是與一定的上下文相聯(lián)系的?!皡⑴c體的個別意義表達的,不僅僅是語法形式,而且還有上下文:一定類型的上下文環(huán)境才使不同意義彼此得以區(qū)分”[2,стр.21]。正是由于這一觀點,《80年語法》才把體的個別意義稱作體的用法,以避免造成體的個別意義只由動詞體本身來表示的錯覺[2,стр.605]?!?0年語法》根據(jù)體的用法將語境劃分為四種:一次行為語境、重復行為語境、恒常狀態(tài)語境和一般事實語境。體的語法形式在相應的語境和上下文中表示相應的個別意義。上述四種語境及其相應的個別意義相互聯(lián)系形成一個整體——體的個別意義體系。用于一般事實意義語境當中的個別意義當然就是一般事實意義,它泛指行為事實的有無、行為事實本身是否存在,而不指出行為的具體過程,不明確表示行為的次數(shù),如:
(1)——Вы ему писали?
(2)——Вы уже переводили этот текст?
(3)Разве можно бросаться такими словами?
(4)Я говорил ему об этом.
一般事實意義多用動詞過去時形式表示。當然,也可以使用將來時、不定式形式和命令式形式。但是“將來時形式,不定式和命令式形式在表現(xiàn)一般事實意義與持續(xù)意義的差別時,不如過去時形式那樣明顯”,因此語法學家大都認為一般事實意義的“最典型用法是過去時形式”,因而研究的重點通常也是“只限于能夠最明顯地表現(xiàn)一般事實意義的過去時形式”。
Н.Д.Арутюнова指出:“事實既不與置于延伸狀態(tài)的時間空間坐標有關(guān)系,更不與它們的坐標軸相關(guān)。”也就是說,事實與過程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完成體動詞的具體事實意義與未完成體動詞的具體過程意義之所以形成“強對立”關(guān)系,是因為動作的事實意義和過程意義的明顯對立,兩者的辨義功能不容置疑。同樣,未完成體的泛指事實意義與具體過程意義也處于對立關(guān)系之中,盡管這已不是動詞體范疇層次上的對立。它們的辨義功能也是顯而易見的。試比較:а.Когда ты читал газету,Маша мыла пол в коридоре;б.Ты читал когдо-нибудь《Капитанскую дочку》?
事實是通過述謂關(guān)系來表現(xiàn)的。在動詞句中,事實自然而然與述謂核心——表示動作的動詞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因而動作的特征必然會不同程度地影射到事實的面目上。完成體動作的主要語義特征——動作的完整性(целостность)和受界限限制性(ограниченность пределом),不可能不反映在事實的體現(xiàn)方式上。正如《80年語法》所指出的在單一(非重復)的具體動作情境中,“使用完成體時,動作體現(xiàn)為受界限限制的具體而完整的事實”。在動詞體的對立中,未完成體是無標記的成分,不具有任何固定的語義特征。與完成體具體事實意義相比,未完成體泛指事實意義顯示出特征的不定性(неопределенность признаков)。動作不體現(xiàn)為受界限限制的完整事實??梢哉f,完成體具體事實意義與未完成體泛指事實意義的共同之處是體現(xiàn)事實。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具有動作特征的確定性,體現(xiàn)具體的、單一的事實后者具有動作特征的不定性,用于泛指事實。
二、一般事實意義的語義特征
一般事實意義不是一個不可分解的單一成分,而是一個多成分構(gòu)成的語義綜合體。它是有一系列的語義特征的,這些語義特征是判斷一個未完成體過去時形式是用于一般事實意義而不是用于其他個別意義的重要依據(jù),一般事實意義的語義特征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泛指性、蘊含性、不確定性、結(jié)束性和獨立性?,F(xiàn)分述如下。
1.泛指性
泛指性特征是指從實現(xiàn)行為的具體特征中概括出來的不與具體行為過程、行為方式相聯(lián)系的特征,它是行為事實的泛指,“它表現(xiàn)為行為具體特征的抽象”,這是一般事實意義的本質(zhì)特征。
如果說過程意義是對行為過程的描述,那么說話人的目的在于揭示行為過程的演進,而一般事實意義則是行為的一般信息的傳遞,說話人的目的只是對行為事實的泛泛的肯定或否定,如:
(1)Я уже рассказывал вам эту историю.
(2)——Вы к нему обращались?
——Да,обращался.
(3)Ты тонул когда-нибудь?
2.蘊含性
一般事實意義是非過程意義,它表示的不是行為過程,而是行為事實。事實總包括開始、持續(xù)、結(jié)束各階段在內(nèi)的完整過程。表示這種完整性意義的功能本是非完成體莫屬的,而用于一般事實意義的未完成體都能夠表示完整性意義,實現(xiàn)著通常是完成體才具有的語法功能。這是因為未完成體是體的對立中的無標記成分,作為無標記成分,它在一定場合,既可以表示未完成體意義,又可以表示完成體意義,正是未完成體的這種無標記性使它能夠在相應的語境和上下文條件下以蘊含方式表現(xiàn)在另一些條件下,通常是由完成體以顯明方式才能表現(xiàn)的那種意義。
3.行為次數(shù)與事件的不確定性
一般事實意義傳遞的信息重點是泛指行為事實的有無,說話人注意的焦點不在行為次數(shù),是一次還是多次無關(guān)緊要。“用于一般事實意義的未完成體動詞通常表示不定次數(shù)的語境”,所謂不定次數(shù)是指行為可能進行一次、兩次,也可能是三次、四次或更多次,但至少是一次。句子傳遞的信息量只限于陳述這一行為事實的有無,而不強調(diào)行為次數(shù)。當然,句中可能出現(xiàn)однажды,один раз一類的狀語或上下文可以表示行為的一次性,但這種一次性往往是以潛在的多次性為前提的,是與多次性相聯(lián)系的,即行為有可能不止一次地進行。因此,在這里,“明確表示一次性的詞語與多次性意義是等量的”,仍可理解為次數(shù)的不確定性。
關(guān)于未完成體一般事實意義所表現(xiàn)的動作特征的不定性,А.В.Бондарко和О.П.Рассудова等早有論述[5,с.85;2,с.40]。К.А.Сокллонская則較為詳盡地剖析未完成體泛指事實意義的不定性。動作事實的體現(xiàn)不考慮動作的邊界,即不指出它的發(fā)生和結(jié)束是不受界限限制的是不具體的,不顧及完成動作的具體情況是泛指的,動作在人們的思維中呈現(xiàn)在“原則的平面”上;動作的反復性是不確定的,在時間的分布上是不確定的,不強調(diào)下一個情境的新品質(zhì)。據(jù)此,未完成體泛指事實意義的主要語義成素可以歸納為:泛指的事實性(обобщенная фактичность),即動作事實是不具體的,動作的完整性和受界限限制性是不明確的不確定的反復性(неопределенная кратность),即不強調(diào)動作是發(fā)生了一次還是多次不確定的結(jié)果性(неопределенная резуальтативность),即不指出下一個情境的新品質(zhì),不強調(diào)動作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或狀態(tài)在言語時刻是否實際存在。
但是,一般事實意義中有一類句子,強調(diào)的重點不在行為本身,而在行為主體或者行為的地點時間或目的,也就是О.П.Рассудова所說的“說話人想要知道何人、何時、何地、為何目的而進行的行為”那種語境這類句子是一種例外,在這種句中行為總是一次性的。
行為時間的不確定性,是指用于一般事實意義的動詞表示的行為結(jié)束的時間通常是不確切的,與動詞連用的時間狀語往往包容一個較長的時間段落。表示時間段落中的某一點的確切時間狀語不能用一般事實意義表述:
(1)Я разбирал одно похожее дело в прошлом году.
(2)Ты мне звонил вчера?
(3)Я как-то раз уже говорил ему об этом.
但是表示雙向行為(двунаправленное действие)的動詞,如ходить,приходить一類動詞及встречать,открывать,закрывать等,卻可以與表示準確時間的狀語連用。這一情況與“不確定性”特征并無相悖之處,它完全可以從動詞的語義上進行解釋。
4.行為的結(jié)束性
一般事實意義既可以表示取得結(jié)果的行為,又可以表示未取得結(jié)果的行為,但不管行為是否已取得結(jié)果,必定都是有起止點限制的行為,即動詞所表示的行為是在過去某一時刻已終止、結(jié)束的行為,而“持續(xù)意義沒有這一特征”,這是一般事實意義區(qū)別于持續(xù)意義(актуально-длительное значение)的重要標志。持續(xù)意義在語義上近似于一般事實意義中的非結(jié)果意義,但前者只表示行為在某一時間內(nèi)一直持續(xù)進行,而不指出行為的開始、終止。
5.行為性對的獨立性
用一般事實意義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具有相對獨立性,即使句中同時有幾個并列的行為存在,表示泛指一般事實的行為也“不進入行為彼此更替的鏈條之中”,它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而不具有表示行為先后順序或有新的行為和狀態(tài)出現(xiàn)的功能。比如:
(1)Затем он оделся,вышел из дому и больше не возвращался.
(2)Глава разламываться,я даже аспирин принпмал.
(3)Пошёл,помню,в сельсовет за справкой на премед личности,меня уже звали в одно место,договор заключили.
以上各例中的未完成體動詞只表示作為一般事實的行為是否存在,而不與其他動詞表示的行為構(gòu)成先后順序關(guān)系,不指出未完成體表示的行為是在先行為還是后續(xù)行為,因為它不進入句中的行為動作“鏈條”,不指出因行為的實現(xiàn)與否給語境帶來的變化。
三、一般事實意義的語義基礎(chǔ)
并非所有的未完成體動詞都能用于一般事實意義。動詞用于一般事實意義時存在著許多語義上的限制。比如,無前綴的定向運動動詞就不能用于一般事實意義,表示累進遞增意義的動詞(如расти,стареть)也不用于一般事實意義。因為它們都不具備離散性意義(дискретность),所謂離散性是指語言單位的界限,當語言單位可以劃分出明確界限時,稱之為具有離散性;反之,如果一個語言單位不表示明確界限,只表示連續(xù)性,不間斷性,就稱為非離散性。動詞идти,ехать只表示持續(xù)不斷的行為,不表示行為的起止點,不具有離散性,因此不能用于一般事實意義,不能說А он когда-нибудь шёл по этому шоссе?Ты когда-нибудь ехал в Коломенское?上述二例中動詞表示的動作是“持續(xù)的、非離散性的、本身不受起止點限制的空間位置移動,因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事實”,故不能用于一般事實意義語境。反之,表示多次意義的不定向動詞ходить,ездить則可以用于上述語境:А он когда-нибудь ходил по этому шессе?Ты когда-нибудь ездил в Коломенское?因為這類動詞表示的是非連續(xù)的,有起止點限制的行為,具有離散性意義。可見“一般事實意義的語義基礎(chǔ)是動作行為的離散性意義,即能表示開始或終止的行為)”。
通常認為,一般事實意義中的結(jié)果意義與完成體意義相似,一般事實意義中的非結(jié)果意義與持續(xù)意義相似。前二者雖然近似,但很容易從形態(tài)上去識別,一個是未完成體,一個是完成體,而后二者因為都是未完成體無法從形態(tài)上去識別,只能從意義上去判定,故構(gòu)成一般事實意義語義基礎(chǔ)的離散性往往成為區(qū)分動詞是用于一般事實意義還是持續(xù)進行意義的重要依據(jù)。
參考文獻:
[1]Арутюнова Н. Д. Типы языковых значений: Оценка. Событие. Факт,1988.
[2]Бондарко А. В.《 Вид и время》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росвещение”[M],1971.
[3]БондаркоА.В.《Принципы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 и вопросы аспектологии》,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Наука”,Л .,1983.
[4]Бондарко А. В.,О значениях вид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ВЯ,1990.No4.
[5]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М].“ Наука”,1980 .